人格理论三种研究取向述评

2017-08-12 13:03冯保良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格

冯保良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人格理论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特质论、情境论和互动论。首先特质论取向研究人格,极大地促进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随后,情境论逐渐发展,但由于其原理不同,特质论和情境论相互对立,由此产生了学术争论,正是这场争论促进了互动论的产生和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各自的特点,并提出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中,各种研究取向将不断走向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人格;特质论;情境论;互动论;研究取向

人格是包括个人心理特征的所有方面,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范畴。心理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取向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产生多种人格理论。其中,特质论是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运用特质研究取向,并对人格心理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该理论却陷入困境,情境论随之产生。心理学者针对此问题继续不断探索,互动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不仅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而且将看似对立的两种理论进行整合,不断完善。其中特质论、情境论、互动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本文将针对上述三种人格研究取向,具体阐述其发展和特点。

一、人格特质论的研究取向

(一)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G·奥尔波特作为特质论的创始人,将有关特质的理论编撰在其著作《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中,也正因为如此,该著作被心理学界公认为有关特质的第一部著作。在其之后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中,他详细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的有关内容。针对特质论取向研究。卡特尔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最终分析得到16种人格特质。他认为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通过这16特质进行新型组合得到。艾森克支持特质论,从这个理论出发,运用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对人格问题进行研究,在原来的特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人格维度研究,并建立了人格结构模型。他采用神经质、内外向性、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对人格的这三种维度进行评分,进而评定其人格类型。现今被普遍接受的特质理论是“大五”人格理论,该理论用五个人格维度,即神经质性、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和尽责性来表述人格。但是中国心理学界认为,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杨国枢、王登峰等人将中文中关于人格的形容詞为出发点,运用因素分析法,最终确定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理论。

(二)特质研究取向的特点

特质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人格具有概括性和持久性。人格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定形成,很难轻易改变。

第二,人格具有整体性。从某种程度来看,人格是由某些特质整合而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人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如俗语所言,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由此类推两个人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

第四,人格具有动力性和自主性。人体行为需要内在动力,人格正是这样的作用。真因为如此,个体能够自我管理,使个体具有主动性。

第五,人格能够预测行为。每个人的人格具有独特性,而且相对稳定,根据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在一定情境中预测其行为。

(三)特质研究取向的影响及不足

特质研究取向对人格理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使得人格研究变得可操作化,使得心理学中对人格的研究只局限于描述的困境得以解决,大大推动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但在特质研究取向中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特质是什么?有多少种特质?是哪些特质?特质理论家们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是否合适?

二、人格的情境论的研究取向

(一)特质论与情境论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人格测量进行行为预测,其结果是失败的,因此学术界对特质论产生质疑,并提出批判。情境论代表人物Mischel提出:情境对于行为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预测之前,应该注意可观察的刺激性条件,而非不可改变的内在特质上。

第二,特质论与情境论争论的和核心问题是: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问题。特质论观点认为这种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是存在的。但是情境论指出,从统计学的解释来看,人格特质分数与行为测量变异不显著。因此,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是不存在的。

第三,在特质论中,禀承“本质论”,认为存在固定影响个体行为的特质,通过发现这些特质进而预测个体。情境论则认为:人格特质会随情境不同而有所改变,由于情境在不断改变,因此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人格特质。

第四,在认识论上,特质论支持者认为:个别之间存在差异,应该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个人特质,进而研究个人问题。但是支持情境论的学者则认为在进行研究时应该寻求共同规律,基于共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格问题。

第五,情境论研究者认为:根据个人人格进行预测行为时,不能只依赖既定分数,对个体的命运进行决断。

(二)情境主义研究取向的主要观点

西方支持情境论的学者主要是早期行为主义者,他们坚持用行为主义解释人格。情境论认为:行为的差别是环境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内在素质的差异。在支持情境论的学者眼中,人格是通过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连结,正因为人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特质论的观点将被彻底批判。由于情境在不断变化,因此人的人格也在不断变化,而非之前的认为人的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认知。

支持通过由认知产生行为的学者提出应该把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基于这样的想法应该将个体的主观过程纳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托尔曼应该将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生理状态以及由此而表现的行为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Mischel作为支持情境论研究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社会学习论。他提出了:情境原型理论。该理论不支持个体行为模式的不变性,它认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原型不同,情境原型只是认知原型的一种。尽管在相同的情境之中,由于个体差异,认知编码和行为预期存在差异,该理论强调:情境对行为的预测能力。

(三)对人格的情境主义研究取向的评价

情境论的产生是对特质论的一种补充和修正。但是部分情境论的研究者完全否定了个体对行为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此特质研究取向和情境研究取向渐渐走向两个极端,两者互不认可。特质论支持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说,人格由遗传因素决定;情境论支持者认为:情境对个体行为有着决定因素。这两个理论支持者互不认同,各持己见,因而促成了现代互动论的出现。

三、人格的互动论研究取向

(一)人格的互动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个体特质和情境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联合影响,在心理学人格研究的历史较长但是不太连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Kantor等众多心理学家,提出用函数对人格研究取向进行研究,并建立个体行为模型,即B=f(P,E),用此函數说明行为是人格和情境的函数。在上述模型中,关键思想在于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该思想对社会心理学有重要的影响,但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不大。一直到十二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现代的“互动主义取向”在人格心理学产生,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互动论的研究包含各种各样的人格研究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拥有一个共同的假设:行为是人格特质和情境的联合功能。现代互动论取向有几个核心特点:一,行为是一个多方面互动和连续的过程;二,在互动的过程中,个体被认为是一个有目的的、积极地动因;三,研究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是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四,情境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个人心理的决定因素。

(二)互动论研究取向关于人格的定义

支持互动论的心理学家很少会给人格下定义,但是多数研究者默认:人格是一种方式,它是个体与其自身或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使前后一致。该定义与特质论的定义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特质论强调但是该定义没有提及的“人格应该能刻画自身和其他人不同之处”。与之相反的是,互动论中人格定义强调个体行为的内在同一性。人格变量具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反应变量和中介变量,两者在之间相互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反应变量是指:情境刺激与内部过程相互作用,个体会根据这个作用而做出反映。中介变量是一个潜在变量,可以通过中介过程的运作,使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做出特定反应。

(三)现代互动主义取向中的情境

互动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强调情境对个体的心理意义,但是较少提到情境对个体行为所起的作用。基于以上理论,应该重视情境变量的互动分析中的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属性。极端的情境论遭到批判,互动论在其原有的客观论和原子论的基础上,逐渐转化为主观论和整体论。

互动论支持社会建构论,该理论认为情境的主动建构者是个体,并且认为情境是社会性的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个体与客观情境是互动的,有些客观的情境被赋予一定的心理学意义,因而个体的行为具有实际意义。基于以上理论:真正的人格互动论支持者必须坚持:个体如何感知、表征情境,并对情境做出相应反应。

四、小结

人格心理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不会完全支持特质论也不会完全支持情境论,大家都比较赞同互动论。然而,现今的互动论不再是之前的有机论和气质论,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具有自己的特点:个体的行为是人格和情境的联合函数,不是人格或者情境单方面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理论将人格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联合起来了。因此,现代的互动论模型比传统的行为模型要复杂的多。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从特质论到情境论,再到互动论,人格心理学理论正靠着整合原则发展。这种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将心理学中国原本对立的、分裂的、冲突的特质论和情境论相结合。这种互动论的观点包括了认知、学习、发展和行为四个方面。当前,互动论将特质论、情境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全部整合进来,形成现在正在使用的理论。

总而言之,个体的行为受人格和情境的共同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研究取向,这种趋势在人格心理学中国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互动论的指引下,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将众多研究取向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将互动和整合的原则落实到底。

参考文献:

[1]王亚南.情境心理学的若干问题[J].心理学动态,1996(4):34-38.

[2]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0(5):109-120.

猜你喜欢
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塑造人大代表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未成年犯早期依恋、反社会人格与两类攻击的关系
书法家要有独立的人格精神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自立人格和自尊的关系
认缴制视野下的公司法人格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