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千年沿革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2017-08-12 21:55李敏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启示

【摘 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考试方法。而科举制度与现代社会的高考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章通过分析科举考试的意义价值其经验教训,旨在以古鉴今,为当今高考改革提供意义与借鉴。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启示

一、科举概述

(一)科举的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与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决裂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宋代科举沿唐之制又有所变革。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誉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严格和完善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明代仅设进士一科取士,八股文为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科举地位较以前更为提高。清代科举基本承袭明制,而更为繁密周详,发展成一种极为规范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清末道光(1821-1850)以后,科举考试明显衰败,晚清戊戍(1898)变法后,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朝廷迫于大势所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宣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结束[1]。

(二)科举的价值

科举制对世卿世禄制,世族把持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选官(主要是文官)制度的革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科举制以个人才能为主要依据,用考试之法,择优选拔,对中国古代教育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1.科举选拔由朝廷主持,教育工作除国家办学外,则完全放开,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各种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了在科举主导下,官学、私学、自学并举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由国家主持考试、选拔,社会上除极少数人外,均可自由参加,這就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无论官学、私学、自学,古代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少数人得以通过科举入仕,其中虽然也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4.科举(除少数民族科目)用汉语文考试,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促使各级各类学校以不同形式学习儒家思想,影响所及,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6.汉语文的使用,中华文化、道德的形成,则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总之,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相对封建社会其他的选士制度,具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精神;但是科举考试制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逐渐成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残酷枷锁。科举考试如一把双刃刀,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来讲,影响性利弊显著。

(三)科举的衰落

唐朝,科举经历许多改革,日臻完善,促进了世族制度衰落、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朝,虽经多年民族混战,然科举却有重大改革,两宋经济、社会、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但是,明初确定考八股以后,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科举几乎没有任何改革,逐步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给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消极影响:

1.科举仅存“进士”一科,学校只培养文官,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2.科举主要考四书五经,学校主要学四书五经,造成学子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崇尚儒家经典与书本知识,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又闭关锁国,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

3.八股文要求“代古人语气为之”,造成广大举子以致整个社会风气,皆以古为训,不思改革,无力创新,死气沉沉。与唐宋相比,所谓“康熙盛世”不过夕阳余辉而已。

4.八股乃考试专用文体,虽属竞争激烈所无奈,然形式刻板,举子们以大量精力消耗其中,不仅毫无使用价值,而且严重束缚了思想。

5.考试内容单薄,且长期不变,命题为避免重复而导致偏、怪,社会上押题之风盛行,“坊刻”泛滥,“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学校则名存实亡,恰在此时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二、科举与高考的异同

(一)科举与高考的相似性

首先,两者都是公平、公开的竞争性人才选拔考试。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 在封建社会中,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当今的高考制度被认为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继续深造。无论科举制还是高考制度都出现过如考试作弊,录取环节暗箱操作的不良现象

其次,科举与高考都是国家考试,由国家举办。

科举会试和殿试,是全国各地的举人都集中到京城参加考试,有统一的科目,相同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卷。科举乡、会试皆实行分省定额录取,具体名额由中央政府根据各省人口多寡和威风高下而定。这与现在高考分省命题、自主性选拔考试、录取非常相似。高考也是由国家举办,即使是分省命题,也还是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近几年考试固定在每年6月7、8两天,个别省市是7、8、9三天。近几年高考分省自主性选拔考试的省份越来越多,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划分数线定额录取。

再次,两者都有严密的考试程序。

科举考试所实行的编号、 闭卷、 密封 、监考、 回避 、入闱、 复查的办法还为现代高考所沿用, 对于泄题的考官实行严厉地惩罚和处罚。现代实行的高考制度,也实行保密制度,对于试题的批改,采用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来保证考试的信赖度 两者对于试题的保密性都有特定方法,对于作弊和舞弊的学生和相关人员,实行严厉地处罚,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最后,科举与高考都是一把“双刃剑”。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巨大诱惑,急剧地扩大了读书人阶层,无形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大多考查了士子的记忆能力,致使考生死记硬背儒家经典,抑制了人们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代高考在推动教育发展,选拔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素质教育的发展受阻。可以说,科举与高考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二)科举与高考的区别

首先,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拨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当时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也是学校毕业考试和任职资格考试,考中者具有科名,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古代学位,获得入仕资格[2]。因此,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其次,考试的科目、内同迥异,报考条件亦不同。科举考试内容狭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高考考察的内容既有人文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最后,高考的题型,考试模式,评分办法,阅卷手段等与科举都大不相同。

总之,科举与科举既十分相似,又有重大区别,只有深入了解了两者异同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对高考改革作出指导。

三、科举制度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高考制度作为人才选拔制度, 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和地位, 加上知识经济时代对学历的高度认可与崇拜,,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它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还是弊大于利的。文革中废止高考以失败告终就充分说明高考制度的价值和其存在的必要。

但科举制度的衰亡和当今高考制度日益突显的弊端,昭示着高考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具生命力,更好地发挥人才选拔的作用,促进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第一,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机会的竞争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让改革、创新成为其惯例和特征。高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成熟、最广泛的教育机会的竞争制度和人才的筛选制度,迄今尚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取代高考。高考的改革不是要废除考试本身,而是要对高考的科目(考哪些)、内容(考什么)、标准(如何评分)、形式(怎样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试题的出题思路已越来越开阔,给考生的自由空间越越大.但是,高考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高考只有在科目、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避免在这些方面变得僵化,才能避免应试者死守教条,才能真正选拔出能力强、素质高、有创造性的人才。

第二,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首先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高考采取笔试、面试、操作类考试等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校长推荐的方式推荐各方面都很特别的学生入学;还可以加上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体育达标成绩等成分[3]。把综合评价体系列入高考录取的参考因素。另外,实行招考分离,避免遗漏人才。高校招生部门在奉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前提下,保证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要允许某些高校对某些方面确实有特长的人才进行破格录取,同时加强高校招生部门与高校自主招生的沟通,从而避免遗漏人才。

第三,为考试立法,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公平、公开、公正,是考试一贯奉行的原则。考试具有规范性和严肃性,不论是科举还是高考都有一套严密的防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现今的高考就借鉴了科举考试中有益的防弊措施以及考试规章制度,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从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高考制度。此外,通过立法和司法手段治理考试舞弊现象,可以重塑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高考新形象,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高考制度改革,避免重蹈科举考试的覆辙。

科举制度既有其兴盛时的辉煌,也有衰败时的悲哀。科举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利弊和影响是重大而复杂的。深刻认识科举制度的是非功过,应该“知今通古”。科举有利有弊,“当代人不应该跟在清末认识的后面,不假思索的将科举一概骂倒”。而应纵观全面,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考与科举考试一样,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高考必须改革,这是古代科举存废留给我们的思考。如果能够透彻研究出科举考试给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并且能够在我国的高考改革中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肯定对我国的高考改革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敏(1993-),女,山东即墨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刘海峰.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郑若玲.高考改革与公平[J].湖北招生考试,2004(4).

[4]欧阳修.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7.

[5]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高考启示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