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宁
我工作的地方在长江路上,长江路是南京著名的文化街区,素有“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的美誉。由东向西,长江路沿线连缀着诸多这座城市兴衰沉浮的见证者:始建于明代的毗卢寺,周恩来工作过的梅园新村纪念馆,全面展示魏晋文化的六朝博物馆,集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和民国政治核心的总统府,号称中国第三大、亚洲第四大图书馆的南京图书馆,曹雪芹家族遗址江宁织造府,上演过无数近代历史大戏的原民国国民大会堂……正可谓“三步一景观,五步一遗存”。
每天到了下班时分,我便领着从幼儿园放学的儿子沐辰,开始慢慢悠悠地“长江路上散步游”。
“爸爸,我已经知道南京六朝古都是哪六朝了!”昨天刚刚逛了一遍六朝馆,儿子似乎已经记住了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了。
“哦,那你说说是哪六朝?”我直到上初中才从历史书上弄明白这个概念,难道这小子领先他老爸这么多。
“东吴、东晋,还有……宋齐梁陈。”儿子俨然把这些相隔近400年的王朝背成了顺口溜。
“这些朝代中最远的距离今日已经近1800年了,”我娓娓道来,“古时候的城市和现在差别可大了,我们今天再去转转吧,看谁发现得多,好不好?”儿子向来喜欢和我比赛,他使劲点点头,然后连蹦带跳地领着我向前。
我们来到了“六朝衣食起居”展馆里。竹林、荷塘、棋盘、石子被合理地打造成了展厅内的景观,凸显六朝脱俗的风度。无论是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别致典雅的景观小品。因为“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青竹大量被运用于展厅一角。伴着《广陵散》的古琴雅乐,走在这样的清幽环境里,一向活泼好动的沐辰也放慢了脚步,压低了说话的声音。我不禁感慨,人的素养表现真的会受环境的影响!
来到“六朝餐桌展柜”前,我和沐辰便开始了发现之旅。
“爸爸,我发现古人喜欢吃牛肉,因为桌上有牛头骨,还有牛角呢!”儿子率先发表他的看法。
我也不能落后:“六朝人还很爱吃海鲜,你看桌上有好多的贝壳呢!”这一下引起了“小吃货”的兴趣:“贝壳蒸鸡蛋我也爱吃,看来六朝人都是美食家呢!”他的“童言无忌”逗得工作人员都笑出声来。
再看交通工具,儿子的目光被一辆造型独特的古车吸引:“爸爸,这是什么车啊?怎么上面还要两个人在敲鼓呢?”我也不是很明白,便老老实实地给他念起注释:“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因为这种车每行一里路,小木人便会打一下鼓,故名‘记里鼓车。嗯,儿子,你想想看,這和我们今天的什么车特别像啊?”
沐辰很爱动脑筋,一下便兴奋地嚷出来:“我知道,这是古时候的出租车。古人真厉害啊!”
“是啊,沐辰你不是喜欢机器人吗?连现代的科学家都称这种车为古代机器人……”未等我说完,小家伙便抢过我的话头:“爸爸,等我长大了,我要发明一种更加高级的机器人出租车……”
走出六朝馆,黄昏下的长江路上,行人步履匆匆,两排百年法桐更显宁静从容。我和儿子手牵着手,从六朝遗韵走到红搂梦境,从民国风度走到今日繁华。一天天地走过去又走过来,细语呢喃,笑声琅琅。
(摘自《现代陕报》2017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