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创新建设策略

2017-08-12 00:25任云妹
电影评介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例影视时代

任云妹

美国学者拉尔夫·史密斯指出:“由于学校审美教育达到的大部分审美技能有可能继续延续到学生成年后的生活中,从而使正式的学校审美教育成为多数人的一种更有效的教育形式。”[1]在移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互联网融合发展,在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智能手机应用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很少,适合新媒体的教材建设还在探索阶段,给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要建设高水平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就需要克服教材开发上的种种困难,在教材编撰思路、体例、功能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本文结合国家“互联网+”战略,以影视艺术课程为例,探索移动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创新建设策略,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思路创新

移动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应当以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基本理论为纲,影视艺术课程应结合新媒体特点,从美学与教育学的视角对文化传承、素质教育进行富有特色的阐释。

(一)以艺术教育为核心

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应牢牢把握住艺术教育这一核心思路,深入透彻进行艺术教育学相关知识与原则的传授。紧紧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相对完整且详尽地对影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介绍,可使学习者变被动吸收为主动介入,有利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效果。在移动新媒体时代,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浓厚的人文氛围和追赶潮流的科技背景的影视艺术教育,将对大学生产生放大的积极效应,如知识纵深拉大、动手能力增强、文化底蕴日渐浓厚等等。影视艺术教材可从影视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从影视剧情的构思、叙事、剪辑、表演中探索艺术教育的精髓,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影视艺术的内涵,突出艺术教育的意义。

(二)以DBAE理论为借鉴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DBAE理论,采用科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来改革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结构,体现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原则,对于公共艺术教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由于影视艺术牵涉到人类社会结构变动、思潮变化、技术进步,需要详尽严谨的解释和具体的范例,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编写结构按照DBAE理论具有可行性。影视艺术教材建设中,坚持DBAE理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兼顾电影史、影视美学、影视创作和影视批评,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知识分类设计,从而实现撰写总体思路的时效性,使影视艺术教材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性。VR技术的发展促使常见的影视创作的蒙太奇方式在非线性叙事出场后发生着叙事语法的变化,以DBAE理论为借鉴,可对时空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对影视艺术的非线性与交互性进行更深入的体验。[3]

(三)以文化传承为己任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应当在吸收海外先进理念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海外优秀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主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并通过科学严谨的内容选取和富于感情色彩的文字运用实现这一目标。移动新媒体时代,社会呼唤更高质量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材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结合新媒体特点在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之间搭建最理想的衔接桥梁。影视艺术教材中应结合古今中外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相关影视节目的鉴赏来体现的文化传承的责任。除了像《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节目外,2015年热映的电视剧《琅琊榜》将极具特色的中国茶具、礼仪、服饰细致的展示给观众,而聚集人间正气、兄弟情谊和国家忠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深思。[4]

二、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体例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达到更佳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公共艺术教材必须能在体例方面灵活运用、大胆创新。影视艺术教材的编写者群体不仅应拥有丰富的影视艺术、文化传播类专著及教材的撰写经验,更应具备大量的课堂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教材的体例创新。

(一)注重整体体例的针对性

从整体体例方面,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必须牢牢抓住每種艺术内在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体例编排方式,这种有针对性、而非千篇一律的体例安排,能够成功实现有的放矢的目的,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与认知规律,实现艺术效果最大化、最优化。雕塑艺术教育类教材就应当侧重历史感和学术性,因此体例应相对传统、严谨;设计艺术教育类教材需侧重时代感和对最新案例的引用,因此创新部分较多;民间艺术教育类教材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应利用模块方法探索出在有限篇幅内有序介绍多种民间艺术精品的方法。而影视艺术教材应当侧重影视艺术不同视角的表达,从影视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入手,将影视节目的剧情、思想和意义融入教材的分析中,适应移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发展的形式,注重引导学生从分析影视艺术向着主动探索影视创作发展。

(二)注重局部体例的创新性

在局部体例方面,影视艺术教材必须进行合理基础上的大胆革新,部分创新点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运用于艺术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体现出艺术专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移动新媒体时代,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为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影视艺术教育应作为一门完整的、系统化的学科形式,应注意VR技术带来的“第四堵墙”的消失,注重恢复人类观看的自然状态的影视叙事语法,注重突出观众限知的个性化视角与移情的共鸣,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丰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专业教材的形式,体现教材局部体例的创新性。[5]

(三)注重细部文本的可读性

移动新媒体时代电子书、浅阅读盛行,纸质书籍如何与电子媒体争夺读者,文本可读性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作者应当吸收其他艺术鉴赏类书籍的写作经验,高度注重文本的可读性与艺术性。对于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而言,往往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影视艺术教材在具体叙述语言上,注重平实流畅,注重分解相对艰深的理论,不仅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而且更容易得到学习者的喜爱。采用注解的方式和支持二维码扫描方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功能创新

移动新媒體时代艺术教育应体现“传播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培养艺术创造力、培养完善人格”的目标,面向当代大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教材,应从编撰时就强调“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需要,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原则、操作方法和运作模式”。[6]为了学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应培养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以至能够形成鲜活的感觉经验,能够合理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体验和成就。影视艺术教材应在与艺术教育的宏观目标保持紧密一致性的基础上,体现“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注重融合和跨界,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功能创新,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打造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资源。

四、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形式创新

融艺术原理于知识传播过程中,体现了“互联网+”的融合思想,移动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材不仅要有系列性、针对性,更要适合不同学科学生,通过多种平台和媒介,发挥效能最大化。移动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材应当以影视艺术为主,兼顾视觉、设计与文化,特别是适应新媒体进行变化,融入新媒体制作过程与方法,满足移动用户的阅读需求。从教材呈现形式中,应以图文并茂、精心编排的书籍作为教育媒介,以培养读者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批评能力为目标,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从传播介质上建立数字化的教材形式,发挥数字阅读的优势,将有声阅读、微视频应用到数字教材中,丰富学生学习的形式,提升学习体验的效果。从移动平台上适应移动平台的交互特点,满足不同系统下用户学习的需求。从交互形式上建立多屏互动的学习模式,将VR、AR等技术应用到数字教材中,建立纸媒向数字媒介的通道。从学习交流上建立交流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沟通创设条件,而且可以收集学生反馈的热点问题,有助于通过微视频、MOOC的建设来丰富数字教材的形式。

结语

杨恩寰先生指出:“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和建构,使社会群体和谐有序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7]移动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材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方式进行适应性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创新建设将有助于培养出懂得欣赏、批评艺术的人才,营造出一种喜爱艺术、尊重科学、崇尚人文的整体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体例影视时代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