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郡后池绝句

2017-08-12 23:40杜牧
月读 2017年8期
关键词:喜乐红衣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樊川文集》)

【品读】

这是一首极好且妙的小诗。

先从布局来看,首句点题,即言后池之事。接着,笔锋由池上的水草,转到岸上的花草,以及舞绕在旁的鸟儿们身上。起句静,接句动,动静相递相宜,将后池园地的宏观之景,轻轻巧巧地勾画出来。诗人笔墨的“镜头”,如此上下左右环顾一周,旋即纳闷就来了:这样好的雨中美景,居然無人来赏?(其实是有人的,即诗人,一直在镜头后面)此问是自问,固然,问题即答案。接下去,笔锋又转,又回到池上,且注目在一对互啄红羽的鸳鸯情侣上。此二句,又是前句不动声色,后句声色俱动,且以前面的不动声色比照后面的声色俱动,以欢愉的鸳鸯情侣比照镜头后面那个孤单单的诗人,全诗的意味,也就不言而明了。

再从诗句上来琢磨,“菱透浮萍绿锦池”的“绿”字,是老调新用,调虽老,然弦不俗;“夏莺千啭弄蔷薇”的“弄”字,又热闹,又别致;“鸳鸯相对浴红衣”的“浴”字,则亲切,情切,生动,活泼。总体而言,“绿”,有感染力;“弄”,亦有感染力;“浴”,更有感染力。尤其后一字及后一句,人每读之,禁不住喜乐,眼目喜乐,心情喜乐。不足的是,有些辞藻过于修饰,比如“绿锦池”之“锦”,大可不这样用;“看微雨”之“微”,亦有故弄之嫌。好在,瑕不掩瑜。

此首小诗,布局好,词句好,然而最妙却在意境:一个幽幽寂寂却又生动活泼的无人之境。记得有某女作家说过,凡事一跟人沾了边,就脏。我亦觉着,世间的一切好景致,一旦有人涉足,就破坏了,就不美了。这也是我十分喜欢此首小诗的缘由之一。不过,话又说回来,杜牧笔下的无人之境,纵无人,也是暖暖的,也是有烟火气的。相比而言,韦应物《滁州西涧》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无人之境,就出尘得多了。还有,明初画家倪云林作画亦多见无人之境。有人说,他笔下的树,远山,小亭,连一丝风、一点尘土也没有。

还是杜牧接地气。

有人说,杜牧的一些小诗,“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这话属实。比如其《清明》纷纷细雨里的牧童,比如其《秋夕》里执小扇扑流萤的宫女,又如其《山行》里那斜斜的石径,及云坡上的几窝人家,再如此首里相对浴红衣的鸳鸯情侣……皆清俊生动,又皆余味缭绕,叫人读之不能忘。文学的魅力,归根结底是作者的人格及性情的魅力。我常常想,一个人的心底里,到底该生有多少细腻柔婉之情,才能眼见并落墨写出像杜牧这样多、这样好的小诗?

说起杜牧,很多事令人费解。杜牧出身名门,算得是清贵子弟,其二十六岁中进士,后辗转各处任职。于政治生涯论,较为刚直不阿;然于私生活来讲,则风流放诞,喜宴游,亦喜结交歌妓。杜牧一生写了不少诗作,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讽时的,有喻政的;有清丽的,有艳丽的。奇怪的是,其至晚年,心知大限将至,于是闭门不出,先是自撰墓志铭,后又搜罗生前文章,一一入火焚之,留世的作品,也就剩下十之二三了。不过,好在此首小诗在列,不然,那该多么遗憾。(杨蓉)

猜你喜欢
喜乐红衣杜牧
《红衣少女》中的人文关怀
别样风情 HIFIMAN R2R2000TM播放器
清明
穿红衣的火烈鸟
山行
遣怀
儿歌喜乐地
红衣仙女
《喜乐街》爆笑来袭
儿歌喜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