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在新疆噶尔曲尕最后的罗布人部落的夜晚,昏暗灯光下,那些维吾尔族兄弟高大的背影依旧萦绕在眼前;热情的歌声,也仿佛回绕耳边。
“兄弟,我骑马千里趟过塔里木河只为来看你……”
那一夜,在无边无际的棉花香气里,平时滴酒不沾的我醉得像一团软棉。
那是我第一次和尚昌平去新疆采风,也是第一次被新疆同胞兄弟般的炽热真情感动。此后,对新疆的美好回忆令我经久难忘。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不仅如此,情感也是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力量。”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其著作《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中提到。
那一夜塔里木河邊的经历,也让我解开了一介柔弱女子为何义无反顾二十余年,流连于苍茫糙砾西部边陲的谜底:一种特殊民族情感所激发的超常行为,一种隐藏在对新疆也是对自己的承诺背后的巨大力量。
“在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亲人!”尚昌平的表达质朴无华。我想,她的心里必定蕴藏着一个春天!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诗人、人文地理摄影师,尚昌平从1992年至今,行走在新疆大地,拍摄了十万余幅图片,七十余次进出新疆,三次考察古丝绸之路,对罗布泊荒漠、楼兰遗址、古龟兹文化深入考察。迄今,已经出版十余本介绍新疆人文地理、风土文化的专著。《西出阳关》《走读新疆》《沿河而居》《刀郎》《南疆》《玉出昆仑》《风展如画》《和田人》等皆由在她数十年时间内,深入南疆走访写成。这些丰硕的文化成果,使更多人了解新疆的生活状态与内在精神文化,时刻体现一种亲边疆、爱边疆的朴素情感。
二十多年的深入行走,也使她和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结下了不解深缘。2012 年北京市委组织部授予她“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社会贡献奖”。
毋庸置疑,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2015年,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人类情感还会影响到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实现更好更深入的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就必须立足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建立人和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真诚沟通,才能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人性化的感情和信任。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伴随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文化援疆也随之展开。文化行动能够充分发挥精神活动的独特优势,历史证明,只有真正欣赏对方和尊敬对方,才能真正的尊重和共享。以心换心,始终珍视情感力量才是终极之道。
“人类情感通过特定的人类行为和符号来表现、传达和显示,是社会意义和各种符号价值的载体与承担者。”本期《中国周刊》深度报道一位女性文化行者和新疆二十多年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交流。
我们期望这是一颗种子或者一烛明光,为更大维度的社会行为提供借鉴和参照。
我们深信全国人民都能像她那样,彼此尊重,全身倾注,那么让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围绕在党的周围”的愿望就会一点点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