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齐 吴日然 骆翠媚 柯玩娜 林秀峰 黄美玲 吕燕君 杜静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生殖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3)
智能化成组管理对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质量的影响
吴嘉齐 吴日然 骆翠媚 柯玩娜 林秀峰 黄美玲 吕燕君 杜静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生殖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3)
目的 探讨运用智能化成组管理对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9月在本中心就诊的20~40岁有生育要求的PCO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进行体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通过微信平台与臻鼎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的PCOS患者成组管理系统进行体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体质量、BMI、腰围变化及其妊娠率。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体质量管理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管理后体质量、BMI、腰围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妊娠率(56%),与对照组患者妊娠率(2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化成组体质量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体质量管理,其不仅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且控制了体质量、提高了妊娠率。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育龄期患者; 智能化管理; 体质量; 妊娠率
多囊卵巢综合征([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是导致6%~21%的育龄期女性[1]不孕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院生殖中心年门诊量达110万以上,PCOS患者占无排卵性不孕的75%。PCOS具有显著和多样化的临床特征,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特点,包括生殖异常(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不孕症、多毛症等)、代谢问题(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和社会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下降)[2]。研究者认为,对比药物治疗,通过饮食、运动、行为疗法等方法适当的对育龄期PCOS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是更为可取又经济的干预措施[3]。鉴此,本研究运用智能化成组管理系统对育龄期PCOS患者进行体重管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9月在本中心确诊并自愿接受该研究的PCOS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鹿特丹会议制订的关于PCOS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有生育要求。(3)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9.5±3.32)岁。(4)纳入研究的患者BMI在19~28 kg/m2。(5)不孕年限2~6年。(6)排除甲状腺、肝肾功能异常及高血压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BMI、不孕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即面对面健康教育及治疗方法,包括:(1)饮食疗法:限制热量,指导进食低热量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多食青菜、燕麦、海带、豆制品等高纤维食物,少吃含饱和脂肪酸的高脂类食物;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一日三餐饮食量,即每天摄入热量3 344~5 016 kJ,或每日每千克理想体质量摄入热量42~48 kJ[4]。(2)运动疗法:运动方式开始选择步行,逐渐走跑结合到慢跑,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他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强度以轻度开始、平均强度为主,每周运动至少3次,每次至少持续30 min,运动时心跳次数应达到100次/min,此后逐渐增加每次运动时间。运动前要进行热身准备,避免意外情况发生。(3)临床用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高雄激素血症和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当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则根据不同的PCOS患者管理路径给予促排卵治疗,提高妊娠率。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还参与PCOS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成组管理。PCOS患者管理群是利用网络建立的微信平台,由生殖中心医生1名、专科护士2名做群主及管理员,收集门诊医生确诊为育龄期的PCOS患者,告知研究的方法与目的,患者同意后纳入微信管理群与我院臻鼎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的PCOS管理系统。PCOS管理系统管理员及负责的医务人员每天实时跟进群内观察组患者饮食活动及情绪变化,定期向患者发送PCOS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医务人员24 h在线管理,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及咨询。通过微信平台定期组织宣教培训班,鼓励并督促群内患者参加。告知患者每月记录体重变化,医务人员根据每段时间体质量情况随时调整体质量控制方案。同时通过PCOS患者管理系统,管理员每周向观察组患者推送PCOS信息,组织参加每月一次的科普沙龙活动。对于怀孕的PCOS患者体质量管理同样不能松懈,进行电话跟踪随访,监督她们参加我院孕妇学校每周一次的宣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1.3 评价指标 实施不同管理体质量方法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体质量、BMI、腰围、妊娠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体质量管理前后体质量、BMI、腰围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体质量管理前后体质量、BMI、腰围的比较±s)
注:*为两组实施体质量管理前后比较P<0.001。
2.2 两组育龄期PCOS患者实施不同管理体质量方法后妊娠率比较 实施智能化成组管理体质量方法后观察组妊娠率(28/50,56%)明显高于对照组(13/5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1,P=0.002)。
3.1 体质量管理对育龄期PCOS患者的临床意义 肥胖是PCOS患者常见诱因,尤其是腹型肥胖与PCOS患者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其作为独立的因素促进肾上腺功能提早启动而引发PCOS,加重胰岛素抵抗症状,抑制卵泡发育、排卵,从而导致不孕,同时使卵泡母细胞膜产生雄烯二酮的作用也受到抑制,最终将优势卵泡分泌足量雌二醇阻碍,生育周期得不到维持和子宫内膜准备不够而使孕卵着床失败,引起不孕[5]。有研究[6]表明,体质量每增加1 kg,受孕所需的时间增加2.84 d,而体质量每减少1 kg,受孕所需时间相应减少5.5 d。因此,超重或肥胖的育龄期PCOS患者需要减肥,体质量正常的PCOS患者需维持正常范围。通过医务人员的反复宣教,使观察组患者了解到改变生活方式达到减重并维持体质量的意义,与家属的共同努力下改变消极心理状态及不良生活习惯,并进行自我和相互鼓励,为达到目标体质量而努力。而减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对患者不是容易的事。本研究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质量管理,患者间相互监督,分享成功经验,达到预期效果。
3.2 智能化防控成组管理对育龄期PCOS患者体质量管理效果 控制PCOS患者体质量方法选择中,对所有PCOS患者,尤其是超重或肥胖不孕者,应将调整生活方式作为一线治疗方案,通过饮食、运动、行为疗法达到减重或长期维持体质量的目的[1]。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将生活干预方式作为常规的健康教育,避免针对月经紊乱、不孕等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PCO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远期健康风险[3],是管理好PCOS患者体质量的最基本措施。然而,常规健康教育都是面对面的干预,受到场所、个体时间和交通的限制,实施效果不理想。微信拥有高度的互动性、及时性、私密性及分享性,智能化成组管理将其运用到医疗管理中,克服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本研究将微信平台与我院臻鼎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的PCOS管理系统作为智能化管理系统,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患者的咨询、健康管理及监督,同时能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传达相关PCOS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利用臻鼎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登记观察组患者的监测数据,更加客观。当记录患者的体质量、腹围等数据超出目标数值时,系统会给予提示,医务人员可通过微信告知患者,并及时调整饮食及运动方案,较以往的健康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智能化成组管理依赖微信平台的碎片时间进行在线健康教育宣教,通过系统科学的监测各项指标并监督患者坚持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行为管理,对育龄期PCOS患者降低体质量、BMI、腰围,提高妊娠率有积极意义。同时,可加强个体与医务人员及个体间的信息沟通,提高患者健康管理依从性。但本次研究由于观察时间和病例数有限,对于流产、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仍缺乏相关数据,有待今后继续追踪和研究。
[1] 宋琴琴,赵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6):471-474.
[2] Teede H,Deeks A,Moran L.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 complex condition with psychological,reproductive and metabolic manifestations that impacts on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J].BMC Med,2010,8(1):1-10.
[3] 杨爽,金丽娜,郁琦.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11):866-870.
[4] 郁琦,金丽娜.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生活方式调整[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9):673-375.
[5] 姚平.30例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244-245
[6] Ramlau-Hansen CH,Thulstrup AM,Nohr EA ,et al.Sub fecundi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couples[J].Human Reprod,2007,22(6):1634-1637.
Effect of intelligent group management on body mass for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uring the childbearing age
Wu Jiaqi, Wu Riran, Luo Cuimei, Ke Wanna, Lin Xiufeng, Huang Meiling, Lu Yanjun, Du Jing
(ReproductiveCenter,CharityHospitalofZhongshanCity,ZhongshanGuangdong, 52840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lligent group management on the body weight of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during the childbearing age.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COS at the age of 20 to 40 year with fertility requirements from March 2016 to September 2016 was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s.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for weight management.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s was given The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of PCOS patients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eChat platform and Zhen D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body weight,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changes and pregnancy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implementation.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ight management,the indexe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or both group. Compare the data of the control group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he body mass,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in observation groups was reduced much high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pregnancy rate(56%) for observation groups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26%) (P<0.05).Conclusion Intelligent group weight manageme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weight management. It is more scientific to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effective weight control and increase pregnancy rat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productive ag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Body weight; Pregnancy rate
广东省中山市科技局重大课题(编号:2016B1007)
吴嘉齐(1976-),女,广东中山,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生殖护理
R473.71,R711.75
A
10.16821/j.cnki.hsjx.2017.15.004
2017-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