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航天热遇上“香港+”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年之航天科普展系列活动回眸

2017-08-12 08:41李淑姮王磊薛滔李淑姮
太空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航天员航天太空

□ 文/李淑姮 摄/王磊 薛滔 李淑姮

当航天热遇上“香港+”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年之航天科普展系列活动回眸

□ 文/李淑姮 摄/王磊 薛滔 李淑姮

▲ 小朋友看到火箭很开心

编者按:古语男子二十谓之弱冠,会行冠礼,以示成年。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香港回归祖国整整20年,一场成年礼如约而至。在地铁站铜锣湾站和天后站之间香港最大的公园内,一批特殊的航天“嘉宾”赶赴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年系列活动,他们带来了苍穹太空和美丽香江20年的缘分故事。

航天英雄与小学生对话

中国航天与香港有着特殊的缘分。中国航天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发射是长征三号火箭为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发射亚洲一号卫星。香港特别行政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和紫荆区旗是中国航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后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近几年,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多个领域,中国航天与香港也展开了深入合作。

与“航天科技”有关的各种展览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香港市民追捧的对象。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创科驱动 成就梦想”科技展入驻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期间,时晴时雨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到市民的兴致,5天时间内,展览接待近22万人次参观。有媒体评论,这次展览不仅是内地和香港一次全景式的科技创新交流,更是一次亲密式的航天科普交流。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为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合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亚洲机器人联盟、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

航天科普嘉年华10处展位最吸睛

展览主要包括航天三大里程碑、国家重大专项、创新驱动成果和航天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等重大成就,集中亮相的148个展项荟萃了中国航天当下大量最新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吸睛的10处展位如下。

1.长征一号火箭备用箭

▲ 长征一号火箭备用箭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成功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这枚长征一号火箭备用箭长29米,直径2.25米,高2.8米,曾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

2.展览宣传片

▲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参加活动

1956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极大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

3.火箭墙

长征火箭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高科技品牌产品,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0多次国际商业发射,其系列化的发展使火箭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截至2017年5月31日,长征系列火箭发射247次,成功率位列世界前茅。

4.东方红系列卫星

▲ 璀璨星空之北斗导航

5.北斗导航与智慧生活

▲ 风云四号总设计师董瑶海与香港中小学生互动

6.高景一号拍摄的香港

▲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与中小学生分享中国载人航天科技发展

“高景一号”(SuperView-1)卫星拍摄的香港地图,分辨率为0.5米,这是当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商业遥感卫星,单颗卫星每天可采集70万平方千米,四星完成组网后可实现对全球任何地方每天观测一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已发射346颗航天器,在轨控制航天器192颗。其中通信卫星波束覆盖全球约70%的陆地面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运营,遥感卫星形成系列化发展和业务化运行。

北斗系统已于2012年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组网,2018年将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服务,在2020年完全建成并服务全球。在服务区内的主要性能指标: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10纳秒。

7.天舟一号1∶2模型、天宫二号1∶2模型、中国空间站1∶12模型

▲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在香港科技大学交流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2017年4月20日发射,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开长14.9米,起飞质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具备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验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总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开长18.4米。天宫二号与神舟载人飞船构成组合体,支持两名航天员在太空健康生活和工作。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配合,可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天宫二号上可展开航天医学试验、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试验、在轨维修试验等技术试验。

中国空间站计划在2019年底开始发射核心舱。核心舱全长近20米,最大直径4米左右,分为节点舱、生活舱和资源舱,它是航天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核心舱的节点舱拥有5个对接口,用于对接实验舱和载人飞船,是空间站的联系枢纽。资源舱尾部还有一个对接口,用于对接货运飞船。两个实验舱是开展空间试验的主要场所,也可供航天员临时生活。

8.“神舟”飞天开启中国航天员最长时间太空驻留

▲ 璀璨星空厅之高景一号拍摄的香港

2016年10月19日凌晨3点31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完成交会对接,两名属马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生活33天,创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纪录。

9.嫦娥五号

▲ 香港市民观看中国空间站全息展示

探月三期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飞行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嫦娥五号将着陆于月球正面西北部的吕姆克山脉,并将2千克月壤样品带回地球。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主任容启亮教授及其团队为嫦娥五号研制了表面取样器并进行初期封装。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曾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合作研制嫦娥三号相机指向系统,支持地形地貌相机拍下了“玉兔”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的历史一刻。

10. 月宫一号

▲ 观众佩戴VR眼镜体验太空环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我国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体系——“月宫一号”,2014年在“月宫一号”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实现了105天循环再生人类生存所需的100%氧气和水、55%食物,系统总闭合度达到了97%。2017年5月10日,经过了升级发展后,“月宫一号”开始了“月宫365”,该实验将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实现4人365天长期密闭生存。

与“英雄”“国宝”互动 让航天“种子”萌芽

在此次科技展中,杨利伟、景海鹏、陈冬3位航天员和4位被香港市民誉为“国宝”的航天专家走进香港的大中小学校,为香港民众和学生带去了生动的航天知识讲解,并与他们进行亲切友好的互动。

杨利伟、景海鹏、陈冬三人参加了香港航天科普展的一系列活动。他们前往香港中华基金中学与学生互动时,被校方称为“民族飞天英雄”。从这个称谓就能看出,航天科技、航天员在香港民众心中崇高的地位。

▲ 观众参观太空蔬菜

去年,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上做的太空养蚕实验、水膜反应实验和双摆实验都是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香港孩子的太空情结、奇思妙想也被广为传扬。在给26所中小学的数百名学生讲课互动的时候,景海鹏为香港学生带来了特殊的礼物——首次公开播放在太空做香港学生建议的3个实验时的视频。他开玩笑说,视频是航天员“自编、自导、自演”。

▲ 航天员景海鹏为香港小朋友签名

在航天英雄与小学生真情对话会上,有小学生问杨利伟:“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怎样才能让香港人实现登上太空的梦想?”杨利伟回答,今年国家会有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除了飞行员外,也会从院校、研究机构中选拔。他说道,将来不论两岸三地,香港的小朋友也能够当航天员,勉励小学生现在要开始努力学习,还要把身体锻炼好。

“跳出地球看地球,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6月28日来到香港科技大学,与几十位大学生、研究生共同交流深空探测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香港科技大学的师生十分热情,提出的问题也很专业,一位大一的女生就嫦娥五号将采用的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方式与于登云进行了探讨。香港的大学如何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航天项目中、中国是否有载人登月计划、深空探测未来的发展如何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

6月29日,在油塘福建中学附属学校礼堂里,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与700余名中小学生分享了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又以“用卓越铸就辉煌,用成功报效祖国”寄语学生。讲座中,杨宏介绍了天宫一号及二号的飞行任务,包括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并展示了航天员在太空进行实验的影片,包括双摆运动、水膜反应将聚乙烯溶液和饱和盐水混合形成固体薄膜、养蚕吐丝,令一众学生惊叹不已。

展览期间,杨宏还访问了香港城市大学,“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对航天有兴趣,他的路应该怎么走?”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希望能够亲耳听到专家的专业指导。还有一位女同学,她十分关注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情况。中国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是否会有深入研究月球的计划,杨宏十分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气象卫星的寿命有多长?气象卫星会不会受到攻击?气象卫星有没有国际合作、数据共享吗?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风云气象卫星比它们先进吗?”在风云四号总设计师董瑶海与为香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讲座中,他主要讲解了风云一号到四号从低轨到高轨的发展研制过程、工作原理、技术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对比,老师们也根据讲座内容提出了各种问题。展览期间,董瑶海还前往香港天文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座谈交流。

刘红作为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她访问了香港理工大学,并在中学学生和教师代表的讲座上介绍了月宫一号的结构、工程原理以及试验成果,她还讲到了正在进行的4人(8人2组,第1组60天,第2组200天,第1组再次进入105天)365天的试验,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人长时间处在密闭空间会不会感到枯燥?志愿者在里面都有哪些工作?香港的学生可不可以参加到志愿者的选拔中呢?”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并表达了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试验的愿望。

在科技展闭幕记者会上,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执行主席郑耀棠说:“小学生是香港社会未来的栋梁,希望透过此次机会,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航天员,与他们对话,加深了解,激励他们争做航天英雄。”由于此次展览市民踊跃程度超过预期,他建议政府设立科普日,把科技展定为每年的主打活动。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热爱科学的种子。过去,大家觉得航天科技深奥和神秘。但有了一场场科普报告,一次次科技展,一位位热情和青少年互动的航天员、科学家,孩子们身上的“航天种子”在一点点萌芽。

难怪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都“很羡慕新一代的香港青少年”,“原因之一就是随着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包括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他们这一代比我们念书时的那一代,在科技、包括航天事业方面的舞台更大、更好,整个人生舞台更多元。”★

猜你喜欢
航天员航天太空
测一测,你是哪种航天员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是小小航天员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上太空,安个“家”
我的航天员手记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太空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