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雨轩
今年寒假,与父母一同去电影院看了《西游伏妖篇》。很久没有在一起看电影了,无奈人太多,只能坐在第一排了。
国产片我已经许久未看了,我转过头去看影院中,多数都是拖家带口,能把这么多人汇聚起来的大概还是靠徐克和周星驰这两个名字。在光和影的交错中,恍惚间我看到了《大话西游》,可是物非人也非,母亲出来后就一直在吐槽电影。其实我是个港片迷,认为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一些让我十分青睐的导演都转向了,拍出来的影片渐渐失去活力。
这使我想起了《顽主》,一部王朔的小说,在不同的年代,被翻拍成不同的电影:《顽主》《甲方乙方》《私人订制》。电影技术先进了,可顽主精神却大不如前了。
金钱诱惑下,导演们不再只为了自己的电影梦,拍出的片子只是成全了自己。这两个事件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初心。初心是奠定信仰的基础,是初夏间结出的青涩的果实;初心是走向成功的历练,是年少时扉页上的人生理想;初心是经受挫折后的结果,是铅华尽染后的恪守。这份初心,亦如梦想,亦如信仰,它值得任何一个人去守望。
守望初心,必先得一个念想。一个人总会有自己最初坚持的东西,一经立下便深深难忘。一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理想,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为政之道,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箴言,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初心纯洁、热烈、美好,她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是你年少时光之中,一颗轻易划过的璀璨明珠。
守望初心,必得有坚毅的信念。初心就像火苗,一不小心,它就会被狂风吹灭,被黑夜吞噬,甚至最后被你亲手撲灭。人生是一场苦旅,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初心多半并不会被人看好,一路上,会有无数人对你说,你怎么这么蠢,认清现实吧,这是不可能的。可初心偏偏是明明知道无论花开花落都只是一场寂寞的演出,却仍然愿意倾尽全力来演好这一生。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最近出版的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已经到了老人年纪的我,再回到故乡的森林里,如果遇到小孩子的我,应该说些什么话才好呢?”大江健三郎告诉年轻的自己:“你长大之后,也要继续保持现在心中的想法哟!只要用功念书,累积经验,把它伸展下去,现在的你,便会在你长大之后的躯体里活下去。而你背后的过去的人们,和在你前方的未来人们,也都会紧密联结着。”这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时所说的,是不是佛家的“不忘初心”呢?
世俗的诱惑太多,红尘里人来人往大多不过为了生计。我也曾翻到过姑姑的相册,一向大大咧咧的她也曾明眸皓齿,眼神中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她说,那时要不是家里要盖新房,我也不会辍学,我以前一直想当一名老师的。她说这话时像是豆蔻年华的少女,掩不住对初心的悔恨以及放弃的无奈。其实,那时只要她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不用辍学,“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初心往往最禁不住等待。
守望初心,必得有面对失望的觉悟。很多时候,我们要被羁绊,也许我们拼尽全力做的并不能改变什么。初心就是开放的心,而不是封闭的心,是颗空的心,是颗随时准备好去接受的心。初学者对一切持敞开的态度,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可能性。如果用杯子来比喻,那么初心就相当于一个空杯子,随时可以接受新的事物。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信念一直在,就总有被回应的一天,哪怕现在无人理解,终会有被人理解的一天。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将这种信念或理念加以推广,能有一人算一人。世界是个回音谷,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以为是要谈一部电影的,没料到,作者去看电影,但没有去讨论电影剧情,反而从现实的层面切入,不仅关注现实,而且能发现现实之弊,最后能书写出弊之来源,是极为难得的。如今的电影市场,确实被金钱腐蚀了。那种不忘初心,坚守情怀的影片越来越少了。电影片子每年出品的不少,但真正被大众接受,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品的,是少之又少的。确如作者所言,没有了念想,没有了信念和觉悟,初心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论点和论据都有现实例证支撑,作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见一斑。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