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德育渗透

2017-08-11 23:17何永奎
魅力中国 2016年50期
关键词:德育儿子教育

何永奎

摘 要: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特别重视孩子的智育教育;中小学在分数量化考核或“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如果孩子从小未受到完整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其危害性不可低估。近十几年来,高校发生的“悲歌”和“血案”,非一因之果,非一日之功。我们每名教师责无旁贷,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扎好学生德育教育的篱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中英语 德育渗透

一、德育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智育不合格出次品,体育不合格出废品,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这句话不仅警示我们的同学德、智、体要全面发展,还揭示了德育的极端重要性,它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全心全意為社会服务,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问题。它还提醒人们,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的话,无疑是一颗随时可以爆炸的原子弹,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正如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我国至圣先师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简言之,道德仁才兼备。孔子他非常重视弟子的品德教育,他一生传播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闪烁着光芒,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把它作为一条重要教育法则。

二、我的高中英语德育渗透实践

我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22年,从偏重语言技能技巧培养到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加强学科的德育渗透,渐渐探索,步步走来。我清晰地认识到:学科的德育渗透,教学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说教,更不是离开学科教材放空炮。要真正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现在露几则教学片段,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

1999年,我带领学生学习美国总统亚伯拉军.林肯有关材料时,结合史实,指出林肯总统的伟大在于他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于他通过战争(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我随势提到了1996年“台独分子”李登辉窜访美国而引发的台海危机,特别指出美国在其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美国对中国的台海政策时常指手画脚。我进而提到了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并参观了林肯纪念堂的新闻事件。朱镕基总理在纪念堂有感而发:“林肯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为了国家统一,不惜诉诸武力。”这是一场典型的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外交战的胜利,美国随行高官哑口无言。在授课过程中,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学生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5年,我在教授高中第二册(外研版)Module2. No drugs时,在拓展练习中,读到了这样的一篇阅读材料,文章中一位苦心的妈妈为了让儿子戒烟,特地准备儿子喜爱的三道菜,正当儿子喜滋滋地准备进食时,母亲很严肃地对儿子说,她在一份菜中下了毒药,问儿子还愿不愿意吃这三份菜。儿子很震惊,忙问其故,母亲因势利导,她说,抽烟的三个人中,会有一人死于肺病,即1/3的死亡率;儿子现在的情况如同吃这三份菜中的一份,也是1/3的中毒死亡率。母亲问儿子能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母亲的良苦用心让儿子心灵心灵受到震撼,终于痛下决心戒烟。这篇文章,我并没有一读了之,我进一步挖掘德育因素,当时学校艺术节即将开幕,学生表演热情很高。另外,我即将在学校上骨干教师展示课。我鼓励学生并指导学生将此篇文章改写成一则课本剧,学生增添了故事情节,加前因(儿子为何吸烟),添后果(儿子戒烟的巨大变化);丰富了人物,增加了学校、教师、同学等元素。通过琢磨,学生自制了道具,香烟是自制的道具,做得惟妙惟肖,很环保。在艺术节表演中,在公开课中,尽管我教的班级是学校最差层次的班级,但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对参演学生以及全班学生教育无疑使巨大的。每每想起,我和学生们至今激动不已。

在学习第五册Module6 Animals in danger时,课文介绍了索南达杰舍身保护藏羚羊的故事。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保护濒临灭绝动物的重要性之外,我向学生介绍了我认识的一位老同志,他曾在青海工作,与索南达杰共过事。这位老同志对索南达杰印象深刻,说他是一位好同志,工作认真,介绍了他们在一起共事的事迹。通过这样上课,让学生对索南达杰的印象更加立体,更加可信。同时我联系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引发同学们认真思考,大家有了话题,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教育思考

马里坦在《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观》(《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314页)这样写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全无缺的人......必须看到,广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是不断进行的。”我们“塑造”人,就是要教育人,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为心智健全的人。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有时一些“嫁接式”的教育,一些说教式的教育太过生硬。中国教育专家格林就说过,当孩子感受到某些活动有强烈的教育目的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怎样让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入脑入心呢?

在教育方面我们必须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发达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中共前领导人江泽民在看过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后,对中共政治局委员们说过这样的话:“谁说资本主义国家就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呢?《泰坦尼克号》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是的,美国的一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电视新闻中或日常生活中看到,美国人在升国旗时,国歌一奏响,右手就会按在胸口上,表情庄严肃穆,令人印象深刻。美国的特殊“绿卡制度”,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校一位老教师的儿子儿媳在美国,工作几十年了,尚未取得美国绿卡,孙子在美国一出生,有了美国“绿卡”。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美国要通过种种制度设计,要考验你对美国的忠诚度,要让你的“外国心”变成“美国心”,要让你在繁琐的程序中强化你对美国的认同和忠诚。所以当年骆家辉、朱棣文这些华人进奥巴马内阁时,许多国人为之感到高兴,认为他们对华会更友好一些。深谙美国之道的人不忘提醒这些华人其实是“中国脸、美国心”。在以后中美交往中,这句话得到了印证,足见美国教育制度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成功。

伊拉斯漠在《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这样说到:“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教育。若有了这样的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惩罚,因为人民将自愿地遵循正义的道路”。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理,我们中小学教育,除了思想品德课外,我们任何学科也要担负起相应的教育使命,在学科教育中加强德育渗透,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德育儿子教育
打儿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