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验证关于高山、荒野和古道的想象?

2017-08-11 01:10俞力莎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荒野麦克古道

俞力莎

关于一段风景如何被赋予含义,而我们又如何被经过的风景所塑造。

“从我的脚跟到脚尖是29.7厘米,折合11.7英寸。这是我步伐的单位,也是我思想的单位。”在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看来,“人体最重要的三种律动便是心跳、呼吸与脚步。为此,他曾经在灌木丛地、山顶、河岸、林地等各种各样的地表上尝试赤脚行走。“令我着迷的不仅仅是行走如何成为一种思考方式,还包括行走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这一点。”

在剑桥大学任教的麦克法伦,研究和教授自然写作传统、旅行文学、后现代、原创与抄袭、当代诗歌等等。他说过自己一生的两大嗜好便是语言与风景,这两者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他在第一本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踏上攀登高山之行,而这种梦想便是在12岁那年,在外祖父母家的书堆里萌芽的。因此,他启程之前,经常是通过读书先“神游”一遍自己要去的地方;等到他动笔的时候,则总是以自己的阅读史和行走史两条线索分合交错地展开。

麦克法伦在行走中不停地验证前人对自然赋予的想象和情感,去仔细辨听风景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的回声。而我在阅读这三部曲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对高山、荒野与古道的验证,又得以从他的总结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新体验。

“每块石头是极小的握在手里的宇宙”

今年春天,在天臺山南面的临海,我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越野跑爱好者,跟着“越野跑教父”格雷戈里·沃莱特(Gregory Vollet)跑入山林间,听他阐述流行于西方越野圈的跑步哲学:

“动用身体的五感,去和自然中的一切产生亲密的关系,你将获得克服苦痛的力量,继续前行,并在这种前行中感受到最大的自由。我通常会这样,看着脚下的大地,听听林间的风声鸟鸣,深吸一口来自树叶和泥土的芳香,品尝山泉和野果的滋味。累到极点了?那就试着拥抱离你最近的那棵树,或者……”

我学着他,从脚边捡起一枚石头,紧紧握在手心中。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心事如山》中的一段描述:“它们是整块的石头,被水、风和霜的力量雕刻成错综复杂、充满活力的形状。……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表达了它们产生过程的历史和力量。石头表面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沟、槽、气泡、脊、孔,都是亿万年的见证。每块石头是极小的握在手里的宇宙。”

这个比喻,其实是作者用来向西方读者解释,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喜欢在书房案头摆上一块所谓的“文人石”。如果你长时间近距离地凝视一块石头,“大自然在石头内部雕刻的螺旋环、大洞穴、群山和峡谷,会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你可以步行穿过它”。

而对于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的西方人而言,“被开垦过的景观——显示人类秩序的,被耕犁、灌木篱墙以及沟渠改造了的风景,是吸引人的”,几乎没人认为原始的自然景观值得被欣赏。有几百年的时间,高山被看作“毫无用处的障碍物”,是“一种人们设法逃避的景观”,甚至是“相当可观的瘤”。

但是,“在浪漫主义给西方对于高山和荒野的认识发动革命的700年之前,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们已经在歌颂野外景观的精神特点了”。麦克法伦进而搬出了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来说明中国人心目中自然对人性滋养的重要性:“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麦克法伦能充分理解东方对于荒野的尊重,源于他读了15年的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山水派的诗歌。他曾于200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2007年又回到北京住了半年,其间还去了一趟贡嘎,并把这段朝圣之路写入《古道》一书中。他的妻子茱莉亚·洛威尔则是英国汉学家,写过关于长城和鸦片战争的书,翻译过大量中国当代小说,目前正在为“企鹅经典”重译删减版的《西游记》。

中国的诗歌对他的旅行和写作产生了非凡影响,麦克法伦不止一次提到,李白的寄情山水,杜甫的以乐景衬哀情,都让他着迷。我想他一定熟悉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于梦中神游之山水,正是我的家乡,天台山的北界新昌。另一个巧合是,此地盛产一种石头,学名“硅化木”,保留了百万年前的树木纹理的木化石,正是文人石中的珍品。

“地质学提供了一个去高山旅行的理由和借口”

去年秋天,我到坐落于天台山东侧的宁海,参加一场百公里越野赛。宁海西门,是这100公里的起跑点,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起笔之地:“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徐霞客古道起于宁海,又有很长一段,在我的家乡境内。为了“尽天台以西之胜”,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十八日,徐霞客由宁海万年寺第三次入天台山,之后“出会墅(岭),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至此,徐霞客终于全面详细考察了天台山脉水系,并做出了详细总结。

“大道自南来”之“大道”,在徐霞客的时代是宁海通天台的官道,最早则是晋宋谢灵运开辟经天姥山腹地至台州的古驿道。我们今天称其为“谢公古道”,乃是古道中的古道了。山岭、沿溪小径、卵石古道、路廊、残桥、古井……如果拂去现代生活的浓墨重彩,这条古道上的旧时韵致依然有迹可循,只是匆匆而至的外乡人,未必能够一一捕捉到,居于其中的本地人,又仅仅将它们与童年生活场景挂钩。

来华接受采访时,麦克法伦很遗憾地表示:“我无法找到中国19世纪以后的旅行作品,可惜了,山水、旅行写作可以说是你们的一大传统。现在说起旅行作家,人们总是想到西方,可我总觉得中国古代的游记才是最出色的。”

19世纪发生了什么?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陷入沉默的世纪,对于西方而言,却是一个时间被延伸的世纪。地质学关于地球古老历史的阐述,在19世纪初叶的欧洲,形成了化石搜索和古生物学的一时狂热。“这些化石搜寻者背着帆布背包,带着榔头和柔软的刷子,出发去到岩石裸露的地方:去海边……去小溪、采石场和河流的坑道,还有,当然,到高山上去。爱好跑步的化石搜寻者攀援上悬崖峭壁,跨越过岩石的不同的褶皱,并记录下当他们快速移动穿越时间、追溯新纪元的感受。”正是这群精力旺盛的地质学家,既引导了户外运动的发展,也助长了一种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人们将在高山那里邂逅“比虚构更精彩的奇观”。

今年端午节假期,我前往四川半脊峰尝试了一次耗时14个半小时的速攀。这是我经历的第一座5000米级雪山。距离峰顶还有大约30米海拔高差的地方,我跌坐在雪坡上,看到对面茫茫的云絮中露出几个黑白相间的山头,黑色的是裸露的岩石,白色的是雪,雪的后面是被漫天的积云遮蔽的天空,只透露出一线纯净的蓝色。眨眼间,我已是满面泪水:既被高山上的风景所震慑,也被身体的反应所提醒,这里已经是自己此行能抵达的最高点,强行登顶有可能面临无法安全下撤的危险。登山者不得不面对高山的真实之处:陡峭的山势,尖锐的岩石,寒冷以及可能的失温,疲劳和高原反应带来的强烈不适,藏在暗处的冰裂缝,甚至雪崩。

麦克法伦比多数现代行走作家拥有更高的户外段位,攀登过冰川以及雪线之上的山巅(很可惜,《心事如山》中文版的译者和责编明显对高山及户外运动所知甚少)。但结婚后不久,他就成了一名超级谨慎的登山者。他写了不少为远方和高处而牺牲自己的传奇人物,也收到过太多读者来信,倾诉所爱之人死于登山,而他们相信那是尊嚴高贵的死亡。不过,无论是爬上苏格兰西部高地的山脉,还是攀登珠峰,麦克法伦坚信,最好的登山方式是,平安归来。

“看到树,他们哭了”

前年,我采访了国内几个比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越野跑爱好者。当时,我正好看了《荒野之境》,于是便引用开头的提问:密布的道路交通图改变了我们对待自然的心境,土地早已经成为公路运输和旅行的载体,在这样一个荒野消失的年代,越野跑者们究竟该如何跑入心中的“荒野之境”?

给我提供启发的,不是对所谓“未被人际污浊的荒野”的描述,而是麦克法伦引用的一个他最喜欢的故事,关于法国飞行员和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也就是《小王子》的作者。1933年,圣-埃克苏佩里驾驶飞机送几位利比亚部落首领从沙漠的家去位于热带的塞内加尔,当他们走下飞机,看到丛林从飞机跑道绵延开来,圣-埃克苏佩里记录道,“看到树,他们哭了”,这些首领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生物。

麦克法伦继续写道:“我们很难理解,美国阔叶树森林等待了7000万年,人才到来和居住,当然,理解过程的本身也是意义非凡的。巨型橡树要花300年生长,300年生存,以及300年去死亡,知道这点意义非凡,也让人心忧。这样的知识,严肃考量,改变人类的思想。”

追随麦克法伦的读者,很多都不是在书桌前完成阅读的。有的人跟着他的足迹,试图重走他所经历过的旅途,也有的人放下书本之后,便决心开展自己的资源保护项目。麦克法伦说自己“沿着各条古道徒步行走1000英里路,甚至更多,以寻找通向往昔的路径,结果却发现自己被一次又一次地送回了当代”。但对于读者而言,他的思考,他贯穿三部曲的引经据典,却让沿途所经过的岬角、悬崖、海滩、山巅、森林、河口、瀑布,甚至荒野的微光、细雪、泥沙,都融进了历史的脉络里。

就如同他在《古道》最后一章所写的,他停留在利物浦以北几英里的福姆比海滩上,“约5000年前的那个夏天,烈日炎炎,微风轻拂,波澜不惊”,一对男女留下了赤足而行的足迹,“男子的脚趾甲又大又尖,女子的足弓较高”,动物们也出来溜达了,“狍子的蹄印小而尖,马鹿的脚印像大大的问号”……当麦克法伦在这些史前脚印边留下自己的脚印,在“那仿佛是一本毛边书的纸页”的棕褐色淤泥堆积层上,大概是又增加了一个页码。

麦克法伦“行走三部曲”——

作者:[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事如山》

(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

译者:陆文艳

出版年:2014年12月

《荒野之境》

(The Wild Places)

译者:姜向明、郭汪韬略

出版年:2015年9月

《古道》

(The Old Ways)

译者:王青松

出版年:2014年12月

《地图的历史》

作者:[英]赛门·加菲尔

译者:郑郁欣

出版社:马可勃罗文化

出版年:2014年1月

《内蒙访古》

作者:翦伯赞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1963年

猜你喜欢
荒野麦克古道
走古道
1/2的魔法
小王子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