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杨立强+++赵春明
“户籍所在地‘反向歧视之谜:基于收入补偿的一个解释”
《世界经济》2017年第5期
本文采用倾向卡尺近邻的马氏距离匹配法,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反事实干预,并构建probit模型评估户籍所在地转换难度对收入净差距产生的影响。我们从收入补偿角度解释了普遍存在的户籍所在地“反向歧视之谜”。
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户籍所在地“反向歧视”,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外地户籍将带来58.64%的收入溢價。户籍转换概率每提高1%,户籍所在地带来的收入差距将降低4%,证明反向歧视的原因是收入补偿。反向歧视的存在和收入补偿解释的合理性,并不因劳动力个体特征差异和城市规模不同而改变,但本地农业户籍和低学历劳动力明显受到更为严重的户籍所在地歧视。
污染天堂假说只在中国部分省份成立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杨子晖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田磊
“‘污染天堂假说与影响因素的中国省际研究”
《世界经济》2017年第5期
本文结合前沿的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对1991年-2011年中国各省的外商投资(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以对“污染天堂”与“污染光环”假说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经济开放度、环境监管强度、资本密集度等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污染天堂假说只在中国部分省份成立。利用动态滚动窗口面板分析等方法对两者关系潜在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扩大,当地环境恶化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加;以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染排放技术的改进,从而降低了FDI污染系数。
此外,各地区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将对FDI的污染排放行为产生抑制效果,而环保投资比例对污染系数不具有显著影响。
中国避免了重蹈日本金融危机的覆辙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 范小云、袁梦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肖立晟
“从金融周期看中日资产价格泡沫”
《国际经济评论》第2期
本文在系统测算中日金融周期与金融波动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两国金融周期波动性的区别。同时结合两国非金融企业的资金供求状况与银行部门的放款结构变化,从货币政策、融资可得性与市场预期三个环节,逐一梳理了两国金融系统稳定性差异的本质成因。
日本金融周期的波动性在各个阶段均明显大于中国。在样本区间内,日本金融周期波动性先升后降,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段泡沫经济期内达到最强;而中国金融周期的波动性则始终表现为均匀平稳的状态。
总体而言,对比中日两国金融周期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在经济由高速向中低速转型的结构调整期内,为保障经济的平稳过渡,均会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地产价格的上涨、甚至房价泡沫等负面溢出效应。此时,政府是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市场预期,是否通过稳健的监管措施限制企业的财务投机行为,是高价格能否演变成金融泡沫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相比日本政府放任自流的态度,中国政府与监管当局的确保持了相对清醒的认识。中国当局对金融自由化的审慎调控意识,有效抑制金融系统出现巨幅波动的风险,避免了重蹈日本金融危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