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国伟 设计/曲径
主编/叶晓婷
有机糖让糖农变富?
撰稿/刘国伟 设计/曲径
主编/叶晓婷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目前国际上有机食品的消费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有机糖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加。有机糖的价格为普通食糖的数倍,附加值较高。欠发达地区从事糖生产的人们将此视为改变命运的机遇。
对有机糖的界定仍然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坊间流传的“不采用现代加工技术的有机糖”,吸引了不少拥趸。国际上对绿色糖的生产要求有3点:①土壤至少3年未施用过合成化肥;②田间管理未使用任何合成除草剂、杀虫剂、除菌剂等;③制糖加工过程中自然浸糖,不使用任何化学提取剂和二氧化硫作漂白剂等。
目前有机糖的生产还没有统一标准,但应高于绿色糖的生产标准,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符合有机生产规范。当然在具体认证上国家和地区间的标准还存在差异,例如有的认证标准认为有机糖不包括从甜菜中制取的糖,因为甜菜中存在转基因品种,不过这不是本文重点关注的。
有机糖的流行与人们的饮食需求和有机农业的大趋势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糖业生产的经济规律影响。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常规的糖业生产在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帮助下,产量不断提高,“糖贱伤农”的现象屡屡发生。以产量占糖类产量七成的蔗糖业为例,甘蔗种植劳动力成本高,所以糖的效益较低,而制糖企业产业链短、产品单一,阻碍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很明显。因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就成为保障制糖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际公平贸易组织称,在世界范围内,糖类价格快速而巨大的波动使小规模糖农受到巨大挑战。这些小型糖农大多生活在基础设施薄弱的落后地区,进入市场比较困难,生产成本投入却比较高。雪上加霜的是,欧盟等地区作为世界蔗糖和甜菜糖的主要进口地区,2017年却要取消成员国的甜菜生产配额,并给予补贴。许多发展中国家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甘蔗,这里的小规模糖农却缺乏平等的竞争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补贴本国甜菜种植者的做法,给小规模糖农的生计带来了极大威胁,预计到2020年,加勒比、太平洋和非洲地区将因此有20万人陷入贫困。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批批糖类生产者不愿被无情的经济规律和不公平的贸易规则支配,陆续加入到有机糖生产(有机甘蔗和有机甜菜种植)的行列中来,虽为数不多,但数量在稳步增长。
美籍古巴裔经济学家普雷兹·洛佩茨的《重塑古巴糖业》一书,描绘了一幅全球有机糖生产的全景:顶级生产国基本云集在南美洲。巴西在常规糖和有机糖产量两方面均居世界第一,该国著名生产商巴尔博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有机糖。如今巴西的有机糖从生产到认证都走在世界前列。
巴拉圭的著名生产商奥提萨于1994年开始从事有机甘蔗种植和制糖,现在是居世界前列的有机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相比之下,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圭亚那、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的有机甘蔗种植和有机糖加工规模要小一些。
1997年,“水晶蔗糖厂”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认证的有机蔗糖厂。该厂先是在本土种植了1600~2000公顷的有机甘蔗,然后在多米尼加和巴拉圭开展合作生产项目。
非洲的有机糖生产主要集中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西非一带,规模也不大。
欧盟的有机糖料作物主要是甜菜,丹麦和荷兰政府为有机甜菜的种植者提供比常规甜菜高出50%的溢价,以推动产业的发展。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999年、2001年启动有机甜菜的种植和加工,年产量以数千吨计。
丹麦的有机糖主要来自生产商丹尼斯克,该公司也在瑞典办厂。丹麦国内对有机甜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宣传,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关于有机甜菜的宣讲活动,很多农民也计划将他们的非有机甜菜转化为有机种植。引发农民在种植行为上发生改变的不仅是有机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考虑。北欧尤其是丹麦,制糖业对有机甜菜的收购价格几乎是非有机的两倍。
2011~2012年世界常规蔗糖和有机糖产量一览
巴西巴尔博集团首席执行官小莱昂迪诺·巴尔博在观察有机甘蔗长势
亚洲的有机蔗糖产地主要集中在泰国、菲律宾的内格罗斯岛(这里的有机蔗糖出口到日本和欧洲)和印度北方邦与卡纳塔克邦。
以卡纳塔克邦为例,当地近年来有数百户蔗农开始种植有机甘蔗,他们是在当地人拉麦什·拉祖的带动下投身有机甘蔗种植的。拉麦什·拉祖是当地农民,尽管拥有10公顷河水灌溉的土地,却因经营不善而经常负债。后来他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在当地和国内传播有机农业的理念。当地的有机甘蔗如今每公顷产量约40吨~45吨,减去其他的投入还能有非常不错的盈利。
泰国的有机蔗糖业启动晚,但追赶得很快。2014年,旺加奈糖业集团公司在泰国开办了第一家有机糖厂,旗下的4家糖厂有机蔗糖产量每年达7万吨,产品有70%出口到传统消费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还有一些在泰国的便利店销售。据《曼谷邮报》报道,旺加奈糖业计划将有机糖产能提高到每年10万吨。
巴尔博集团是巴西蔗糖生产的“百年老店”。近年来该公司每年压榨600万吨甘蔗,生产约30万吨糖和3.18亿升乙醇,年收入超过3.5亿美元。在小莱昂迪诺·巴尔博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之前,这家公司的糖业生产长期以来与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和其他化合物联系在一起。小莱昂迪诺的到来,改变了这家企业的未来。
上世纪80年代末,小莱昂迪诺决心改变现状,向有机甘蔗种植进军。但没有前例可循,变革谈何容易?在向有机生产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在数年间承受低产量。在小莱昂迪诺的主持下,公司新设计了能够开展有机收割的机器,这种收割机在工作中每年每公顷能够还田20吨甘蔗边角余料,有力地补充了土壤肥力,形成的覆盖物还能防止杂草侵入。
小莱昂迪诺称“绿色甘蔗”生产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土壤”,他认为现代农业的一个误区是将土壤更多地看作水和营养的容器,而不是对植物生长做出积极贡献的东西。按他的看法,现代农业损害土壤表现为“三宗罪”:农业机械碾压土壤,使其容纳水分的能力变差;化肥扰乱了土壤的天然化学平衡;单一作物种植减少其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对作物的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小莱昂迪诺要“振兴土壤,恢复其生态系统的能量”。
巴西有机糖生产商巴尔博集团的实验室
该公司后来一个重要的革新是将农机轮胎换成超软轮胎,作业前还要放掉一部分气,充分减轻轮胎对土壤的挤压;还引进了可以保护甘蔗作物的微生物培育技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现有技术的精心调整,巴尔博集团最终实现了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来种植有机甘蔗。
巴尔博集团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有机糖供应商,其有机塘产量约占全球供应量的40%,有机甘蔗目前的产量比其所在地区农场的平均水平高20%,而投入却更少。小莱昂迪诺骄傲地宣布:“我们的有机农场生物多样性高,土壤含水量比传统土壤的含水量多出3倍。我们的作物越来越能抵抗细菌和疾病的侵害。”
由于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该公司成为著名非营利性国际环保组织“雨林联盟”认证的首家有机制糖商。雨林联盟总部在美国纽约,使命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商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生计。
澳大利亚的糖产业从甘蔗种植至生产加工的现代化程度都很高,糖的年产量约500万吨。其甘蔗主要生长在沿海地区,从昆士兰南部到新南威尔士北部间21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和种植。
澳大利亚种植有机甘蔗始于2002年,彼时该国在国际糖业领域丧失了很多成本优势,加上病虫害爆发和环境效益等问题,罗基波因特地区有20位甘蔗种植者转向有机种植,初期年产量是5000吨有机甘蔗。同年麦凯地区有30位甘蔗种植者也转向有机种植。这些早期试水者得到的效益回报是常规甘蔗种植者的5倍,这给澳大利亚的有机甘蔗种植注入了强心剂,也引起研究人员的兴趣。
研究人员们发现,由于甘蔗的种植周期约4~5年,多种作物轮作受限。养分平衡供应对有机蔗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常规甘蔗收获一次就要从田间取走高达160吨/公顷的生物质,而这些生物质的营养通常由大剂量的无机肥补充,有机种植显然不能这么做。
但罗基波因特和麦凯两地的蔗农普遍使用豆科植物来实行轮作,有的蔗农甚至开创性地使用谷物来轮作,这就为甘蔗的生长储备了有机氮。有机蔗农还将收获后的甘蔗垃圾还田,并使用各种营养丰富的堆肥,磷和钾则主要来自磷矿石和甘蔗加工副产品。蔗农还密切关注土壤的硫、钙、镁和微量营养素指标,用全系统的管理来确保健康的土壤生物功能。
澳大利亚罗基波因特地区有机蔗农将收获后的甘蔗垃圾还田
印度蔗农近年来开始种植有机甘蔗,该国卡纳塔克邦的有机甘蔗如今每公顷产量约40吨~45吨。
英国一处有机甜菜场。欧盟国家的有机糖基本来自有机甜菜。
古巴是加勒比地区的产糖大国,糖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该国有机糖生产始于1997年,首批有机甘蔗生产实验是在该国拉斯维拉斯中央大学下属的一个小型制糖厂里进行的,之后开始进行推广。其有机甘蔗的生态种植方法包括豆类间作和轮作、使用生物害虫控制剂和生物肥料,使用混合肥料、甘蔗滤饼泥和有机肥料等。
目前古巴国内最著名的有机蔗糖生产企业是卡洛斯·巴里纽蔗糖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古巴中部的圣多明各市,2000年开始启动有机甘蔗种植,当时只收获了4000吨有机甘蔗,此后产量连年递增,经济回报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的信心。
该公司在甘蔗生长过程中采取了“全生态技术种植法”,不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以甘蔗收获后遗留的残渣为天然肥料;在榨糖机械清洗和蔗糖提炼过程中,也不使用化学药剂。经他们生产的有机蔗糖数年来通过古巴国际糖业公司出口到国际市场,在欧洲和亚洲市场上很受欢迎。
古巴专家罗德里格斯·卡斯泰隆认为古巴的有机糖生产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有一个全国性的有机生产协调委员会,二是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制度性保障对有机农业发展是重要的顶层设计,古巴用自己在有机蔗糖领域的探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参考了《再造古巴糖业》、《有机农业与世界有机甜菜的发展》以及明尼苏达大学、印度《农业经济学报》、糖业网、有机糖生产、《连线》杂志和IPS新闻等网站的信息,特此声明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