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庆 郭慧娇
“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们
文/刘庆 郭慧娇
“库内LKJ数据换装作业要求有9点,一是换装前确认文件转储完整......”作业间内,工长鲁勇正在讲解今年哈局第27次数据换装施工前的安全风险提示。这些虽然都是老生常谈的技术要求,但每次施工前职工们都会认真听鲁工长在施工前所讲的各项注意事项,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保障行车安全最重要的一环。
走进牡丹江车载设备车间检修作业工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醒目的标牌。如果你怀疑工队的创新能力,那么,工队检修室内各式各样、功能齐全的测试台,就足以证明它的含金量。
铁路电务系统的车载设备主要由机车信号和机车监控装置组成,是技术密集型的装备。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主要负责车载设备的机车信号和机车监控装置检修任务。车载设备对于机车安全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俗称火车头上的“黑匣子”。有人形象地把机车信号比喻成机车的眼睛,将机车监控装置形容为机车的大脑。眼睛好,看东西准;大脑健康,反应就快,机车运行就有了安全保证。确保机车脑灵眼亮,实现安全行车,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在检修作业工队,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鲁勇,是龙江工匠、火车头奖章、局先进生产者标兵获奖者,同时也是段首席高级技师。工长鲁勇只有高中文化,刚上班时,对现场业务一窍不通。1982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接触晶体管元件,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焊点、蛛网似的线路,把他搞得头昏脑胀。但正是凭着不服输的“犟劲”“韧劲”和“傻劲”,他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工人到首席高级工人技术的完美蜕变,成功普级为“草根”发明家。
成为鲁班式“能工巧匠”这一梦想,一直激励着鲁勇,使他完成技术革新100多项,成功研制试验台33个。牡丹江检修工区先后有4名职工获得哈尔滨铁路局技术比武大赛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5名职工破格参评技师。目前,该工区19人中有首席高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5人、技师7人、高级工6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技师团”。
工作中,鲁勇始终坚持“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工队职工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他经常为了完成拆装车设备的检修而弄得一身泥污,为了换装施工加班加点地干。工队职工在他的带领下,工作热情高、劲头足、合力强。
“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活,再苦再累我们也心甘情愿。”侯彦斌开心地说。
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坚持追求梦想;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善于潜移默化。正是由于他的钻劲、狠劲、韧劲和不服输的劲儿,成就了他本人,成就了他的班组和团队。在他的带动下,该工队整体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都进步迅速。现在的这个工队有首席高级技师1名、高级技师6名、技师12名,是名副其实的技师工队、创新型班组,连续多年被段评为先进班组党支部,还被路局评为先进班组党支部,省“工人先锋号”的殊荣。
工队主要负责机车车载设备的机车信号和LKJ机车监控装置检修任务。工作中,为了提高设备测试准确性,他们成立技术攻关组,迈开了向科技创新进军的第一步。
职工付志红说:“成立攻关组时我们既兴奋又紧张,内心还有对自己能力的质疑,毕竟那么多科研所都没发明出来的东西,我们能成功吗?但是随着研发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自信了。”
目前,攻关组对大小30余台设备进行了革新和技术攻关,并先后研制出车载设备LKJ-2000型监控数据双套模拟测试台、JT-2000型机车信号主机测试台、LKJ-2000型监控主机测试台、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装置测试台、综合智能练功台等,这些设计成果不仅解决了设备测试过程中易出现漏检、漏测的实际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填补了两项全局空白。
测试台的制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对问题的攻关,而对技术的钻研才是这个工队中每名职工不断学习与探索的永恒课题。工队把“创新工作室”作为教学培训的阵地,并制定了“星塔式”分级培训体系、“五不定”教学方法和“雷打不动”教学制度,不断吸纳更多的职工到“创新工作室”来学习,促使工队职工全员提素,共同进步。他们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对设备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这种方法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让自己比别人能“懂得更多一些”,故障处理能“更快一点”。对于自己的成长,付志红感慨:“我并非车载专业出身,但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了我对车载专业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长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车上故障处理的薄弱环节,在今年技术比武中拿到了第一名。”
工队中的每名成员都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为工作作风,无论是学习劲头还是工作状态,不断寻找自己的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拧成一股绳,一起进步。
他们说:“既然这就是‘工匠精神’,那我们就学这种精神,让这精神在我们每人身上都有体现。我们不做工匠,只做工匠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