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单价15万元以上的学区房全面下架”的传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虽然住建委很快出面否认了这一传言,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学区房的火暴程度。“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中国的家长失去了理智,让中国的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渐渐演变成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学英语,甚至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口号。如今很多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技能比拼和教育投资上,甚至不惜血本购买“学区房”。有家长表示:“购买‘学区房是为了择名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是否每个家庭都真的有必要去追求那高不可攀的学区房呢?或者说,为了孩子的学习,除了学区房还有没有别的好选择?一篇风靡网络的文章——《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里的书房》,让很多人把目光投到了“默默无闻”的书房上。文章通过“学霸”金庸的故事,给很多痴迷学区房、热衷补习班的家长泼了盆冷水:金庸家没有学区房,但他家有三间书房;他小时候的玩具是书,收到的礼物是书;他的长辈都爱读书,“小时候母亲和姊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回目词,赢了的就得一粒糖”……
人生的区别,不是起点、起跑线的不同,而是经历的过程的不同。在这一过程中,你自己是否努力,努力的程度如何,你积蓄的力量是否足够,是区别于他人人生的關键。就算没有学区房,没上培训班,就算输在起跑线上又有什么大不了?毕竟前路漫漫,终点还远,我们的眼光也须放长远。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不是先拔头筹,而是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学校水平、师资力量乃至教学技巧、各种补习班,都不过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底蕴和家庭环境。最好的“学区房”,是浓郁的学习氛围、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所影响,他们的兴趣、习惯也常常能体现在孩子身上。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