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桃花西岸雪 皆是盐女汗泪凝

2017-08-10 09:23文图
神州民俗 2017年7期
关键词:玉珍盐井盐田

文图/白 英

东岸桃花西岸雪 皆是盐女汗泪凝

文图/白 英

圣洁的达美雍雪山闪耀银光,玉龙一样的澜沧江满载希望,烟云迷蒙的曲孜卡是人间天堂,千年盐田诉说历史的沧海桑田。这山这水书写你的春秋,孕育灿烂的多元文化。盐井啊盐井!五谷丰登的地方,是我心中最美的画卷。

《盐井,五谷丰登的地方》节选

“东岸主产红盐,也称桃花盐。西岸主产白盐,也称雪花盐。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

这正是滇藏交界处深谷里的盐井乡的特色。从芒康出发,伴着奔腾呼啸的澜沧江,沿着214国道一路向南跋涉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我们来到盐井乡,以产盐而闻名的千年盐田就隐藏江边的一道拐弯里。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卤泉,盐井的盐田13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晒盐历史。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质盐架,劳作中影影绰绰的晒盐女身影,还有他们固守着千年的传统晒盐工艺,成就了一道愈久弥新的人文风景线。

如画的盐田

我们的车沿着澜沧江峡谷行驶在悬崖峭壁间的崎岖土路上,抵达盐井乡时正值中午。盐田集中分布在一段两千米长的S型峡谷之中,东岸是上、下盐井村,西岸叫加达村。远远望去,真是一处奇特的景象:陡峭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树着上万根木头架子,支撑着无数块紧密相连的方形顶棚,洋洋洒洒,层层叠叠。从高处俯瞰,盐田依着河谷山势的大曲线,呈方格棋盘般整齐排列着,犹如一面面镜子,波光粼粼,随着角度的变化,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呈现出五彩斑斓炫目的色块,勤劳的晒盐女零星地撒在这巨大的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双而动,形成了美不胜收的时空画卷。

36岁的加达村村民次仁玉珍正弯着腰,弓着背,赤脚踩在绛红色的顶棚上,用小木板收刮盐颗粒。强烈的阳光,虽然在她的脸上过早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然而,她脸上却始终洋溢着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对我们的到来,她显示出了友好,因为会说些汉语,交流起来也显得顺畅的许多。在次仁玉珍带领下,我顺着陡峭的山坡和盐田间独木楼梯来到盐田的下方,盐田更多的秘密呈现在我的眼前,原来每块盐田都是由崖壁、木质盐台和支撑木三位一体构成的,盐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横铺一层结实的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土。“这样卤水向上可以蒸发,向下可以渗透,简单却非常实用。曾有人试图用水泥建盐田,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的盐田。”在玉珍的讲解下,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我又细看支着盐架的一根根木桩,十分耐人寻味,表面看起来十分老朽,轻轻触碰便会一片片絮状脱落,想必年代不短,真担心这看似将枯的木柱会轰然倒塌,次仁玉珍却说,这些看似老朽的木桩,其实是长期受到盐卤的浸润,内部木质非常坚硬而且不易生虫腐烂,可使用百年。只有亲眼目睹,才会体会到空间设计利用得非常巧妙,这一块块盐田相互层叠,直上崖顶,中间以栈道相连,我不由得感叹盐田先人们非凡的智慧。

穿梭在盐架下面迷宫般的通道,供人通过的小道七歪八拐,岔路很多。跟随次仁玉珍在曲折、昏暗、狭窄的木架之间躬身前行,头上的顶棚悬挂着密密麻麻如同冰凌的柱子,我轻轻地用嘴添一口,哇,好咸。原来,这是卤水沿着土层和盐架缝隙缓慢地渗漏下来,又被山谷干燥的空气风干,形成的一根根白色 “盐挂”,形态好似喀斯特溶洞中的钟乳鹅管。次仁玉珍说,这些盐挂因质地雪白、杂质少,更是上好的产品。

层层叠叠的卤水池

古老的盐艺

制盐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她们的制盐方式是从唐朝就流传下来的,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了。每到清晨时分,井里的卤水最为充盈,盐井的女人早早就带着简单的干粮,赶到盐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次仁玉珍说,一到这时候,她身体里那只闹钟就响了,知道应该起了。虽然前一天的劳累,还没有完全散去,但新的一天,又接踵而来了。每一天,她和所有的晒盐女一样,要先把卤水汲上来,注入盐田,让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自然浓缩。一般情况下,春夏风高日烈,晒盐最多只需一、两天就能好;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需四五天方可。晒好后盐台上就凝结了一层厚厚结晶的盐,然后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她们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盐。盐井人这种原始的手工制盐技艺,是迄今发现的全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纯属于天然的风干。玉珍说,在她们加达村,约有100多户村民都从事古老的制盐产业,平均每户能年产出3万多斤盐。

在次仁玉珍的盐台上,我注意到了竖着的电线架和地上抽水用的水管,它让我看到了现代文明在这里的融入,“从2013年开始,抽卤水用上了水泵,让我们告别了从盐水井里背水的历史。”次仁玉珍讲起了晒盐女们过去背卤水的艰难,卤水桶有一米多高,她们背着桶下到井里后,先直接舀起半桶水,再用桦树皮做的瓢把卤水加满,一小块垫子垫在腰上,一根带子勒在肩头,背起五六十斤的木桶就往上走。就这样每天来回要背五十至一百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背水、晒盐、打盐、扫盐、收盐,她们以纯朴的方式,续写着盐田的历史。听着次仁玉珍的诉说,我感慨良多,现在虽然再也看不到女人们背水了,有点遗憾,但看到她们减轻了背水之苦,这种喜悦,早将我的遗憾冲得烟消云散。

红盐

上好的盐品

“东岸主产红盐,也称桃花盐。西岸主产白盐,也称雪花盐。”对于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我十分好奇。“这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次仁玉珍这样给我讲解,这种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红盐产生的原因是加达村盐田用当地的红粘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紫红色,与之相对的盐井村盐田,使用白砂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白色。“我们的红盐在藏区很受欢迎。藏民嗜喝酥油茶,红盐打制出的酥油茶格外红亮,味道更好。”

次仁玉珍边聊边收拢着她的盐,她用木板仔细刮着田里结出的盐粒,然后把它们撮到竹笸箩里。夕阳下的余晖映红了片片盐田,也映红了晒盐女的脸,看着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粒,她直直腰,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给我计算着一年的收成,平均每块盐田一次能晒出大约20多元钱的盐巴,盐又分好成几等,头道晒出来的盐越白越好,供人食用,能卖到8、9角钱一斤,剩下的二道盐、三道盐一般是喂牲口用,每斤只值4、5角左右。她有40块盐田,一年能晒出近万公斤的盐,收入7、8千元。我捏起一粒,有绿豆般大小,几近正方,湿漉漉的,很像溪水里的白沙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放进嘴里,咸味并不是很重。

辛苦晒出的盐,是怎么运出去的?都卖到哪里了?“女人在家里晒盐,男人到外面卖盐!”在茶马互市的时代,盐井因其传统制盐术和井盐而出名,也是藏区有名的富庶之地。早前,卖盐人要赶好几匹骡马出门,除了去到相近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地,还要远赴西藏的昌都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区,一走几天,甚至半年之久,一路上风餐露宿,有时还要住在野地里。盐也不是直接销售,而是以物易物,价格随行就市,好的时候一斗盐换一斗青稞,一至两斗盐还能换一斤酥油,三斗盐能换一斗奶渣,盐井的盐非常受牧区的欢迎,据说牲畜吃了身体健壮有力。现在的情况好多了,收盐的就在盐田边上,产了盐可以直接拉走,如果想要卖的价格高点,自家男人就开上农用车出去销售,但再也不用那么辛苦走那么长时间了。

艰辛的盐女

“晒盐苦不苦?”看了晒盐女的劳作过程,听了次仁玉珍的倾诉,我心中很是感慨。玉珍擦擦脸上的汗水,用不太流畅的汉语说:“苦!咋能不苦!可是家里人要生活,孩子要念书呢!”每天一大早,就要来盐田里劳作,春夏太阳光强,可这是最好的晒盐季节,她要顶着毒辣的日头,加紧晾晒;七月雨季来了,可以休息了,但是上涨的江水,也带来了另一场苦难,去年的雨季结束,她的三块盐田和储卤水池就被冲坏了,光维修就花一个月的时间,而其它人已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收盐了。到了秋冬天气凉了,盐水温度更低,出盐时间多了一倍,她也舍不得休息,站在冰凉的水里继续操劳。老人们年老干不动了,孩子们现在上学早不来盐田了,全部的晒盐任务,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常年的背负重物、弯腰劳作,她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玉珍感叹说,生在盐井的女人,就是这样从小就把晒盐当成了自己的生活,祖祖辈辈都是靠晒盐度日。她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不上学读书,十几岁就跟着妈妈下盐田,不知不觉也就学会了晒盐。玉珍虽然今年才三十六岁,可晒盐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天就这样怀着对收成的希冀,担着卤水,一步一个脚印,来来回回忙碌着。

晒盐女 次仁玉珍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可好多了。”次仁玉珍说,听奶奶说,以前盐民真是又穷又苦,有种说法叫“盐民无盐”,因为过去盐田都是领主的,盐农向领主租用盐田,大部分收成都要交给领主,剩下的还要交各种苛捐杂税,辛苦一年却难以糊口。现在盐田是承包制,每家盐农生产的盐自己销售,不用交税。特别是最近几年,千年盐田申报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政府给了各种扶持,鼓励晒盐女们除了晒盐,再搞别的经营,玉珍家就因为离得盐田近,又新盖了房子,享受政府补贴开起了农家乐,这样比单一的晒盐要好多了。次仁玉珍有两个孩子,她不想像老辈人那样把孩子带到盐田劳动,而是希望他们念好书,将来上大学,有出息……

“只要盐井还在冒出温热苦咸的卤水,我就要珍惜这大地的馈赠,相信晒盐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劳作方式,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对于普通人,盐是生活的调料,没有盐,日子会变得寡淡而病态,而对于晒盐人,盐就是生活本身。盐井的女人,把盐看做是风和太阳的礼物,“用泪水和汗水才能制成。”收获是快乐的,却也是艰辛的,正是次仁玉珍一样的晒盐女,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绵延着这茶马古道千年盐井的传奇和神话。

交通:盐井乡位于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接壤处,相距两地为110公里,由G214国道连接,为良好的柏油路面。芒康与迪庆两地每天早上都有班车互发,发车时间:8∶00,途中可在盐井下,票价约40元。盐田在盐井镇西岸的加达村,为山坡土路,距盐井镇约3公里,最好洽谈包当地车辆。

住宿:盐井镇上有少量住宿,价格在60元/间左右。交通方便的朋友推荐到邻近的曲孜卡乡(约10公里)温泉酒店住宿,条件较好,免费温泉,价格200元/标准间。

餐饮:到盐井,一定尝当地的著名美食——加佳面,就餐要到最正宗舒适的一家:盐井正宗面,有美丽的卓玛亲自为你烹饪。

猜你喜欢
玉珍盐井盐田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盐田如镜
盐田千春个展:灵魂的颤栗
关于打造盐田循环生态农业区的展望
玉珍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叩访盐井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