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黄先荣
中央红军与遵义人民的“创文”故事
■丨黄先荣
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的》(龚琴/翻拍)
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上溯82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在黔北转战三个多月,也留下过许多令人心激的“创文”故事。当年没有“创文”一说,可因遵义是长征经过的最大城市,共产党开始了接管城市、运营城市的开创性实践,因此,它和今天的“创文”活动在内容上有别而意旨上却一脉相承,可以说,它们是今天“创文”活动的引领。
红军一军团一师是1934年12月29日进入遵义所属余庆县城的,从这一天起到3月30日红九军团离开播州区往金沙,中央红军在遵义地域转战三个多月。
刚进入遵义地域,红军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政治鼓动和宣传攻势,正如我们今天的“创文”也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前一样。
1935年1月1日,总政发出《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指示》分析了贵州白军的特点:“组织成分上以贵州人占多数,且包含极多苗、瑶等少数民族籍”“大多数士兵吸鸦片”“士兵生活极端恶化,并受着长官极残酷的、封建式的虐待与压迫”。《指示》对贵州白军士兵提出“不打抗日红军,哗变拖枪当红军打日本!”“红军为解放贵州群众而来,哗变拖枪当红军来打土豪分田地,赤化贵州!”等10条口号,要求全体红色战士,积极开展瓦解白军的工作。
同一天,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再次发出《给中央军和黔军兄弟们的信》,号召人们打倒军阀,加入红军。
红军各部队的宣传队,还开展了瓦解国民党地方团防乡丁的工作,编了“团防乡丁早回头,跟随乡长不自由;有点利益乡长得,拼命流血在前头”等快板,广泛写在各地,以通俗、多样的形式,向白军士兵和团防乡丁指明前途,欢迎他们参加到为自身的解放而战斗的红军队伍中来,以配合突破乌江的军事行动,实现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红军纪律严明,群众有口皆碑。担任夺取遵义、桐梓任务的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根据军委指令,于1935年1月5日在下达战斗任务的同时,发出《关于进入城市执行政策的规定》,上报军委并发所属各部。《规定》指出:“我们已进到遵义中心赤化黔北,创造黔北新苏区根据地的地域。”为了“保证在赤化工作开始时更好发动与争取群众,组织群众扩大苏维埃、红军的影响,以便顺利创造这一地域的新苏区,要求我们红军能遵守严格的纪律,毫无违犯苏维埃法令的行为”。具体规定了:“除政治机关保卫局及军团与师的政治部外,其余部队一律不准进城”“战斗部队入城亦只担任消灭或驱逐残敌,对城市之搜索与检查概由政治机关和保卫局负责”“个别人员因事入城时,应有整齐的军容”“部队一律不准住商店”“严禁在城内或城郊乱解大小便”等11条纪律,通令全军,严格遵守。
先头部队击溃残敌,除一部押送俘虏出城外,全部遵守上述规定,顶着凛冽的寒风,怀抱枪支,在路旁、屋檐下,席地而坐,从不私入民房商店,表现出红军战士的高度纪律性。1月7日凌晨,群众在街上见到红军布告、宣传品和“此店被白军所抢,不要再入内”“此家无人,任何人不得入内”等纸条时,同声称赞:这是贵州自古以来所未见过的仁义之师。红军以自己的光辉形象,给当地群众以极其良好的“第一印象”。
遵义是红军长征经过的最大城市,所以,中央非常注意对城市人民生活秩序的保障,和对红军纪律的严格要求,已具体到服装整洁、不乱买东西吃、不乱拉屎尿,以保持城市环境等=细节上。
怎样才能做到城市卫生的保洁工作,“不乱屙屎尿”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那时的城市也没有公厕,怎样才能解决拉屎拉尿问题呢?《红星报》为此专门发文:
到处屙屎,不仅有碍卫生,而且可能给群众以不好的影响。这种坏现象,始终还没有提起大家的注意,或仅只是看到而没有想出一具体办法来解决。
我们提议采取下面的办法来消灭到处屙屎的现象,特别要求连队政治工作的同志来执行:
一、每到一处,实行以排班为单位挖厕所,出发时将厕所用土埋好。
二、对原有厕所,出发前打扫一下。
三、注意运输员和杂务员的教育,发动全体战士来与这种坏现象做斗争。
提出了要求,又指明了方法。同时,红军还实行严格检查,组织专人(主要是政工人员)进行检查督促,一当发现有人乱屙屎尿,必当严肃处理。这都表明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到与群众关系的重大问题来看待,体现了中央红军的言必行行必果,给遵义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严格检查纪律工作。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休养连党总支书记董必武,在行军途中,每日都带着连长、指导员亲自检查纪律执行情况,发现借群众的东西,如果损坏了,就“督促照价赔偿,老百姓不在家的,还需要写个条子留下”“并写上一些道歉话语”。他还规定请民夫最多不要超过3天,因为走得太远,“回家不方便”。民夫离队时,发足工钱。董老亲自写证明信,说明某人已为红军服务了,使他们在回家路上能“免后续队伍再派任务”。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进城3天后,中央首长和重要机关才入城。1月9日,3000多遵义人民到丰乐桥迎接中央首长,伫立等候多时。
下午3时许,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率红军部队来到南门关,在群众的欢呼声和鞭炮声中驱马至桥头下鞍,与前往欢迎的代表一一亲切握手。然后在群众簇拥下缓缓入城,向沿街夹道欢迎的群众频频挥手致意。经丁字口过万寿桥,入老城小十字到府衙门(今百盛商场处)前,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一张大桌上向群众发表讲话。
随同毛主席一道进城的成仿吾,满怀激情地回忆了当时遵义人民欢迎红军入城的热烈情景:
“我们进占遵义城以后,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工作。青年学生,从我们进城第一天起,就自动组织宣传队,手执红旗,去街上演讲,为红军宣传。商人都立即开门营业,逢人便说红军公道。后续部队进城时,全城群众都在街上欢迎、放鞭炮,高喊‘欢迎红军!’‘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三路纵队行进的红军队伍,只得停停走走,缓缓前进。红军首长都下马步行,满面笑容,向欢迎群众招手致意,战士们都高高举起手来向人们打招呼。”
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在《遵义的春天》一文中写道:
“顷刻,遵义古城沸腾起来。正在欢迎红军之工人、农民、学生,还有商人,男女老少无不兴高采烈、欢欣鼓舞,他们奔走相告,一会儿,就把一条两三里路长的街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
“整齐的红军部队进城了。街道两侧人山人海,群众高举红旗欢迎他们的到来,‘欢迎红军!’‘欢迎毛主席!’‘欢迎朱总司令!’的口号声,像春雷般的响彻云霄,鞭炮声也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到了南门外的丰乐桥,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副主席都下了马,笑容满面地走过桥头,亲切和蔼地和欢迎群众一一握手,不断向群众挥手致意。”
1月12日,在老城协台坝三中学校的大操场,隆重召开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群众近万人,后来就称为“万人大会”。1月15日出版的《红星报》,以《加紧赤化工作,来迎接新的大战》《遵义全县群众大会上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通栏标题,报道了1月12日成立大会的盛况。
虽然人多,但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女红军最先到场,为群众教唱红军歌曲,同时,宣传员散发《告工农劳苦大众书》等文告,然后召开成立会,会后进行篮球友谊赛。
同样,在湄潭、绥阳、桐梓等地的红军,也在当地组织了上千人的群众大会,成立革命委员会。
《红星报》以《发动千万万劳苦大众为苏维埃而斗争》的专栏标题,报道了《狗坝抗捐会成立经过》:
“我们到狗坝时,群众部分的登山逃避。我们进行了宣传工作,同时,群众又看到红军的纪律严明,态度和气,所以只几个钟头之后,群众都陆续地回来了。群众向我们诉说国民党和团防的罪恶和自己的痛苦,犹如见了亲人一样。我们好好的安慰他们,把红军主张及我们赤化云贵川等告诉了他们,并分头到各屋宣传,召开群众大会,组织抗捐会。”
侯之担兵败乌江,迅即逃亡重庆,而他的手下便在遵义城里乱抢一切,弄得商人不敢开门,做生意的关门大吉。
红军进遵义后,城内一片萧然。
遵义老城确实繁华,远非黎平那些县城可比,大街上的商铺子一间挨一间。只要比较大些的铺子,家家门口都挂了一块“溃兵抢劫,暂停营业”的牌子,有些店铺的门板已经被损坏,借着依稀的烛光,还可以看见柜台里一片狼藉的模样,老板似乎还未从惊慌中缓过神来。可见红军进城之前,守遵义的黔军在城里为非作歹,又欠下了一笔账。还有些商铺老板对刚进城的红军不甚了解,干脆闭门候乱,借机观望一下再说。
街巷上,越来越多的市民出门观望这支唱着军歌、列队行进的红军士兵。红军对遵义好奇,遵义亦对红军好奇。
但是,商人刘芷庄先生却是个另类,他的协记油绸油布店在红军进城后就带头开了门。当时,遵义也有中伤红军的流言蜚语,但他并未轻信谣言,照常开门营业,热情接待前来购物的红军官兵。在丁字口一带,他还联络亲朋好友及商界人士,于1月9日上午到南门关、丰乐桥参加欢迎红军的入城仪式。当天下午,又去天主堂出席红军总政治部召开的群众大会。随后,他还组织响应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动员支援红军的号召,捐助了约三千元银洋,并同谌明道等人为红军募捐医药用品,带头捐出协记库存的大量油布,以应红军长途跋涉之需。
不仅如此,只要有时间,红军来买东西,都由刘芷庄亲自接待,并尽力满足红军战士的需求,诸如买棉絮、做棉衣和布鞋等。有一次,红军要在福音堂开晚会,当时遵义还没有电灯,便来协记借用煤油汽灯。煤油汽灯也不多见,一般人不会使用。为此,刘芷庄不仅乐意借出,还吩咐李仲清去福音堂帮助红军点灯。由于刘芷庄带头,全城商店门户大开。
1935年1月6日,红三军团四师渡过茶山关,经尚嵇镇向遵义开进。
王道金带领的一连一排到达南白镇后,奉团部命令驻守该镇。当时由于新增了几十名新战士,一排改为警卫连,由王道金任连长。警卫连的任务有两项:一是监视贵阳、鸭溪方向来犯之敌;二是保卫三军团没收委员会及其物资。
1月7日红军进驻遵义后,有了十来天相对稳定的时间。战士们听说遵义是长征以来占领的第一个大城市,都想到城里来看看。
大家吵吵嚷嚷要新任连长的王道金“请客”,其要求就是带领大家去逛一下遵义城。
这时,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最初以遵义为中心的指示已经传达到基层,红军战士都知道不走了,要坐下来打造红都了,瑞金失去了,遵义建起来,还是我们红军的。因此,王道金连长也觉得,战士的要求并不过分,作为红军战士,看看自己即将建设的首都,合情合理。
王道金是个守纪律的人,除了向上级报告请示外,同时安排好了警卫连的工作,选定几位有代表性的战士,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才上路。
他们的“充分准备”,不过是整齐服装,扎紧绑腿,在饭蹭子里舀几碗米饭,使劲地用毛巾包好,捏成几坨饭粑,以备午餐之用。然后,警卫连战士很守规矩,都自觉地排成一排,紧跟王连长,朝遵义城走去。
到了遵义,王道金和他的战友们仍然保持一字儿排走的队形,从新城逛到老城。沿街铺面很多,卖百货的、卖糕点的、卖小吃的,什么都有。尤其是丁字口一带,街面极为繁华,人来人往,异常热闹。王道金心想,等革命胜利后,来这个地方工作多好啊。
“来这个地方工作多好啊”——老红军王道金真是一语成谶,梦想成真。
1935年红军进占遵义时,王泉媛和国家保卫局的王首道均被借调到地方工作部工作。白天,二人在一起做群众工作,渐渐产生了情愫。他们的心思被蔡畅、李坚贞和金维映觉察到,并给两人牵了线。到遵义的第7天,大家接到命令,部队将于明天离开。晚饭后,蔡畅等三人把王泉媛带到王首道的屋子里,然后,三人关门出去了……王首道送王泉媛一把三号小手枪和8粒子弹。这就是他们的新婚燕尔。
金维映大姐说:“可咱男女二王是明媒正娶,也不必偷偷摸摸,还是要办个简朴的婚礼,至少咱休养连的同志们要喝喜酒、吃喜糖的。”
婚礼现场几乎未经任何刻意布置,别说张灯结彩,连个红色“囍”字都没有张贴。只是将房间简单打扫了一下,男女二王的铺盖并到了一起,就算结婚仪式了。
“遵义万岁!红色婚姻万岁!”金维映大姐举臂喊道。
怀着孩子隆起肚皮的贺子珍没像别人那般开怀大笑,她提议道:“蔡畅和金维映都是介绍人,请蔡畅同志讲几句话好不好?”蔡畅也不推让,站起来,清清喉咙说道:“男女小王这场婚姻来得很突然,不光是李坚贞指导员和侯连长,就连男女小王自己也感到突然,地地道道的一场遭遇战。可这突然里面包含着必然,什么是必然呢?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利了,红军退出了中央苏区,损失惨重,才来到遵义。我们所有还活着的红军战士,将继承牺牲了的同志的遗志,继续顽强战斗下去。要战斗,要生存,还要生活。今天这个简单的婚礼,代表着小王——我说的可是女小王啊——由女娃娃变成了女人,女人啊女人!有谁知道红军女人代表着什么?”蔡畅停顿了一下,“红军女人代表着生存与生育,这是生命的真谛!有了红军,红军女人永远不死!永远不死的红军女人永远不可战胜!维映说‘遵义万岁’‘红色婚姻万岁’,我还要说‘女人万岁’‘生育万岁’!”
天亮之后,王泉媛和王首道分别了。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长征中他们又在两军会师后见了一面,之后,二人再次相见已是近半个世纪之后。
1935年1月9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遵义人民在丰乐桥军(今迎红桥)头迎接红军(龚琴/翻拍)
国民党宣传红军是“土匪”“群氓”,可遵义人民见到的红军都是纪律严明、彬彬有礼的,铁的事实粉碎了国民党的谣言。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在红军中蔚成风气。大知识分子赵乃康被一些红军作为“土豪”错抓了,红军马上认错,放了赵乃康。
不久,徐特立老人又登门拜访赵乃康先生,除了再次向他道歉之外,徐老还详细地和他谈了共产党对文化教育的主张,及其他有关的政策。当时,赵家藏书很多,而遵义城里藏书和他家相提并论的,也还有几家,徐老对此很高兴。但鉴于戎马倥偬之际,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惑众,以致城里的藏书,有的烧掉,有的乱抛乱扔了。因此,徐老力劝赵先生出面,把这些散乱的书籍,从速搜集起来,举办一个图书馆,并由当时遵义的人民政权,正式决定赵先生为图书馆长。
赵先生当时担任馆长,比较负责。虽说时间不长,工作开展的不多,但能把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书籍如《二十四史》《古逸丛书》《图书集成》《遵义府志》《巢经巢诗文集》,以及一些珍贵的字画等,都保存下来了。
红军在遵义、桐梓地区休整了几日,抢渡乌江以来的疲惫一扫而光。那几日,伙食又很不错,三天两头杀猪,老兵、新兵个个吃得油嘴放光。除了上政治课之外,还每天走走步兵操。再就是把新兵集中起来学习射击、投弹和一些简单的卧倒、起立动作。
上干队接到了参加由当地“红军之友社”发起的军民同乐晚会,并让准备节目。大家不由分说,推举萧劲光队长上台跳他最拿手的“高加索舞”,萧队长倒也没有推辞,进遵义这段时间,谁都看得出来他特别高兴,因为他是带“罪”长征的,遵义会议之后平反了!
同乐舞会听说是军委纵队的人出面同“红军之友社”联系的,休养连那些女兵们也会来参加同乐会,更令人高兴。休养连的女兵们不少是首长夫人,还有些未结婚的只怕也是“候补夫人”,她们和遵义当地女学生们一同出现在同乐会的舞场上,真是亮了一片天。
同乐会开始,双方代表讲了话,红军一位戴着眼镜的军官说:“同乐会在江西苏区就是军民联欢的很好形式,如今我们把它带到新的苏区遵义来了,希望共产党人和红军,在新的苏区和新区人民打成一片,形成新的鱼水关系,让苏维埃政权在遵义永远扎根,并以此赤化全黔,最终走上抗日的前线。”
讲话完毕,手摇留声机放起了音乐,是那种轻音乐,随即表演就正式开始了。萧劲光的“高加索舞”扭了起来,赢得阵阵掌声。
萧劲光,苏区时被错误处分,遵义会议后平反,安排在上干队做队长。解放后任海军司令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