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钰涵
摘要:杨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政治家,先后投身于完全对立的政治派别,他参与了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他虽有救国之心,但所托非人,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这是杨度一生的悲剧,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难崛起之路的缩影。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曲折的政治主张,最开始主张君主立宪,为段祺瑞鼓吹呐喊,但最后却为营救李大钊、加入共产党、救济地下党而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和房产,留下了“毁家纾难”的美谈。
关键词:杨度 君主立宪 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74-02
一、拥立宪政
(一)师从王闿运,治帝王之学
杨度从小对学习很有天赋,素有神童之称,再加之刻苦读书,20岁那年就考中了举人,这一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杨度毅然放弃仕途,他上书清政府,请求清政府坚决对日进行抵抗,但这个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深深地震撼了杨度的心,他立志谋求救亡图存的方法。随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请求王闿运做他的老师,学习如何辅佐帝王,希望自己将来有一日能辅佐圣明的君主,既可挽救国家的危亡,又能够实现自己爱国的抱负。王闿运的帝王之学对杨度的一生影响十分巨大,当时他书生气十足,王闿运常疼爱地骂他:“书痴自谓不痴”,他在王闿运的教导下潜心研究帝王之学,这成为他后来坚持走立宪道路的思想基础。
(二)游学日本,研究各国宪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度不顾他人的劝阻,瞒着自己的老师,自费来到日本留学,并学习于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后来杨度受到留日学生的影响,思想变得越来越激进,并和杨笃生等人创办了《游学译编》。在之后的学校结业式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公开发表对中国人诋毁的言论,杨度当场就和校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就国民性的问题和教育问题各持己见。此事过后不久,杨度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支那教育》一文,在当时获得了中国在日留学学生的力挺和赞赏。后来《游学译编》的筹办遇到了困难,为了筹措经费,杨度回到祖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杨度来到北京,参加了清政府新开设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最终成绩很理想,获得了一等第二名。一等第一名是后来的北洋政府财长、杨度的同事——梁士诒。梁士诒这个名字让慈禧很忌讳,有“梁头康尾”的感觉,由于慈禧太后恨透了“康梁”,因此梁士诒没有考中。而杨度这个第二名也因此事受到牵连,再加上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对清王朝出言不逊,怀疑他是革命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
不久,杨度再次前往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来,他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并经常探讨国事,创作了《湖南少年歌》,并在梁的《新民丛报》上发表,此文中有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一句,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欢迎,其名声也越来越大。
(三)结识孙中山,道不同不相为谋
杨度在日本友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他在东京期间经常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辩论,“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虽然杨度不赞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但他却向黄兴介绍孙中山,并积极促成孙和黄的合作。没过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了,孙中山邀请杨度参加,但杨度婉言拒绝了。他表明:“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杨度仍要坚定不移地走君主立宪救国的道路。这为他以后走君主立宪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基础。后来杨度支持袁世凯复辟失败后转而支持孙中山讨伐陈炯明,也正是他兑现了自己当时的承诺。
青年时期的杨度,鄙视一切丑恶的言行,追求社会的正义,彰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四)投身清廷预备立宪,满腔抱负无处施展
1905年,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朝廷派载泽和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进行考察。这对于杨度来说是一次机遇, “五大臣”派熊希龄远赴东京,去做杨度的思想工作。熊希龄和杨度是同乡更是老友,加之杨度和梁启超与孙中山等人相比,对当局要温和一些。杨度早在青年时就有教育帝王、施展抱负的愿望,也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1907年,清廷下诏“仿行宪政”,张之洞和袁世凯推荐杨度“任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并任颐和园外务公所教习,为清廷权贵大臣讲授宪法”,他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选议院请愿书》,还联络了很多湖南名流,并联名上奏,开启了清朝国会请愿的先例。但是杨度是不幸的,最终未能成功。清王朝的立宪,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欺骗民众的幌子罢了,为的是再继续给清廷续命而已,令杨度心灰意冷。
(五)支持袁世凯称帝,立宪美梦终成空
然而,在这段“不济”的时间里,杨度和袁世凯交往密切,袁世凯对其又有知遇之恩,因此杨度认定自己当帝师的机会真的来了,袁世凯就是他要找的那个“非常之人”。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成為袁世凯的幕僚。后来面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镇压武昌起义,不得不找回回籍“养疾”的袁世凯,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杨度任内阁学部大臣。但后来众所周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1914年冬,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一做法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面对这情形,袁世凯不敢公说自己想当皇帝,于是便授意杨度,让杨度先制造一些舆论进行试探。为了迎合袁世凯称帝的需要,杨度在1915 年写了《君宪救国论》,大肆宣扬君主立宪,袁世凯看了这篇文章后特别高兴,马上命人复印并广为散发。袁世凯赐给杨度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旷代逸才”。
袁世凯对杨度的恩宠,使得他比任何人都起劲地劝说袁大总统称帝。紧接着,杨度还组织了筹安会。1916年,袁世凯83天的皇帝梦最终破碎,在国人的一片唾骂声中“驾崩”了。
洪宪帝制失败,杨度有点走投无路了。他遁入天津租界,甚至信了佛,“披发入山、学佛参禅 ”。
二、献身共产主义事业
(一)结识李大钊
1922年,孙中山组织第一次北伐时,陈炯明便乘虚发动了政变,孙中山请杨度出山,帮助他解脱当时的困境。杨度便利用曹锟不希望吴佩孚势力坐大的心理,通过自己同学夏寿田的关系,劝服曹锟作出了“不可援助以上犯下之小人”的决定,制止吴佩孚等于扼住陈炯明,黎元洪也因此不敢任命陈炯明了,孙中山感激地说:“杨度这个人,能够履行政治家的承诺。”但是,当孙中山邀请杨度加入国民党时,他并没有加入。
1926年,一度迷茫的杨度,在北京认识一些共产党员,其中也包括李大钊,并与之交谈过后发展成为真挚的朋友,他积极奔走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之间,为共产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至此杨度开始怀疑自己过去的思想,决定与旧观念、旧思想决裂,成为一名爱国反帝的勇士,在李大钊被捕前他巧妙传递张作霖欲逮捕李大钊等共产党员的情报,可惜当时李大钊等人低估了张作霖的胆量而没有及时撤退,终被捕,之后,杨度极力营救,但李大釗等人还是被杀害了。
(二)秘密加入共产党
李大钊的死让杨度看清了革命的正确道路,也坚定了他共产主义的信仰,他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随后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考察,于1929年秋,在潘汉年的介绍下,得到伍豪(周恩来)批准,杨度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据他的妹妹杨少姬回忆,杨度去世的前一年(1930年),身体已经很不好,曾带着她一起去游过太湖。当时她并不知道,杨度并不是去旅游养病,而是身负秘密使命,前去与柳直荀等共产党人联系,共同策划太湖武装起义(后因故未能发动)。可以文学性地评价杨度的太湖之游:他为自己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共产党的事业,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为共产主义事业不计个人得失
晚年的杨度公开身份,是上海青帮人物杜月笙的“挂名秘书”,实际就是杜豢养的清客。他到杜月笙身边,也是经过党组织研究批准的,而这个身份给他个人和家人带来了不少耻辱,一个著名的“宪政专家”和大书法家,曾是科举榜眼的才子,为了钱去给黑社会当清客,在哪个时代都是要遭人耻笑的。但为了党的事业,杨度忍辱负重,默默地工作,先后与潘汉年、夏衍实行单线联系,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情报。为了遵守秘密工作的纪律,他不惜坚决阻止女儿参加学校的进步学生活动,还为此令他所心爱的女儿对自己产生了误解。
作为一名中共特科秘密党员,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中,他始终都为党的事业在奋斗,但是他的光辉伟业都属于特别机密,只有几位中共领导人知情此事,故其死后,这段历史被尘封了40多年,而他更多地被人所熟知的头衔是筹安会之首的“帝制犯”。
1975年冬,周总理在病床上指示秘书嘱告王冶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终参加了共产党,是我周恩来介绍并直接领导的,要转告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的词条,定要把杨度晚年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历史终于还了昔日才子一个公道。
三、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
(一)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杨度曾对君主立宪抱有极大的热情,他潜心研究帝王之学,学习各国宪政经验,希望能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种见解恰恰被非人所利用,他发起“筹安会”,拥戴袁世凯称帝。然而,历史车轮岂容逆转,洪宪帝制很快失败,其短命使杨度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同时也使他认识到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下定了同君主立宪主张一刀两断的决心。
(二)研究佛学带来的启发
杨度曾经因为洪宪帝制失败而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于是便开始潜心研究佛学,想从佛学中寻求救国的良方。在研究佛学的过程中,他全面总结了自己在这十多年时间里的研究成果,悟出了一些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真谛,并决心“淡化个人得失毁誉之心”,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为百姓服务。此后,他开始广泛阅读各种进步刊物,积极同进步人士接触探讨,以便从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之路。
(三)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步成熟
孙中山第一次北伐时得到杨度的帮助,因此他后来邀请杨度参加国民党,但杨度拒绝了。他在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不会再轻率地接受一种政见,更不会轻易参加一个组织,他认为三民主义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真谛,国民党更不是自己向往的组织。然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与李大钊的接触和阅读一些进步共产党刊物的过程中,使他认识到要救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为人道之障碍者,当一切扫除之”。历经多次曲折后,杨度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最终信仰了共产主义,豪情满怀地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四、结语
其实全面考察一下杨度的生平,不难发现:他是恶事传千里,好事却晦而不彰。这是不幸的,是特定历史条件和他特定的政治身份造成的不幸。杨度因“筹安会”问题而“臭名远播”,而他所做的那些好事,比如促成孙中山和黄兴合作,加入共产党等则鲜为人知。在杨度的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不应片面地把他死死地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杨度。
参考文献:
[1]刘肃勇.杨度:从帝制骨干到中共特科秘密党员[J].文史春秋,2009(5):34-36.
[2]孟昭庚.杨度:从保皇党到共产党[J].中山风雨,2008(3):41-4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