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辉 鲁莹 杨雪清
摘要 本文分析阐述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生物材料繁育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中心实验室和室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从农业昆虫专业教学特点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教育平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提高农业高校对科研实践基地的重视,科学规划,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管理水平,为培养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农业昆虫与防治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287-01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关乎农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能,在知识深入与拓展中也绝对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尤其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实践教学更突显了其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就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 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需要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其重视对理论知识、书本教材内容的学习,而对相应的实验课理论、实验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成绩高、懂理论,但动手能力差的现象,甚至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不熟练、不准确,尤其在昆虫学实验中,对具体昆虫形态、昆虫行为的不熟悉导致无法完成实验。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素材、实验内容的感性认识,从而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只有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提升学生科研实践水平的需要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学校提供的科研实践平台,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扩展思路,在实验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由教师引导,以机关科研课题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青年学生通过直接接触、操作、完成实验项目,加深了对实验素材、实验流程、注意事项等环节的认识,久而久之,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升科研实践的水平。
2 科研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
2.1 生物材料培育中心的建立
农业昆虫学实验离不开昆虫、天敌、作物三大生物素材,任何一项实验的开展必须从实验素材入手,建立生物材料培育中心,即是为各项科研实验提供素材,奠定基础。
2.1.1 昆虫繁育车间的建立。农业昆虫涉及到粮食、蔬菜、果树等各类作物中相应的害虫,以实验室主要课题以及教学中涉及的主要农业害虫为基础,建立繁育车间,如玉米螟是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非常重要的害虫,在教学中也是重点昆虫,可以建立玉米螟繁育车间,保成果来充实和更新,使课程更具时证性,各个时期各个虫态都可以提供给学生,并用以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在昆虫培育中同时建立昆虫的饲料车间、虫卵采集与贮存车间等,使之成为全套完整的繁育体系。
2.1.2 天敌繁育车间的建立。包括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部分天敌不是昆虫,但在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蜘蛛等,也被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培育的对象,卵寄生性昆虫赤眼蜂在东北、华北、华南地区已被深入研究,并已投入生产,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也具有多年的研究赤眼蜂的历史,建立赤眼蜂繁育车间,并建立以米蛾和柞蚕为主要寄主的昆虫培育车间,以完善培育体系。
2.1.3 作物的培育种植。作物的培育种植也是实践基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旱田的玉米、小麦等,水田的水稻及各种蔬菜作物,以温室培养为主,建立1~2个温室,单独管理,根据教学与科研需要,适时栽培各品种,以提供给教学,供学生实验。
总之,生物材料是农业昆虫学实验的基础与出发点,建立完善的生物材料培育体系,提供丰富的教学科研素材,增强实践者的感观能力,这将极有利于科研实践与教学成果的提升。
2.2 中心实验室的建立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涉及到普通昆虫学、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理学和昆虫生态学等学科,对所有科研项目的实验分析都离不开具体的实验操作,借助于各种分析仪器,对相关的实验理论开展一系列验证,这就需要一个完备的中心实验室为平台,提供各类精密仪器和数据分析系统,以完善科研成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大型、综合、完备的实验中心,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实践。
2.3 室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切理论知识都不能脱离生產实践,大田实验更能直接地验证和说明各项实验的成果,贴近实际情况,基地建设应具备一定规模的室外实验田,按年度计划合理安排作物的种类与小区设计等,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田间实验环境。
3 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加强学校和社会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教育平台[2]。发挥教育平台最大的效能离不开一个完善管理制度的保驾护航,也离不开教师作为科研队伍先锋的引导。
3.1 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建立的生物材料培育—中心实验室—大田实践的科研教学基地模式有着特殊的专业特点,昆虫等材料的繁育和保种必须要求有专人进行管理,负责协调各类昆虫发育阶段与所需实验时间的吻合,并进行保种,如果仅凭学生按所需来培养,则可能造成同一时期大量需要同种试材而大量扩繁,或同一时期无人管理该种类而造成断种等后果。生物材料培育需要固定时间,由专人负责水、电、光、温、湿等各参数的控制,并协调不同实验的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心实验需要有完善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在保证顺利进行实验的同时,营造一个安全、平稳的实验环境。大田实践也需要在作物所需生长时间进行肥水管理[3-4]。
总之,合理的制度是保证实验环境安全有序的有力保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必须配套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才能使基地发挥更好的作用。
3.2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实验操作反映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也是实验室相关课题实验队伍的主力军,教师若能把握好学生科研实践的大方向,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以及在科研瓶颈处能指导学生顺利通过实验瓶颈,这将对整个学生科研队伍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带领团队申请钻研更多的课题项目时,都要求其自身有着坚实的科研水平,才能保证一个科研队伍的运转顺利进行。
3.3 不断进行教学与实践新型模式的探索
如今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更多高校更多专业所青睐的发展方向,农业昆虫学专业同样可以探索这一模式,但这也需要学校、专业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与联系,并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与培养学生的要求,筛选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结合国家农业发展方向,以求将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得更加完善,为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
4 参考文献
[1] 马洪艳,白宝良,刘芳.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56-258.
[2] 范双喜,程春生,刘铁军.构建教学实践新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0(9):59-60.
[3] 汪勇.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实践基地的发展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1):38-40.
[4] 王国庆.切实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农业人才[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