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技术报告

2017-08-09 14:36胡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茶苗茶园有机

胡强

摘要 总结了南郑县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内容、完成指标情况和技术路线,分析了推广应用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项目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实施内容;技术路线;应用前景;问题;建议;陕西南郑

中图分类号 S8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276-02

1 背景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总面积2 823 km2,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非常有利于茶叶生长。南郑县种茶历史悠久,是全省茶叶优势产区和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区地处巴山北坡林间,森林覆盖率达62.9%,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纬度高、海拔高、水质纯净,土壤富含锌、硒,经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完全达到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的标准要求,所产绿茶以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特點而深受消费者亲睐。近年来,南郑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茶叶的主导地位,集中一切优惠政策向茶叶产业倾斜,认真落实《南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以政策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县财政每年拿出扶持茶叶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改、无性系良种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品牌宣传、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的扶持。目前,全县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存在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品牌不强、加工不精等问题。2013年8月为了提升全县茶叶产业化建设水平,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由南郑县科技局提出实施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经省科技厅批准,该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9月至2016 年12月。3年来,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及技术协作单位县蚕茶果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围绕项目所确定的任务指标,扎实推进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和县域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1-2]。

2 项目的建设内容及完成指标

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建设内容:引进茶树新品种5个,建母本示范园3.3 hm2;新建成3 333.3 hm2标准化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其中建成有机茶园示范基地1 333.3 hm2;新(扩)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个,其中建成名优绿茶清洁化流水生产线5条;开展茶叶专业技术培训150场次,受训茶农10 000人,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500人。项目建成后,预计全县茶叶总产达到6 500 t,总产值6.5亿元,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2 000多人,茶农人均增收2 400元,使茶叶真正成为县域农业重点产业和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3-4]。

主要完成指标:引进平阳特早、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108、中茶102、中茶302、名山131、浙农117、浙农139、陕茶1号等10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建成母本示范园13.3 hm2,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4 200 hm2。认证有机茶园示范基地1 533.3 hm2,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了13 133.3 hm2。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7个,其中建清洁化流水生产线8条。开展技术培训186场次,培训茶农15 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15 000 余册。培养茶叶科技示范带头人150人,茶叶专业初级职业农民156人,家庭农场主11人,茶叶加工员、评茶员及茶艺师职业资格评定115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76人,共计508人,构建了“科研+企业+协会+茶农”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3 项目的技术路线

3.1 新建标准化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

在县内法镇、牟家坝镇等12个产茶镇优选了生态环境好、土壤条件好、群众科技意识强的126个村,作为项目建设地点。新建茶园严格按照园地选择→整地施肥→选择品种→茶苗移栽→茶苗管理等技术流程。关键技术是做好茶苗移栽和管理。

3.1.1 茶苗移栽。一是在品种选择上,根据气候特点、茶叶生产和饮茶习惯,以国家级无性系优良品种龙井长叶、平阳特早为主。这2个品种经过在牟家坝镇秧田坝、马仙坝10 多年的引种试验,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作为项目新建茶园的主推无性系茶树良种。并且这2个品种近些年来在南郑县都建有母本园繁育基地,面积达40 hm2,每年繁育出圃茶苗8 000余万株,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二是在茶苗移栽时间上,以秋季建园为主(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因地制宜,海拔高的地点适当提早,海拔低的适当推迟,避免各种不利因素,提高茶苗成活率。三是在茶苗栽植技术上,以双行条栽为主,大行距1.5 m,小行距0.33 m,丛距0.33 m,每丛定植2株,平均栽茶苗8.1万~9.0万株/hm2。栽苗前先用黄泥浆处理,栽苗时先将茶苗泥门对齐,交叉搭放,持于手中,对准栽植位置,同时手锄扒泥土盖于根上,约盖住根1/2 时,将交叉苗分开,使株与株之间均有泥土隔离,然后轻提茶苗使根舒展,再将泥土盖至泥门,踏实再覆土3~5 cm厚,浇足定根水,一般每窝浇水3~4 kg,栽好的茶苗泥门应低于地表面10 cm左右,茶苗下半部位于沟内。这种栽植方法可大大减轻早春冻害与干旱对茶苗的影响,做到全苗壮苗。茶苗全面栽入后在行间或边上预植约5%的茶苗以作补苗之用。茶苗栽后3 d内进行定形修剪,将离地面15~20 cm以上的枝条剪去,减少叶面蒸发失水量。同时茶苗栽后应在小行间及茶苗根际30 cm左右范围内铺草(稻草、麦草或玉米秆)5~10 cm厚,或铺稻草或其他作物秸秆22.5~30.0 t/hm2。

3.1.2 茶苗管理。主要是做好茶园间作,冬春季保成活、夏季促生长、秋季促壮苗等。茶苗定植初期,在大行间套种玉米或豆科作物(黄豆、花生),距离茶苗根颈33 cm以上。冬、春干旱时浇水,春芽萌发前不中耕、不施肥。夏季施肥采取沟施,用尿素和磷肥各105~120 kg/hm2。及时人工拔除杂草,减轻杂草危害。秋季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后,重施越冬肥,以农家肥和腐熟饼肥为主,并定型修剪和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3.2 引进茶树新品种

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分别从杭州中国茶叶研究所、安康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名山县茶树繁育良种场等地引进回平阳特早、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108、中茶102、中茶302、名山131、浙农117、浙农139、陕茶1号等10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共计30万余株,对品种的物候期、发芽密度、产量、质量等进行比较试验,分别栽植在绿娇子现代农业园区新品种示范区、云山公司有机茶园示范基地、法镇、牟家坝镇等,面积达6.7 hm2以上。通过近2年的观察,这些品种在当地成活率较高,均达到了85%以上,其他品质指标还在进一步观测之中。

3.3 新(擴)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

对项目中新(扩)建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的基本条件要求是工商、卫生、税务等各种证件必须齐备、合法经营,并建立有完整的中长远发展规划蓝图。茶厂占地面积应在2 000 m2以上,加工厂房面积不少于600 m2,年产干茶 100 t以上,产值600万元以上。标准化厂房参照茶叶QS认证相关要求建设,主要包括鲜叶室、名优茶加工车间、大宗茶加工车间、精制车间、包装车间、保鲜库、成品库、检验室、更衣室、办公室等几部分。

3.3.1 厂房设计。茶叶加工厂平面布置采用“一”字形双列式结构,南北方向,厂房跨度18~20 m,檐口高4~5 m。中档光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50 cm,铺地板砖,室外排水沟低于室内地沟20~30 m,以防积水。

3.3.2 鲜叶室。面积100 m2以上,可制作木架,用竹席等透气性好的竹木制具分层摊晾。

3.3.3 加工车间。名优茶和大宗茶加工分开布置。名优茶依次按鲜叶摊青→杀青→摊晾→理条做形→烘焙→风选→精选→成品入库工艺流程布局。大宗茶依次按鲜叶分级→杀青→揉捻→解块→烘炒→风选→精选→成品入库工艺流程布局,各道工艺程序按流水线操作,相互不能交叉。引进的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主要是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衢州渊永机械有限公司、福建佳友茶叶机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连续化自动化名优茶生产线。其中,由于茶叶热风杀青机、茶叶自动揉捻机组、茶叶动态烘干机、茶叶成型炒干机、茶叶加工连续电子计量装置等设备的应用,生产效率高,全程茶叶不落地,不和人体接触,实现了制茶过程的清洁化和连续化,为茶叶生产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创造了条件;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全县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项目推广应用前景

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符合陕西省关于陕南循环发展的决定和相关绿色汉中发展战略的要求,为南郑县茶叶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推进现代化发展拓宽了发展思路和市场应用领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采用的技术方案及路线可在茶叶生产行业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技术应用的延展性。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在南郑县实施3年多来,对全县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效十分显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虽然目前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例较高,但有机茶的比重还有待扩大,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全县茶农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还比较低,科技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茶叶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该项目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强化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示范带头作用,使项目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6 参考文献

[1] 文兆明,韦静峰.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方略[J].广西农学报,2006(5):37-39.

[2] 孙法强.“信阳毛尖”有机茶基地建设及管理技术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3):177-178.

[3] 刘恒旭,吴昌旺,施巨盛,等.浅析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J].浙江农业科学,2005(5):416-417.

[4] 王俊青.安顺有机茶规范化种植现状调查及建议[J].贵州茶叶,2005(3):28-32.

猜你喜欢
茶苗茶园有机
有机白菜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喝有机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茶园观色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