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霏 王刚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济宁地区气象要素与小麦生长发育的关系,分析小麦生长对水分、温度、日照等气象要素的要求,及干热风害、冻害、霜冻害、湿害、旱害对当地小麦各发育期的影响,表明气象因子对小麦生长及高产的重要性,以期为当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防御气象灾害、保障小麦产量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气象因子;小麦生长;影响;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218-01
小麦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北方总种植面积的1/4以上,山东作为我国小麦的种植大省,小麦种植面积占据全省种植面积的50.4%。济宁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丰富,光照、温湿度适宜,非常适宜小麦的生长发育。因此,小麦成为济宁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市总种植面积的61.1%。由于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1],如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气候指标评估不当,或者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很容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反而言之,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对气候指标进行很好的评估把控,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1 小麦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1.1 水分
水分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小麦生长需要大量水分作为基础,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每生产1 kg小麦需要消耗1.0~1.2 t水,其中30%~40%的水分由地面蒸发掉。小麦生长所需水分中25%左右依靠降水补充,另外75%的水分需要通过采取不同的保墒措施进行补充[1]。
1.2 温度
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也不同。在小麦发芽出苗期,温度以控制在15~20 ℃为最佳;在小麦根系生长旺盛时期,温度以16~20 ℃为宜,温度过低(低于2 ℃)或过高(超过30 ℃)均会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在小麦分蘖期,最佳温度范围为13~18 ℃,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分蘖减慢;在小麦茎秆生长时期,温度以12~16 ℃最为合适,在该温度范围内小麦茎秆生长粗壮,如温度过高则易出现徒长,容易倒伏;在小麦灌浆期,最佳温度范围为20~22 ℃。
1.3 日照
充足的日照是保障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充足的日照条件能够促进小麦加速分蘖、抽穗、开花以及灌浆,从而实现增产的目的。
2 农业气象灾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1 干热风害
干热风害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生长后期气象生理病害,一旦发生会对小麦多个部位产生侵害,进而造成严重的减产,最终影响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干热风害在高温、干旱、大风天气,尤其当气温高于32 ℃、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在2~3 m/s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发生。小麦受害后,灌浆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出现提早枯熟的问题[2]。
2.2 冻害
冻害多发于0 ℃以下的低温天气,或者气温骤降天气。冻害会对小麦植株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水分、养料的正常输送。冻害会使对植株有害的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积聚,最终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降低细胞活性,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2.3 霜冻害
小麦霜冻害分为2种,分别为晚霜冻和冬霜冻。前者是指小麦返青后发生的霜冻,后者是指冬季温暖时期受冷空气影响造成的霜冻。一旦遭受霜冻侵害,轻者会造成减产,重者会造成绝收[3]。
2.4 湿害
小麦湿害可发生在各个生育时期。播种阶段湿害,会导致烂种、烂芽、成苗率低;苗期湿害,使小麦苗僵、苗瘦,茎部叶片黄化快;拔节开花期湿害,造成植株矮小,叶片由下至上渐黄至全叶发黄,根呈水渍状,分蘖和颖花退化增加,成穗小花结实率低;灌浆至成熟期湿害,根系腐烂发黑早衰,叶片很快枯死,籽粒瘦瘪,千粒重降低;成熟期连阴雨易造成倒伏、穗发芽、千粒重降低、霉变加重,造成烂麦场[4]。
2.5 旱害
小麦旱害是指土壤缺水或水分不足,引起小麦生育异常乃至萎蔫死亡的现象。旱害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对小麦的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影响最大。小麦播种时,如土壤水分不足,不仅无法进行适时播种,还会影响播种后的出苗率,导致缺苗、弱苗情况时有发生。小麦分蘖期缺水,会严重影响小麦的分蘖速率[5]。拔节抽穗期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如遇干旱将导致小花退化而影响产量。灌浆成熟期小麦需水量最大,若缺水,气孔张开度减小,影响粒重的增加,使产量下降严重。
3 不良气象条件的应对措施
要取得小麦高产,应当遵循“预防为主,补救为辅”的原则。只有二者科学合理地结合,才能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小麦丰产丰收。一是改革种植制度,精选抗灾品种,避开多灾天气时段;二是通过田间管理创造适宜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2];三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查阅气象部门制作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做好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应对工作,同时抓住有利气象条件开展小麦生产工作。
4 参考文献
[1] 朱自璽,赵国强,方文松,等.干旱综合防御技术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气象,2002(7):9-18.
[2] 都前进,许国庆,许庆娥.主要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09.
[3] 王秀芳,于丽洁,刘菁菁.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后期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00.
[4] 周景春,苏玉杰,陈若礼,等.淮北小麦生育期间适宜气象因子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51-652.
[5] 罗丕.气象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品质性状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