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铭 李莉 侯红运
摘要 利用济宁地区辖区内的11个国家级气象站1981—2013年汛期(6—9月)逐日冰雹气象资料,总结分析出济宁地区汛期冰雹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际变化、月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为今后济宁地区汛期的冰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并且给出了冰雹气象灾害的处置措施与防控建议。
关键词 冰雹;特点;空间分布;防控对策;山东济宁;汛期
中图分类号 S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216-02
冰雹是强对流云中的一种固态降水物,其直径一般为5 mm以上,大者可达几厘米,甚至10 cm以上。外形大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圆锥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冰雹对工农业生产有极大影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冰雹是强对流天气发展所产生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性的灾害,常伴有雷电、大风、暴雨甚至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现象。其影响范围小、时间短,但是来势猛烈、破坏性大、强度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2]。济宁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在6—9月汛期,冰雹灾害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有巨大影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冰雹的预报需要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用济宁地区11个国家级气象站的冰雹气象资料,时间跨度为1981—2013年。将济宁市任何一个县市区出现了降雹或多个地市同日降雹均定义为一个雹日。在对冰雹的地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时,以县、市、区作为区域统计单元。对汛期(6—9月)冰雹天气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济宁地区冰雹灾害的特点,并进行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在1981—2013年这33年中,济宁市6—9月汛期共有降雹日67个,即在此时间段年平均降雹0.05 d,降雹概率为0.25%。另外,统计表明,所有的冰雹过程几乎都有成灾记录,只是灾情大小差异很大。
2.1 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2.1.1 冰雹的年际变化。济宁地区1981—2013年6—9月期间降雹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波动上升趋势;从90年代末开始降雹日数平稳下降;21世纪初后期又开始上升(图1)。
2.1.2 汛期冰雹的月变化。从1981—2013年6—9月期间的降雹资料统计结果看,6—9月济宁市降雹主要出现在6月,平均为0.5 d;7月较少,8月和9月极少(图2)。
2.1.3 降雹的空间分布。济宁市地形以平原洼地为主,地貌较为复杂,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主要为山地和丘陵,中部有南四湖(微山湖、独山湖、昭阳湖、南阳湖)贯穿南北,南四湖以东和以西为平原,嘉祥县南部、金乡县西北部、汶上县北部有零星山丘。从冰雹灾害发生的次数看,济宁地区冰雹山区多于平原,尤以泗水山区出现的几率最高。
由图3可知,济宁市降雹有1个高值中心,位于汶上、兖州境内,其他县市区降雹日数中等且分布均匀。
2.2 济宁地区造成冰雹的影响系统分析
造成济宁冰雹灾害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空冷涡、横槽、低槽冷锋、高空西北气流等。主要有2类:一类产生于河北境内或鲁西北地区,产生后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势力较强时可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造成大范围冰雹灾害;势力较弱时,主要影响济宁北部地区,梁山、汶上、泗水一带的冰雹灾害。另一类冰雹天气系统由地面局部受热产生对流而造成,其发生源地与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有关,这类冰雹灾害影响的范围较小,造成的灾害程度也较轻[3-4]。
2.3 济宁地区汛期冰雹出现情况
6—9月,33年间济宁市共有降雹日67 d,年均2.0 d。其中6月有10 d,年均0.3 d;7月有5 d,年均0.2 d;8月有2 d,年均0.07 d;9月有22 d,年均0.1 d。从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山区,其中泗水最多(10 d),其次是汶上和兖州(5 d)。
2.4 济宁地区汛期冰雹灾害风险等级
6月济宁市半数地区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泗水、汶上和兖州属于冰雹灾害可能性较小级别。7月济宁市半数地市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泗水属于有可能等级。8月,济宁地区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极小,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程度自南向北逐渐加大。9月济宁市半数地市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很小,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大。综合以上分析,6—9月济宁市出现冰雹灾害的可能性都不大,但不排除冰雹灾害出现的可能性。
2.5 冰雹灾害的危害和处置措施
2.5.1 冰雹灾害的总体影响。从灾害的影响来看,雹灾与风灾、洪涝等灾害有明显不同,雹灾主要表现为局地性和瞬时性,而全市性降雹极少出现。对于城市来说,公园、绿化带等花木集中区域将是雹灾的主要承载对象。当雹块较大、降雹密度较大时也会使房屋、室外广告牌、输电线路、变电线路等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降雹天气会给脆弱的城市交通带来严重危害。
2.5.2 大风灾害风险处置措施与建议。冰雹属于高风险灾害。从冰雹分布区域分析,济宁北部地区更应加强对冰雹灾害的防御。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人工防雹的作业布局和方案,根据强对流云天气移动路径,应布置防雹设施,加密防雹作业点建设,完善人工防雹作业系统,增大保护范围,加强对辖区的防护力度,提高作业自动化程度,加强应急演练,保障作业安全,全力做好防雹硬件和软件系统建设,必要时可以在重点防护部位建立临时高炮防雹网,提高防雹能力。另外,要加强对造成冰雹天气系统的总结研究,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控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冰雹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为做好防雹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3 结论与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地区1981—2013年6—9月期间冰雹日数降雹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波动上升趋势;90年代末,降雹日数平稳下降;21世纪初后期又开始上升。从1981—2013年33年汛期(6—9月)冰雹资料统计结果看,6—9月济宁市降雹主要出现在6月,平均为0.5 d;7月较少,8月和9月极少。济宁地区6—9月降雹有1个高值中心,位于汶上、兖州境内,其他县市区降雹日数中等且分布均匀。33年间济宁地区汛期(6—9月)共有降雹日67 d,年均2.0 d。其中,6月有10 d,年均0.3 d;7月有5 d,年均0.2 d;8月有2 d,年均0.07 d;9月有22 d,年均0.1 d。從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其中泗水最多(10 d),其次是汶上和兖州(5 d)。在济宁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城市设计运行中,要充分利用气象条件和冰雹灾害评估,尽可能减少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杨成芳,王业宏,李静,等.十一运会各赛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J].气象科技,2010(增刊1):88-92.
[2] 张泽铭,宋东,王永增,等.济宁地区汛期大风灾害性天气特点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211-212.
[3] 许永姿.2014年汛期两次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服务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90.
[4] 高维霖,徐宝磊.冰雹灾害对黑龙江农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