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涌智 柴娜
摘要 通過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投影到地理空间,预测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潜在分布区域,以期为贵州省有效预防银杏大蚕蛾提供借鉴。
关键词 银杏大蚕蛾;潜在分布区;Maxent生态位模型;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431.3;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138-02
1 目的意义
银杏大蚕蛾是我国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本文根据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内的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数据,通过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投影到地理空间,预测了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潜在分布区域,为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风险分析、检疫监测和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银杏大蚕蛾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 模型原理及方法
Maxent模型生态需求的构成需要获取某物种的地理分布区数据,还需要该区域中的环境湿度等,两者相互作用构成生态位,就能对该物种可能存在的范围进行确认。本文利用该软件,通过对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和现地调查与分析,建立银杏大蚕蛾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预测了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潜在地理分布。
2.1 分布点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明确了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分布区域,将数据用经纬度进行记录,并通过Excel存档。
2.2 模型创建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随机抽取贵州省75%的分布点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另外25%的分布点数据作为检验数据,据此进行模型构建。借助ArcGIS的空间扩展模块分析预测结果,根据数值大小划分银杏大蚕蛾的适生范围[1-2]。
2.3 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原理及方法
潜在分布预测模型Maxent可以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其判断阈值为预测结果值,同时可得出该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为假阳性率、灵敏度,曲线下面积(在0~1之间)越大,则模型判断力越准确,反之,则模型判断力越差。模型预测分布区和物种实际分布区重叠时是最佳的预测状态,1是曲线下的面积值。其中,模型假阳性率的计算使用银杏大蚕蛾已知地理分布的数据[1]。
2.3.1 数据分布。在ArcMap中创建分布点的shape文件,利用“Data Management Tools”模块的“Add XY Coordinates”功能,得到坐标值,连接其他属性数据,与贵州省级行政区划图叠加,最终生成已知分布点图像[1](表1)。
2.3.2 环境数据。环境数据是包括降水和气温的20个变量,采用刀切法从1950—2000年的平均值中选择最理想的一个环境因子值,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1](表2)。
2.3.3 模型创建及潜在分布区预测。从4个待选规则中选出某种规则,通过数据训练得到对应的模型。建立模型时,依据预测精度判断模型是否包含规则,利用在地理空间上投影得到的模型,产生物种适生区数字地图。设计分析时使用比例为1∶40 000的中国地图,通过Logistic格式ASCII类型文件输出Maxent软件处理结果,采用GIS应用软件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所得预测结果采用ArcGIS的空间拓展模块予以分析[1],根据所得数据大小分为下列4个等级:0~3,非适生区,灰色区域;3~6,低适生区,绿色区域;6~8,中适生区,粉色区域;8~10,高适生区,红色区域[4-5]。
3 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潜在分布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适生区域比较广泛,且存在向外扩散的趋势。在这当中,安顺、铜仁等地区具有较大的适生面积,贵州省大多数区域均为适生区域;贵州省中部的贵阳、安顺等市也位于适生区域之内,占到贵州省整个面积的1/4,适生范围广。根据各栅格的具体等级划分规范,用高、中、低、非4个等级表示银杏大蚕蛾的潜在分布地区(图1)。
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贵州中部。具体分布区为贵阳市、遵义地区的中南部、黔南州的中北部、毕节地区和安顺地区的东部、黔东南州和铜仁地区的西部等地区。包括如绥阳县、贵定县、黔西县、平坝县、惠水县、麻江县等[1]。
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遵义地区的北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安顺地区、毕节地区中部的局部地区,包括正安县、印江县、剑河县、独山县、镇宁县、大方县等[1]。
低适生区:遵义地区东北部、铜仁地区中东部、黔东南州大部分、黔南州的东南端、安顺地区中南部、毕节地区的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包括务川县、松桃县、台江县、荔波县、紫云县、金沙县等。
非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西部及东部省界附近地区[1]。
4 参考文献
[1] 柴娜,何昊东,黄小柱.贵州省银杏大蚕蛾潜在分布区预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141-142.
[2] 江德安.银杏大蚕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林业科技,2003(1):31-33.
[3] 何兴文,蒲永兰,陈杰,等.银杏大蚕蛾卵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的研究[J].昆虫知识,2002,39( 1):47-50.
[4] 李有忠,张芳保,王培新,等.银杏大蚕蛾的灾变规律与控灾技术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9(2):20-22.
[5] 许水威,叶淑琴,王立明.用期距法预测银杏大蚕蛾发生期[J].辽宁林业科技,2003(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