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姬小蜂化学防治试验研究

2017-08-09 23:46姜殿强吴林桥云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死亡率

姜殿强 吴林 桥云勇

摘要 用3%啶虫脒乳油、20%吡虫啉可溶液剂、16%虫线清乳油、20%阿维菌素乳油及三唑磷乳油5种药剂对刺桐姬小蜂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刺桐姬小蜂幼虫效果不明显,而对成虫效果显著。防治效果以16%虫线清乳油、20%阿维菌素乳油和三唑磷乳油比较理想,死亡率较高,最高的死亡率为100%,且各浓度之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刺桐姬小蜂;化学防治;死亡率;持效性

中图分类号 S4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101-01

刺桐姬小蜂是我国大陆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仅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2]。刺桐姬小蜂主要以幼虫危害,大部分发育过程在虫瘿内进行[3-5]。为此,2015年8—10月,选用内吸性强或渗透性强的药剂,在海口市琼山区大湖园林花木场进行了刺桐姬小蜂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树木品种为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供试药剂为16%虫线清乳油(广东省珠海市绿宇生化技术研究所)、3%啶虫脒乳油(河北海虹生化有限公司)、20%吡虫啉可溶液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阿维菌素乳油(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三唑磷乳油(成都贝斯特试剂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海口市琼山区大湖园林花木场进行,共设30个处理,即每种药剂设10.0、5.0、2.0、1.0、0.5、0 g/L 6个处理浓度。3次重复,每个重复3株树,用药量为5 kg,采用压气式小型喷药器喷施。

1.3 调查统计

施药后10、30 d,采集被害叶片、叶柄和枝梢的虫,在显微镜下解剖,每个重复随机挑取20头,分别记录各虫态的活虫和死虫数量,计算死亡率,分析防效和持效性[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对幼虫而言,16%虫线清乳油、20%阿维菌素乳油、三唑磷乳油能杀死幼虫,幼虫死亡率为35.00%~50.00%;3%啶虫脒乳油、20%吡虫啉可溶液剂对幼虫杀虫作用不明显,幼虫死亡率在13.33%以内。而5种药剂总体对成虫的杀伤力较强,其中16%虫线清乳油、20%阿维菌素乳油、三唑磷乳油的成虫死亡率为86.67%~100.00%;3%啶虫脒乳油、20%吡虫啉可溶液剂的防治效果较差,虽然对成虫有一定杀伤力,但死亡率仅为46.67%~71.67%[8-9]。

2.2 供试药剂的持效期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试药剂对幼虫持效性较差,对成虫的持效性相对较好。其中,16%虫线清乳油和三唑磷乳油的防治死亡率较高,在浓度为2~10 g/L时,幼虫死亡率为10.00%~26.67%,成虫死亡率达到了100%;在浓度为0.5~1.0 g/L,成虫的死亡率为71.67%~83.33%,幼虫死亡率在5%以内,几乎无效。而3%啶虫脒乳油、20%吡虫啉可溶液剂的防治效果较差,仅在浓度为5 ~10 g/L时,成虫的死亡率达到了10.00%~23.33%,幼虫的死亡率在5%以内,几乎无效;在浓度为0.5 ~2.0 g/L时,成虫的死亡率在8.33%以内,幼虫死亡率为0,可以认为无效。

3 结论与讨论

(1)成虫的死亡率较高。试验结果表明,药剂防治后刺桐姬小蜂成虫的死亡率较高,成虫一般均死于虫室通往外界的通道上。即羽化后的成虫在咬破虫瘿壳的过程中,吞食到叶片表面,接触到药物便会中毒死亡,因而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2)幼虫的死亡率较低。在此次试验中发现,龄期不太老的幼虫由于虫瘿壳相对不是很坚实,药剂可渗透杀死幼虫。但到幼虫发育后期,虫瘿壳非常坚硬,则药剂难以渗透,这也是此次试验幼虫死亡率较低的原因。

(3)把握用药适期。由于刺桐姬小蜂世代重叠,整个生命周期均可见成虫活动,而喷雾后的持效期有限。因此,应在新梢开始萌动和成虫羽化时防治,每隔15~20 d用药1 次,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10-11]。

4 参考文献

[1] 黃蓬英,方元炜,黄建,等.中国大陆一新外来入侵种:刺桐姬小蜂[J].昆虫知识,2005,42(6):731-732.

[2] 王艳平,温俊宝.新入侵种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危险性评估[J].昆虫知识,2006,43(3):364-367.

[3] 刘晶,郑发科,张利峰.外来入侵生物一刺桐姬小蜂的研究现状[J].检验检疫科学,2006,16(1):123-124.

[4] 杨伟东,余道坚,焦懿.刺桐姬小蜂的发生、危害与检疫[J].植物保护,2005,31(6):36-38.

[5] 孔祥义,肖春雷,吴源云,等.海南省刺桐姬小蜂危害情况调查及防治药剂筛选[J].热带农业科学,2009,39(3):17 -19.

[6] 姚普远,尹丰平.刺桐姬小蜂在南宁市的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9,24(2):44-45.

[7] 陈颖,王竹红,黄建.刺桐姬小蜂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6):574-578.

[8] 吴伟坚,梁琼超,李志伟.新入侵害虫刺桐姬小蜂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2):37-38.

[9] 陈颖.刺桐姬小蜂发生危害习性与化学防治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10] 梁光红,钟富春,钟景辉,等.外来入侵害虫:刺桐姬小蜂在福建省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建议[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2,8(3):174-179.

[11] 吴孟科,陈开宁,李洪,等.刺桐姬小蜂在海南的发生与防治[J].热带林业,2008,36(1):39-41.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死亡率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