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时,爷爷看着通知书上的“农学”两字,抱怨:“我们都摆脱农民身份了,怎么孙女又要去种地?”
“我喜欢呀!”我从爷爷手中抽出那张红色的纸,转身笑嘻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女生,出生在城市,上大学之前,对农田知之甚少。但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植物种植的浓厚兴趣,让我对学习农学相关知识埋下了渴求的种子。
进入专业学习后,每个班分配到一块地,全班同学一起规划种植蔬菜瓜果;大三还分配到一块高产田,10月份将冬小麦种到地里,来年五六月收获,最后根据收获的总重量进行评比。
这些农学实验让我对农学的喜爱之意渐渐变浓。
但真正讓我开始感受到实验乐趣的,是在毕业设计期间。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转基因杂交棉苗期外源基因的时空表达研究》。不怕被人嘲笑,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现实中的棉花长啥样,但是实验的第一步就是棉花的种植。我战战兢兢地开始播种,师兄还安慰我说:“棉花很好活的,不用担心!”
在穴盆中播完种后,我将我的“实验品”放入培养箱。第一次种总是特别担心,恨不得分分钟跑过去看它长出来了没。如师兄所说,棉花生命力果然特别强,第三天每个盆里的种子基本都已把土顶开了,我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以为实验成功了一大半。结果没过几天,有一组材料的苗相继倒伏,补种多次也无济于事。
真奇怪,书上从未提及这个实验会有倒伏现象,是我的操作有问题吗?我忍住委屈与焦躁,反复补种棉花苗。一次又一次,看着种子顶开土,长出芽,又慢慢地像着了魔般“垂头丧气”,等到的结果使我的心跌入谷底。
之前老师安排的实验,无论是小麦还是瓜果,都长得很丰硕;而当我自己全程掌控实验时,结果怎么就不尽人意了呢?我望着“垂着头”的棉花苗,头也越来越低,慢慢垂到手臂上,泪水浸湿了实验服。
师兄拍拍我的肩膀,让我不要着急,可以查查类似实验的相关资料。在他的指导下,我才发现,原来这批种子有种土传病害,每颗种子从娘胎里就带出茎腐病,易倒伏。而粗心的我却忽略了这个重大影响因素,走了一大圈弯路。
最终我的毕业设计留下了遗憾,但这使我对实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从每一次对错误的反思中,汲取进步的经验。
做实验就是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过程,在得到结果前,一切都是未知数,失败更是家常便饭。
我和师姐一起负责帮导师提取棉花的DNA。第一次提取时,我只是向师姐讨教了实验步骤,并没有亲自跟随学习,最后提出来的DNA不仅颜色怪异,还有蛋白质污染,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测序工作。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得到这样的结果。那一刻,我感到特别挫败,精神也受到沉重打击;我内心虽然沮丧,却也清醒——实验不是简单的几个步骤,它更需要我们去一步步探讨流程背后蕴含的东西。
我没有立刻找师兄师姐诉苦,而是直冲图书馆查阅文献。在图书馆查阅完有关DNA提取的大部分信息后,我心中已经大致有数。之后我又上网咨询行业大咖,验证猜想。网上专家赞同了我的想法,没错,正是β-巯基乙醇的量决定了蛋白质是否能被去除。而提取出的DNA之所以颜色会有褐化现象,是因为棉花叶片组织中的酚类化合物放置时间过长,受到氧化。
无数次尝试失败后,我终于学会主动出击,揪出问题源头彻底整治,之后的我不但成功学会提取DNA,还在实验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对实验的兴趣让我充满“自主学习”的动力。我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而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实验上,观察、等待、探究,不怕犯错,不停反思——这让我的农学研究之路越走越宽广。在接触实验之前,学习是一种目的,填鸭式学习或死记硬背,知识转瞬即逝;而之后,学习成了一种方式、手段,我学习,是为了获取更重要的东西,离这个世界的真相近一些,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