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传千古 云纹铜禁铸辉煌

2017-08-09 18:19林晓平
文物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长青库区文物

林晓平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下文物异常丰富。保存在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历经沧桑巨变,折射着古代先民的智慧灵光,其发现过程及修复都凝聚着现代文博人的执着与坚守。

库区下的千年古墓群

美丽的丹江水,从商洛山的崇山峻岭中萦绕迂回流到豫、鄂、陕交界的湖北省丹江口和河南省淅川境内。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兴建,当地传说中藏有无数宝物的下寺龙城遗址淹没在水底。

丹江口水库枢纽工程建在丹江和汉江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拦截了丹江和汉水两大水系。库区面积800余平方公里,蓄水达174亿立方米。库区碧波荡漾,群山耸立,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优美迷人,最窄处只有百余米,依势形成的云岭峡、太白峡和雁口峡,被称为丹江小三峡。

1977年夏天,淅川县一连数月滴雨不见,庄稼枯萎,田地干裂,是南阳地区持续干旱的第三年。这年秋天,严重的旱情使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极度枯竭,甚至连淹没多年的龙山山脊都露出了库区水面。一天,几个孩子在下寺龙山山脊的水库岸边嬉戏,听见一声闷响,水库岸边突然坍塌下去,出现一个黑沉沉的洞,使埋藏其中的神秘器物重见天日。

当地文物保护意识较强的公社领导,迅速把情况汇报给了县文管会,同时派有关人员前往墓地收集散失文物,指定专人保护岸边现场。时任淅川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张西显分管文物,马上带人展开实地调查。经调查判断得知,这是一座春秋中期墓葬,其正东方水下有一处古城遗址,被当地群众称之为“龙”城。

由于龙山山脊四面环水,根本无法进行钻探和发掘,无奈他们只好暂停对墓地的清理。1978年5月,当丹江库区水位再次下降时,为了进一步掌握这一带墓葬的分布情况,张西显等人首先对下寺附近的龙山山脊以钻探的形式,进行了全面深入调查。他们发现这一带的地下古墓星罗棋布,排列有序地分布在龙山山岗上,这里极有可能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大型墓葬群。

国宝乍现

考古发掘期间,丹江口水库的涨落直接影响着工作进度,每当水落了考古就抓紧进行,水涨了考古就被迫中止,这样的考古发掘环境从1978年5月一直持续到10月。这一年,淅川下寺古墓群共发掘、清理出了数以千计的楚国文物。2号墓葬出土文物最为丰富,虽然该墓葬曾被盗掘,但仍出土包括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玉饰等器物达6098件,仅带有铭文的器物就多达69件。众多的精美文物中,云纹铜禁奇绝、灵秀,具有鲜明独特的楚文化特色,堪称稀世珍宝。

云纹铜禁呈长方形,高28.8、长103、宽46厘米,重达90余公斤。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四面是透空的祥云纹,由5层粗细不一的铜梗组合而成。最内一层铜梗最粗,作为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数条支梗,类似建筑构件斗拱。支梗纵横交错,相互卷曲盘绕,却又互不相连,都单独以最内层、也是最粗的铜梗梁架作为支撑。禁面四周,攀附着12只龙形怪兽,它们排列有序,曲腰卷尾,探首吐舌,把长舌伸向禁面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艺术造型,更像贪恋琼浆玉液,垂涎美酒醇香。铜禁下方,有序蹲伏着12只虎形异兽,张口吐舌,似不堪重负,也似气喘吁吁,承托着禁身。各具姿态的怪兽与层层叠叠的祥云纹相映生辉,美轮美奂;错落有致的设计、精湛繁缛的纹饰构筑起铜禁的庄严、神圣。云纹铜禁的铸造工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外露,彰显着神秘而鲜明的楚风神韵,有着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的称号。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云纹铜禁名列其中。

禁,盛放酒器之用,起源于西周初年,消失于战国时代,类似于后世的茶几和案子。周王吸取商朝嗜酒亡国的教训,发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而后世王公诸侯虽在祭祀时仍可以饮酒,甚至违反规定去饮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几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禁酒的实物例证。

谁能拥有如此青铜重器?

2号墓的清理发掘,逐渐揭开了云纹铜禁主人的神秘面纱。一套形制相同、大小递减的青铜列鼎,鼎内铭文都涉及“王子午”三个字,列鼎铭文记录了王子午一生的功德,以及如何选择精美的铜料,铸造礼器升鼎,用于祭礼祖先文王,也用来乞求长寿和子孙昌盛。文献记载,王子午在楚康王时曾任令尹,即楚王以外的最高行政長官,相当于后世宰相。鼎是礼器,象征着国家权力和个人身份,《公羊传·桓公二年》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生前享用,死后随葬。据此推断,鼎的主人就是墓的主人,此外考古发掘七鼎之礼和6车19马的大型车马坑随葬,与文献记载中王子午的身份符合,毋庸置疑,云纹铜禁的主人就是楚庄王之子。

千百年间传承的工匠精神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云纹铜禁出土时残破不堪,整个案面裂为七八块,千年的水浸和腐蚀让四周的云纹和怪兽变成了一堆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据专家考证,云纹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文献所见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用失蜡法铸造钱币“开元通宝”。因为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世让学术界认识到: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让云纹铜禁再展风姿,服务于社会,成为博物馆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1981年10月26日,河南博物院65岁高龄的王长青先生,凭着毕生的修复经验,以及精益求精、无比高尚的敬业精神,带着哮喘病,毅然扛起了这项工作,带着自己的徒弟,采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对云纹铜禁进行整形、补缺工作。

文物修复技术是一个独立的行业,需要修复的文物林林总总,修复遇到的问题更是各不相同,所以至今没有专业的修复工具生产厂家。从事该行业的先辈们根据文物修复的需要,自己研究、设计、打磨、制作。云纹铜禁是史无前例的文物,没有任何修复案例可以参考。王长青先生在修复云纹铜禁期间,使用了师爷清宫造办处“歪嘴于”自制并使用多年的工具“玛瑙轧子”,师傅王德山制作并使用多年的錾花小锤、錾花卡尺、刻花錾子,还有王长青自己设计制作的小锤、刻刀、刮刀及刻花錾子。

就这样,没有合适的工具,自己打制;遇到技术难题,刻苦钻研。师徒二人清理断渣,分步整形,切磨锔口,錾刻花纹……1984年初,云纹铜禁主体修复基本完成,王长青师徒开始对云纹铜禁进行着色、作锈工。整整两年11个月,26道修复工序,数不清的尝试与失败,拼、搓、补、焊,最终将这件精巧绝伦、工艺复杂的云纹铜禁还原并呈现给世人,创造了中国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

工匠精神传千古。2500年前,先民缔造了云纹铜禁;2500年后,王长青修复了云纹铜禁。它承载的是物质文明,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大国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长青库区文物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长青荣耀三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