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共产党员的“特权”
在前不久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老革命陈岩石讲到背炸药包是那个时候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而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新时期,共产党员为了行使他们的“特权”留下了一件件、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
吴树兰(右二)与乡亲们融在了一起,大伙儿没人叫她吴书记。年纪大的叫她“闺女”,年纪小的叫她“姑”、“姐”,这些称呼是亲切,更是信任和肯定
回首战争岁月,中国共产党员行使“特权”的故事,真真实实地存在于那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岁月中。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杨根思任某部3连连长。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杨根思带领3连3排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方的小高岭,这里是卡住敌人南逃的重要通道。
惨烈的战斗中,一批又一批的敌人涌上来,杨根思率领的勇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在敌人最后一波冲击前,重机枪排长爬向杨根思报告说:“重机枪子弹打光了。”“人呢?”“除了我,还有一个负伤的射手。”“撤下去。”杨根思命令。“你呢?”重机枪排长问,杨根思说:“有我在,阵地就在,你们撤下去,这是命令!”
小高岭突然安静下来。敌人见阵地上无声无息,猜测可能是没人了,或者是没有子弹了,于是四五十个敌人蜂拥而上,举着美陆战第一师军旗的士兵正准备把它插在小高岭上。此时,被誉为“爆破大王”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突然从阵地上虎跃而起,随着一声巨响,群敌顿时血肉横飞。杨根思用生命守住了阵地。
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员们敢于抛弃一切,敢于流血和牺牲生命来捍卫党的事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舍身为国家和人民打下江山,用生命行使着共产党员的“特权”,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有卓越的党员,年复一年,抛名弃利,埋头耕耘,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特权”。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但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心中,党员的特权就是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就是为了人民愿意付出一切的舍我气度,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而进行无上光荣的不懈奋斗。
大吴庄是驻马店新蔡县北的一个村庄,很穷。直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才2600块钱,如果谁家考上个大学生,一准是喜忧交集,发愁上学的钱掏不起,大吴庄人穷得抬不起头,穷成了国家级贫困村。
而大吴庄的改变始于一个人——吴树兰。她是大吴庄出的最大的“官儿”,她是河南省扶贫办的老处长,还是全国劳模、十二大代表。提起吴树兰,大吴庄的人别提多自豪了。
就在2010年收秋前,30年前从大吴庄走出去的闺女吴树兰回来了!这次回来,吴树兰不是来省亲的,而是来村里当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如果说,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阶段党赋予吴树兰的“特权”,那么这“特权”便是——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去!
年轻时,吴树兰曾经在村里喂过牛,所以她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牵牛要牵牛鼻子。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吴树兰首先想到的是要给村里办上几个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吴树兰开始琢磨。
后来,她想到在大吴庄建个奶牛场,能够盘活一个产业链。而为了能够尽快建个奶牛场,吴树兰搜肠刮肚,把能想起的,以前曾经认识或亲戚朋友认识的老板想了个遍儿,然后开始一一登门拜访。然而,吴树兰前前后后联系了19家跑了好多趟,但趟趟都是无功而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吴树兰通过朋友认识了某企业老板,一听对方是学畜牧的,吴树兰来劲了,一趟趟去拜见。最终,对方认同吴树兰的思路,叹服吴树兰的精神,一半是信任,一半是感动,拿出了1000万元,在大吴庄投资成立了富宇牧业公司。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一个村子虽小,但事儿却不少。真正当好一名支部书记,实在不容易。不过,在吴树兰的苦心经营下,大吴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有活干,手里头也有了钱。
如今,像吴树兰这样的“第一书记”,就像星星之火,在新蔡、在确山、在河南甚至向全国蔓延……
(《时代报告》201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