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由大量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情况入手,分析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模式;从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性及现状发展等方面指出了研究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用语规范化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用语 用语模式 用语规范化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在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融合、淘汰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模式和文化意义。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对社会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甚至文字外形也由平面、静态文字发展为现代的立体、动态文字。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是当前语言文字中的活跃部分之一,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体现。同时,网络创作者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总在不断地创造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词语,并且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这是我们汉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体现。
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个例,如网络上出现专门将生活用语转换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转换器(网络上称为“火星文转换器”),其中不乏无视语言规则、乱拼乱凑、不伦不类、稀奇古怪、格调粗俗的语言。这使有些研究者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为“语言污染”,甚至提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对汉语文化的颠覆比英语更直接。
社会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态度意见不一,无论哪种态度,对于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专家学者和社会已经从开始的不屑一顾到积极研究了。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有些词会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结构模式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并影响深远。
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冲击性主要表现为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很多网民在上网时发现,如果从传统语言的角度去理解网语,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者干脆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针对网语的专门性字典已经编纂出版。不可否认,网语中不乏无视语言规则、乱拼乱凑、不伦不类、稀奇古怪、格调粗俗的语言,随着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中这些极端个例的出现(如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粗俗化与暴力倾向等)使有些研究者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为“语言污染”,甚至提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对汉语文化的颠覆比英语更直接。现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也引起了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重视,我国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在2005年2月牵头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网络媒体语言进行实时监控。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对传统语言的冲击性是非常强烈的。
同时,由于读者群体中有着大量的本、专科大学生,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受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的影响,并在网下生活中,如在校园、现实社会交际过程中使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面对此种情况,很多人态度鲜明,反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比如,从2006年3月1日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也就是说,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其实,上海此番纯洁汉语的相关运动,算不上原创。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已经出台并开始实施规范普通话的相关法律,规定北京市以汉语文出版的各类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和网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报头(名)、刊名、封皮、内文、广告等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但由于没有全社会的整体协同,各地的类似规定大多不了了之。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愈演愈烈。
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年轻人长期受网络文学作品用语的影响,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再进一步,对年纪更小的孩子来说,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根据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现状,系统地开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规范化研究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刘海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用语[M]. 北京:中國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编号:L13DZW023)。
(作者介绍:于丹丹,沈阳工程学院基础教学部文学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