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前 左言凯
摘 要:安徽省铜陵白姜病虫害主要有姜瘟病、姜螟、斜纹夜蛾。该文介绍了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铜陵白姜;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71-02
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以其“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等特色而闻名,是中华白姜的代表性产品,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铜陵市白姜种植面积300hm2,年产鲜姜6750t左右,主要分布在天门镇、西联乡和顺安镇。长期一来,白姜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困扰姜农的主要难题,特别是姜瘟病,一旦发生很难有效控制,加大了白姜种植的风险,影响了农民种植白姜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铜陵白姜产业的发展。为控制白姜病虫为害,推进白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铜陵白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
1 铜陵白姜主要病虫害及发生为害特点
1.1 姜瘟病
1.1.1 典型症状 姜瘟病又被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感病植株在发病初期,叶片褪绿,叶尖和叶缘先黄化,逐渐萎缩反卷下垂,病叶逐步从茎基部向上发展,至全株枯死。病株茎基部变软,维管束变色发褐,呈水渍状,挤压时,有污白色菌脓流出。发病姜块变软腐烂,维管束变黄色或黑色。
1.1.2 病原 姜瘟病是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1.1.3 发生规律 病菌在姜种和含有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侵染源主要是带菌姜种、土壤、有机肥料和水。病菌在土壤中一般存活2~3月以上。发病最適温度为26~31℃,大雨过后或田间湿度过大,最易发病。发病初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为病害流行的高峰期,9月下旬以后为病害缓慢期,发病时间长达3个月。
1.2 姜螟 姜螟,又称玉米螟(Ostrinia furnaccalis Guence),属鳞翅目,螟蛾科,亚洲玉米种。
1.2.1 形态特征 成虫为黄褐色蛾子,体长11~14mm。卵椭圆形,稍扁平,一般20~3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关卵块。初产卵粒乳白色,渐变浅黄色,孵化前端部附近出现小黑点。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浅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蛹长15~18mm,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有丝状物缠连。
1.2.2 为害特点 姜螟又称钻心虫,幼虫孵化出2~3d后,便成群从叶鞘与茎杆缝隙或心叶侵入,残留有粪屑。叶片展开后,呈不规则的食孔,茎、叶鞘常被咬成环痕。幼虫在3龄以后多在茎杆中部蛀入姜株内取食为害,蛀入孔高度一般在15~30cm处,随着姜株的老化,蛀入孔偏高,幼虫驻入后沿植株向上蛀食造成茎杆空心,阻碍水分的运输,上部成枯心苗,或茎杆折断,并在孔口留有新鲜粪便。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一般一头幼虫可转株为害3~5株。
1.2.3 发生规律 姜螟在铜陵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未代老熟幼虫在姜株残体中或野生杂草茎杆内越冬。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并在生姜苗上产卵,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姜苗。2代幼虫在8月上旬盛发,为害姜株。3代幼虫在9月上旬盛发,为害姜株,并有世代重叠现象。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成虫夜间交配,交配后1~2d产卵,卵产于叶背中脉两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80~210粒。幼虫常吐丝下垂迁移,为害邻近植株。幼虫以2代和3代为害重,严重地块被害率达20%以上。
1.3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
1.3.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mm,翅展35~40m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卵扁半球形,直径0.4~0.5mm,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色,孵化前黑色,卵粒集结成3~4层的卵块。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胴部青黄色或暗绿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上接71页)各有三角形黑斑一对。蛹长15~20mm,赭红色。
1.3.2 为害特点 幼虫专食生姜叶片和嫩茎,将嫩叶吃光,老叶食成孔洞,并排泄虫粪,造成姜株污染。
1.3.3 发生规律 铜陵地区一年发生5~6代,多在7—9月份生姜植株生长旺盛期发生,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趋味性。卵多产在叶背面,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及叶脉,呈白纱状后转黄。4龄后进入暴食期,多在傍晚出来为害。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1~3cm表土内做土室化蛹,发育适温较高,29~30℃,所以,7—9月份为害生姜最严重。
2 铜陵生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措施控害技术
2.1.1 实行轮作,高畦栽培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pH值在5~7的沙质壤土种植白姜。实行3—4月的轮作,宜与水稻、豆科、百合科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连作或套种。种姜的地块宜年前深翻,种姜前处理土壤,开好“三沟”,做成宽为4~5m、沟深50~60cm的畦,畦上开穴播种,行距55~60cm,株距21~24cm,播种量4500kg/hm2左右。
2.1.2 精选优质无病姜种 从无病姜地选择无病害、无虫害、无伤口,姜块形状整齐、皮色有光泽、肥大饱满、姜指长而粗、质地硬的单株单块姜作姜种。
2.1.3 搭棚遮阳避雨 高温多雨季节应在姜田搭棚遮阴挡雨,一般在播种结束后至姜出苗30%~40%时及时搭架,上面覆盖芭茅或遮阳网等,再用竹竿压住扎牢。覆盖以“三分阳七分阴”的稀疏光照为宜。至9月上中旬天气转凉、光照强度减弱时,及时撤去遮阳物。
2.1.4 科学施肥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适量施用氮肥,轻施提苗肥、重施分枝肥和壮姜肥、补施秋肥。有机肥需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2.1.5 及时清沟排水 雨季要开好“三沟”,做到雨止田干,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
2.1.6 清洁田园 发现姜瘟病株及时拔除,挖去周带病菌土,在病穴内撒施生石灰,用干净无菌土填埋。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间统一处理(焚烧、堆沤或深埋等),严禁将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边地头或水源地。
2.2 种姜消毒 经催芽后的姜种从姜阁中取出后,剔除肉质变褐变软的姜种,放在室内晾种3~4d;播前将姜种分切成50~60g重的单个带芽的姜种小块,再选用3%中生菌素300倍液或20%噻菌铜500倍液浸种30min,晾干后备播;播种时,用草木灰蘸封姜种切口再播种。
2.3 灯光、性诱诱杀害虫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姜螟、斜纹夜蛾等害虫。每2.67hm2安装一盏,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m,7—9月份开灯。姜田放置玉米螟、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杀姜螟、斜纹夜蛾,减轻两虫为害。
2.4 减量安全用药 加强病虫监测,根据生姜病虫发生发展动态,抓住关键时期,适时开展防治,病害提前预防,注重农药混合、安全使用,减少用量次数和用药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1)防治姜瘟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0%噻菌铜500倍液,或1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1000倍液喷淋或灌根,每株用250~300mL药液,连续施药3~4次,每次间隔7~10d。(2)防治姜螟:在卵孵盛期,选用100億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500mL/hm2,或16000IU/mg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250mL/hm2,或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治。视虫情连续防治2~3次。(3)防治斜纹夜蛾:在卵孵盛期,选用30亿PIB/g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5%甲维盐悬浮剂100mL/hm2,或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mL/hm2,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450~60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治。视虫情连续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宋元周,黄正勤.铜陵白姜姜螟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0):2942,2951.
[2]胡洪涛,朱志刚,闵勇,等.铜陵白姜姜瘟病原鉴定[J].长江蔬菜,2016,24:75-7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