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树梅王银萍
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幸福感
文/司树梅1王银萍2
雪之灵 摄影/金 鑫
“提灯女神”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护理札记》中提到全人护理是护理法则的核心,其中包括满足患者的灵性需求。
那么,什么是灵性需求?即一个人努力寻找人生意义、目标和价值观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与宗教有关,也可以是无宗教信仰或者非宗教群体的个人也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追求。
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针对灵性(Spirituality)的描述数不胜数。柏拉图说:“灵魂才是人的真象,灵魂属于观念界,是人类存在的本质,肉体属于感官界,为虚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正是因为拥有了灵,所以才和其他生物有本质上的不同。人类行为最终的目的为“善”,灵的本质正引导着人当如何行善,故灵能帮助人认清事物的价值,追求善与德。我国孔孟之道,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告子上》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敬畏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中恻隐、羞恶、敬畏、是非之心,就是对灵性内涵的映射。
意大利治疗大师Frankle曾提出,“人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便是超越,人类不仅追求物质上的超越,同样渴望‘实然’超越到‘必然’。而无论人类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超越,本质上都是通过提高自身肉体和精神的层次,最终进入一个形成‘完整’的人的领域,而这个领域,也就是‘灵性’。”
灵性似乎于我们有些陌生,但它却真真切切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灵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针对癌症患者的灵性研究。
癌症患者由于其疾病特殊性,往往同时经受着疼痛、疲乏、焦虑抑郁、体重减轻、失眠、营养不良、便秘和认知能力下降等等一系列的复杂症状,极易导致患者价值感丧失。他们往往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对治疗感到失望,缺乏信心,甚至厌恶周围的一切,自责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因疼痛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抱怨、无助、烦躁不安,治疗自然而然进行得不尽如人意。此时,癌症患者迫切渴望寻求希望、力量以及他人的理解,他们不止一次会问自己,问他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灵性需求。目前,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灵性照护的各种方法,以满足癌症患者的灵性需求,减轻他们的灵性痛苦,使其有限的生命充满价值,明白活着的意义,增强终末期幸福感。
2002年Chochinov等创立了尊严模型。这一尊严模型为护理人员提供了融合一系列可能影响个人尊严感知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存在主义问题的治疗框架。在尊严模型的基础上,Chochinov开展了尊严疗法,即对临终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简短的心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的悲伤情绪,提高其人生意义及价值感,减轻其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幸福感,因此它的核心在于使患者能够抒发内心情感,回忆往昔,与人诉说自己最自豪、最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出患者对生活的激情,使其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目的和意义,整个人变得开朗、学会接纳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生存意愿得到了增强,最终幸福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这样尝试减轻患者灵性痛苦,增强晚期癌症患者终末期幸福感的研究给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在我国,由于对灵性需求的认知缺乏,导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通过质性研究来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需求进行探讨。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灵性照护方法,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灵性痛苦,增强其终末期幸福感,是我们今后努力前行的方向。
/1.山西医科大学
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