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带给人文管理的启示

2017-08-08 15:17高金声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孔子人文医院

文/高金声

人文管理

传统文化带给人文管理的启示

文/高金声

谈起中华文化,我们从内心感到自豪。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延续最长久的珍贵瑰宝,不仅为炎黄子孙所崇拜,如今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尊敬和热爱。

上世纪末期,巴黎召开了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会后共同发出的倡议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美国的国会曾通过一个法案,决定将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作为孔子纪念日。联合国大厦里悬挂着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说明,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世人所认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医疗卫生界越来越重视对医院管理的探求,而我们的期望无非是两条,一是让管理更加科学,二是让管理更加人性化。传统文化对人文管理究竟有些什么启示呢?

第一,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医院的人文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激发医务人员的善意,激发员工的仁爱之心。

第二,老子《道德经》所讲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我们体悟到人文管理“以文化人”“以身示范”的真谛。

儒学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余处。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意是讲,不懂得仁爱的人,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处在简朴的环境之中,同样,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的环境之中。怀有仁爱的人,才能安于仁道,自然而然地去过仁爱的生活;而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道的益处,故而行仁。孔子在这里讲的是两个层次,一个是仁者,一个是智者。前者境界很高,自觉地恪守仁道;后者能够看到行仁对自己和他人的益处而为之。这两者都是好的。

联系到我们自身,作为医者,是为了解救病痛中的患者和大众而工作,我们的价值和幸福感是建立在帮助人们摆脱病魔的阴影之上的,这就是“仁”。韩启德院士有一段话说,“我们的许多同道说到此生最大的欣慰,认定皆因患者而生。倘若离开了患者,真不知道事业于他们还有什么意义?生命于他们又还有什么意义?”

《国家相册》第八集:三位“大”医生中提到了三位医界泰斗:第一位是张孝骞教授。张老没有留下什么宏篇巨著,但他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很多人眼中,张老简直是神医,多少疑难病症,在他这里都能得以化解,使患者获得新生。第二位是林巧稚教授。她从病痛的黑暗中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女性,数以万计的幼小生命经她的手来到世间。第三位是曾宪九教授。他在自己身患肺癌重病在床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急于做手术的病人,亲自写信告诉他“不能再耽搁了”。就如电视剧里这样一段道白:“大医,并非只因医术精妙而被人铭记,更因他们即使见多了病痛、生死,仍将每一个生命视若珍宝”。

对医院管理者来说,如何洞察人们心底蕴涵的仁爱,激发医者的向善之心,则是一个根本性的命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管理,最根本的追求就是如何以人文的教化,将员工内心的善意激发出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创新能力迸发出来。唯有如此,医院才能成为展现关爱和真诚的地方,成为患者心中希望的港湾。我们的管理才有意义,才能算得上成功。

那么,怎样去激发呢?众多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在实践中体会到,要让职工逐步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追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不是靠几节思想课,或是单纯的制度管理和经济刺激所能奏效的,而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医院和科室创设激发人向上的环境,领导干部和学科带头人率先示范形成良好的氛围。

“处无为之事”中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说要顺势而为,违背事物内在规律的事绝不要去做;“不言之教”,并非强调“不言”,而是强调无声的、无形的“教”才是最为有效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潜能被激发出来,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杜牧诗中所写到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无声”的“润”字,是最值得回味的。

北京协和医院张之南教授在他的一本书中讲到,“从身边的人和事,一点一滴地感受什么是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和同情心,什么是奉献和敬业,而不是思想课、口号和标语。”协和的文化,90年所形成的文化使这所医院成为医学家的殿堂。协和李学旺教授在谈到协和文化时说,“就是协和的管理制度和程序,以及一代代协和人,在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程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为人、为事、为学的态度”。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告诉人们:“管理实践必须致力于创造和维系健康的组织,使人能够在其中找到存在的意义。人们希望能够为了一项事业而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工作虽然紧张又疲惫,但是如果在他们面前一下子没有了患者,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感到空虚。倘若如此,他们的人生和事业也就失去了意义。

丁义涛教授担任南京鼓楼医院院长18年,在任职的时候,不仅兢兢业业,而且创造了奇迹。在医院经济上还不宽裕的时候,管理层决定拿出一笔资金整修百年老楼建立院史馆,将国内外收集到的100多年以来所留下的文物,经过精心整理向职工呈现出来。每一批新来的医生护士进来之后,院长都要亲自给他们上第一课,给他们讲第一任院长马林是怎样跪在路边抢救生病的乞丐;给他们讲中国建立之后第一个中国人的院长,怎样在冬天把病人冻得发僵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捂热;给他们讲一位心脏科教授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依靠听诊就能手绘病人的心电图,被百姓称为“神医”。这些真实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听这些课、看这些照片的年轻人,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患者利益至上,什么是好医生。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中讲了一段非常令人信服的话:“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人际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很重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领导’这个因素。其实,领导就是你的环境,特别是一把手是你最重要的成长环境。”跟上一个好领导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关心你,体贴你,帮助你成长,哪怕你犯了错误,他批评你,都能让你感到爱。作为一个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要“为己而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在《道德经》中老子讲得十分深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当有好事、有利益的时候,要站在别人身后,这样你才能受到拥戴,成为领先于别人的人。“外其身而身存”,是指遇到真正困难甚至危险时,要置身度外勇于承担,这样你自己反而能得到保全。其中的辩证哲学,大家可以去思考。如果你凡是好事都向前,危险的事都靠后的话,那你就不能成为“先”,也更不会得到“存”。在《论语》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先之”是指做事要走在先,走在前,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劳之”,即不辞辛苦,不怕劳累。“请益”,学生说请您再进一步讲讲,孔子说:“无倦”。其意是要把“先之”“劳之”始终如一地坚持,不知疲倦地恪守。从老子到孔子,这些先哲的教导都值得我们管理者去深思、去体悟。

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为师大题写了院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精辟地道出了对师者的要求,也就是要在“学”和“行”方面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要成为社会的楷模。北大口腔医学院的老院长张震康教授,为人正直,境界高尚,十分强调“做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他常常跟年轻医生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教育孩子的一首诗,“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诌媚之颜……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以此提醒每个人,待人看病都要一视同仁。

今天,谈到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我们更有一种紧迫感。孔子学院已经建到世界许多地方,但是看看我们大陆,我们北京,我们知识分子成堆的医院是不是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足够重视,是不是还有许多问题。北京大学在前几年举行了一场“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的对话会,邀请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学文化的重要思想家杜维明先生和中国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范增先生进行对话。杜维明先生讲,“有一位先生曾经说儒学的发展当时是‘花果飘零’。现在飘零的花果开始在世界各地取得发展,现在大概到了‘灵根再植’的时候,这个灵根,我以为一定是在中国大陆。灵根如果不能在儒家的母国稳固下来,那么世界其他地区那些飘零的花果恐怕也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这正是我们,现在应该为此努力的事情。

《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带头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做人文管理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发展健康事业的需要,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期盼。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

猜你喜欢
孔子人文医院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人文社科
萌萌兔医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