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成连
摘 要:兴趣作为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对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核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寻找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契合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就是创设轻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课堂的轻松性和愉悦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以学生兴趣的提高作为教学根本,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适当缓解学生长期积攒的紧张与压抑的心理,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教学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同时,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動中采用“微笑教学法”,适当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用温柔的话语委婉指出学生的错误,耐心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小心谨慎,以免触碰到学生敏感脆弱的神经。同时,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继而营造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自身的看法,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让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在讲解“线段”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铅笔、直铁丝、弯铁丝、直吸管、弯吸管、药盒、牙膏盒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一看或摸一摸这些物品,并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请问哪些物体是直的?然后利用课本和铅笔作为教具,引出线段概念。这些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恐惧感与紧张感,拉近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以两位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调查超市笔记本、热水壶、牙膏的价格,看看100元是否能买齐这三样东西,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的结果。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展示课后作业,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是要求学生简单地复制和记忆,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新颖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重新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常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其中游戏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学环节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该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对简单的加减运算进行讲解时,可以在班级中抽取23个朋友,将其分为具体的三部分,这样,说出“5+5=?”时,学生需要快速反应,通过抱团聚成具体的数字,反应较慢的学生则会被淘汰。这样的游戏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反应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采用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信任、支持、理解、鼓励和启发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思维,摆脱对课本的依赖。例如,讲解“比长短、高矮”时,可以要求学生拿出铅笔,并将其与同桌的铅笔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铅笔较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进行比较,看看会有何发现。通过实物的对比,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让数学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学生数学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7):77-78.
[2]潘瑞青.浅谈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J].学周刊,2012(5):70.
[3]李春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