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法典编纂的大背景下,民事活动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现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人民交往活动日益复杂,界定合适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从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立法目的四个方面来阐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降低到八岁的合理性。
【关键词】智力;行为能力;教育;立法目的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降低为八岁的合理性
1.生物学
人的身体形态是人的生理发展重要指标之一,其指身体及其各部位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主要包括身高、体重等身体各方面。从出生到成人,每个人的身体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發展过程。
八岁的儿童身体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身体结构较为成熟,个体体质不断增强,可谓是一个“小大人”。在这个年龄阶段,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其已具备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相应的民事活动。
2.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将7到12岁描述为具体运算阶段。在这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能够按照逻辑法则推理心中的疑惑,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视角去看问题,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八岁的未成年人感受力与观察力进一步发展,认知、判断、控制能力达到新的水平。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与接触中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从而形成独立的思维,养成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3.教育学
幼儿园招收3至6岁的幼儿,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现行的初等教育,招收七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6岁儿童入学。此时按照最低年龄的七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定为8岁显然是较为合理的。
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儿童形成和发展人格特征的地方,更是发展学生智力、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熏陶的场所。每位学生通过学校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八岁的未成年人已经开始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具备学习的能力,在认知和意向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个独立的判断。
4.立法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今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发育情况都远远的高于以前同阶段的水平,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民法总则才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从十岁下降到八岁。这样的格局设置,一方面顾及偏远乡村地区儿童的智力水平相较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我国未成年人整体的发展水平,从而做到整体与个别的有机统一。
社会决定法律,法律适应社会,法律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在当下,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法律不可能一成不变,如何使法律更好地契合社会的发展是每位法律人所深思的问题。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降低为八岁,符合了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彰显了民法“意思自治”的价值理念;加快了世界化的进程。其可谓是一个完美的举措。
二、总结
综上,从生物学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八岁的未成年人体质不断增强,身体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从心理学角度,八岁的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认知、思维、判断、感受能力不断提升。从教育学角度,八岁的未成年人已经步入校园,开始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快提高。最后从立法目的的角度看,法律应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大众的需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降低为八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徐秋玉(1995-),女,汉族,河南罗山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指导教师:张艾清,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