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生态型河岸带的造景手法

2017-08-07 15:53柳少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态型造景手法

柳少华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235)

论城市生态型河岸带的造景手法

柳少华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235)

近年来,城市河岸带生态景观设计,正伴随着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蓬勃发展,不断更新。如今,更在设计中引入“自然、亲水、景观与文化多元结合”的新理念,倡导建设一处既保证生态、景观、场地等功能,又体现场地文化内涵的城市河岸带;在满足城市与居民对于河岸带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体现城市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原则与先进的环保理念。然而,这样的生态河岸在规划与实施之后,却发现了许多生态、环境、文脉保护之间难以共存的问题。设计中对于体现人类文化与场所历史的设计往往只能够流于表面,体现文化内涵的小品设计在景观中显得格格不入,既不能很好地概括与体现场地精神,又在建设过程中消耗了能源。生态保护与体现历史文脉之间出现了矛盾。就此出发,思考和分析既让生态、环境、文脉保护与目前的城市河岸带景观彼此相适应,又与城市不断更新相和谐的造景手法。并通过对城市河道的理论研究及部分实践的做法进行调研和资料整理,结合实地考察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深化课题。最后,归纳和总结出城市生态河岸带的造景手法。

造景手法;生态河岸带;设计原则

1 城市生态型河岸造景的一般原则

1.1 城市河岸带

河岸是由河道的涨落在滨水陆地所产生的独特生态区域,它介于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之间,是水体和陆地的边界[1]。这条边界联系着两者,并且互相作用。当它位处城市之中时,同时还联系着不同城市片区,与不同人群在此类空间中的行为活动,如商业互动、娱乐休闲、居民生活等。良好的城市河岸带,不仅要体现城市发展与社会和谐,为改善环境出力,也是反映城市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和谐城市”的标志。把握好对于城市河岸带的景观造景,需要能妥善处理生态与不同场地片区之间的功能关系。因此,对于城市生态型河岸带造景手法的研究,首先需要从以“因地制宜”为前提开始。

城市河岸带作为城市宝贵的连续空间,一方面除了需要满足防洪、排涝、防汛、航运及整治河道等基本要求之外,还需加以生态型、亲水性和观赏性的设计,改善城市微气候,满足人们对于水环境的要求,构成城市与水体的空间连续,优化及美化城市环境,使防洪防汛设施融入城市的景观环境。

另一方面,城市河岸带也应能够延续城市中各类片区的功能性。此类造景手法应把不同片区各自特质融入设计之中,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成为一体。做到既满足不同人群在此类空间中的功能需求,又准确体现场所的主题定位。以上海的苏州河延段为例(见图1),河流横跨城市中心、商业办公区、商业休闲区、居民区、工业等区域。其河岸段的景观,也根据其片区功能发展为大型滨河广场与步行道、有居民生活休息区域、有生态景观修复,具有鲜明的景观标识、生活娱乐、运动休闲、生态绿化等功能。

图1 上海苏州河延段功能分区

通过对于城市河岸带的进一步研究与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安全原则:城市河流其综合治理的抗洪防汛排涝工程十分重要,河岸必须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适应,不低于流域的防洪标准,具备保护滨水地区的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及保护城市现有资源设施的基本功能。在同一城市中,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场地,如市中心区,或工业产业区等不同防护对象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洪标准。

(2)自然原则:主动营造自然景观,在达到城市河流防洪防汛排涝指标的基础上,做到充分保护河流的自然生境,使景观融入自然,创造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河岸带空间。例如,在河岸的设计可以采用人工叠石,保护河流自然曲线等手法。

(3)景观原则:河岸带可就地取材,以水造景,与周边场地相结合,营造和谐的水景观。河岸带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景观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丰富城市景观空间,更展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

(4)开发利用的原则:开发、利用城市河岸带沿线的文化、航运、商业、旅游、休闲等资源。充分挖掘该段河域的文化与场地内涵,促进该区块发展,紧跟城市的发展建设脚步。

(5)公众参与的原则:多多征求河岸沿线居民及商户的意见,从场地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布规划方案,并充分听取居民对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的态度和需求,共同完成一个好反馈,好景观,达到人、与景观、与城市和谐共发展。

1.2 城市河岸带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不仅仅是营造一片客观存在的绿色环境,有花有树有绿色,同时它是将客观的环境概念利用绿色的技术手段,传达一种自然美,说明生物共同发展的生命本质”[2]。

城市河岸带景观生态设计在原则上,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经济生态;与自然相融、增加公众参与性;使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次,要保证有效地利用资源,对于城市的绿化空间、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以自然为主导,维持城市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城市发展建设对资源的侵占与剥夺、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最后,要做到保护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将河岸造景根植于城市不同区段中河域的文化与地域历史遗迹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此类的环境保护应不仅包括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还可以有社会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等等,做到自然与人、与城市的发展相和谐。

2 城市生态型河岸的景观营造手法

2.1 城市生态型河岸带的造景手法

城市生态型河岸带的造景手法根据其功能的差异,可以将生态河岸带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满足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等功能[3],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还应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形成优美的风景。

根据考察、分析、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河道生态护岸建设的基本思想和设计原则及造景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增加水边的景观与亲水活动平台。如今身处都市水泥丛林中的人们都盼望亲近自然,提倡亲水。可供于亲水活动平台的也有许多种,例如可以有栈桥式亲水河岸、临水栈桥、水迹植物群落、临水台阶、台地、缆绳、绿地、亭台等设施(见图2)。总结现今成功案例,还可以营造小的主题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引水入园。

图2 上海河岸苏州河沿岸水景

(2)设计生态驳岸,把水域内的植被与河岸滨水区域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对于这方面,在城市中一般多采用自然型驳岸与人工自然型驳岸解决[4](见图3)。并且解决了部分城市河道设计因截面过窄,而导致设计形式受限,难以形成景观的问题。

图3 自然型驳岸实景图

(3)多利用自然能源与物质资源。从能源结构上进行改造;在野生动植物、微生物、食物、饲料结构的改造和替换等方面入手。有效使用能源,如太阳能、自然能和生物能的开发和利用,矿物能等;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通过河流生态体系中的食物链,自然而然地消减有机物。并利用不同流速带,使空气中的氧分子更容易溶入水中,促进水体自我净化,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改善水质。

(4)设计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滨水环境中,对于基础条件较宽松的场地,可以通过扩大河流的水域面和河流两岸河岸带的绿地面,营造优美的绿色景观,在场地中重点布置生物的生长区域。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就地采取本土的自然资源,这样导致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因此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对它们的使用我们应该采取保本取息的方式,对与不可再生资源也更需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以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

具体做法上可加强对于物质的循环使用、再生,无污染工艺等等设计。采用木材、石头、砂子等天然等多孔性的材料构造,减少一次性原料的使用;采用低碳环保新材料,用木屑、沥青等等加工废料,控制废料的产生尽量避免未来发生的处理问题及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5],形成生态体系。尽量恢复自然形态的驳岸,创造出自然生态模拟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

2.2 与人文造景相结合的理念与手法

(1)体现人文景观的生态造景理念

人文景观是体现城市的理念与景观功能性的重要的结合点。在造景的手法上,需要城市的生态功能与城市的景观功能相结合,让河岸带的设计根植于场所,与场地与周边相联系。

人文景观也是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在景观中的另一种体现。人文造景,也是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意义非凡,是城市的底蕴与特征,是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也使得景观环境显得更加亲切。

原则应把握住城市文化的基调,并与城市生态理念进行多元化结合,在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氛围与社会人文背景,与城市居民对场地精神的追求。

(2)体现人文景观的生态造景手法

其造景可以从主题立意、原有场地的使用与景观细节等方面考虑,通过多种造景手法与生态手法相结合,在具体景观中结合生态理念,进一步体现城市地域文化。

首先在设计理念上需要承载历史,与场地原有的历史文脉相关联,在满足生态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元素。其次,我认为在人文景观的生态造景原则上,相比于在整体调研城市整体的文化并总结出主题后,再嵌入生态元素的方法,更应该先通过从各个城市河岸片区分段的文化入手,从城市片区的文化元素入手。在观景中植入人文理念,两者相互调和,进行造景。在与相邻群体文化之间寻找共性,提炼出共同的生态人文内容,互相融合,如此反复,层层递进,通过不断的提炼,最后与城市的人文生态理念统和成为一体(见图4)。

图4 上海徐汇滨江公园雕塑小品

城市片区的文化往往是地域文化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河岸带是文化的发源地,其所能包含的文化元素数不胜数,并且,其中大多数的文化都是场地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中既蕴含历史也人群的集体记忆。

景观有许多种营造文化氛围的手法,如河岸景观空间之中,利用场地特性重现记忆中某些的场景,或模拟遗迹,或重现过去,或营造类似的场景或气氛,引人联想。有许多种营造文化景观的手法,通过从人们的回忆与经历中,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与总结上,提取造景元素或某种抽象的概念进行设计来产生人与人之间、与场所之间的共鸣。例如,从人们的回忆中提取昔日童年经常见到的色彩与物件等,以此为主题体现在景观的小品与景观构筑物的形态构造上。通过这样与人们的过去相联系。或者通过提取一种抽象的元素,借此传达某种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这个元素,可以是某一种几何图形,也可以是某种历史含义的雕塑引发出的话题。

体现人文景观的生态造景手法,亦可从实际场地出发,让生态功能与场地文脉想法落在实处,蕴藏于场所的微小处中。

具体做法有:

(1)采用就地拆除的资源,进行再利用。例如,场地再设计过程中,会遗留下不少废料,如植物碎屑、石块、工业材料等等。一方面,是代表与留下原有场地的印记,展现文化历史的传承一面。另一方面,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将资源进行二次利用,起到了生态环保的作用。

(2)积极取用地方素材,可以是地理风貌上。场所不论大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与历史,与自身的地理风貌,尊重当地自然地理特性的文脉。根据场地现有条件模拟自然氛围,用抽象的手法,结合场地的象征物,充分寻找回归自然的元素。例如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之下,河岸边的旧工业基地不断有老厂房为成为拆迁对象,被新房产、商业中心或绿地所完全更替,正是这种“抛弃式”更替,把旧厂房拆除的同时也割裂了历史,隔断了传承。这些老厂房大多承载着大众的记忆,并且其中不少对于城市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深厚的历史意义的。如果能够保留部分建筑物的标志性物件,造船厂保留灯塔或烟囱。一方面,这些河岸场所上的“老物件”总是有着各自的辉煌故事,是人类进步的产物,也是周围大众集体记忆的纽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本身具有的一些功能,如灯塔的标志性,通过造景手法体现生态教育意义,形成一处生态教育的标志型雕塑,这也与环保理念吻合。

3 总结与展望

如今城市河岸带的生态景观设计,除了需满足城市与居民对河岸带的功能性与景观性需求以外,也需体现出城市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原则。在满足生态与景观功能的同时,体现场地的文化内涵。

针对现在的河岸带设计中仍存在着生态、环境、文脉保护之间难以共存的情况,本文着重思考和分析,既能让生态、环境、文脉保护与目前的城市生态型河岸带景观彼此相适应,又能与城市的不断发展相谐和的造景手法。总结得出城市河岸的生态景观造景手法应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相互结合的研究观点及可行的设计策略。

本文通过严谨且客观地分析介绍了适合城市生态型河岸的景观营造手法,着重指出了把握住城市文化的基调的生态造景手法,把人文景观,作为自然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中实践体现,可以从场地的自身文化与历史中进行提取元素,再与生态理念进行结合,反映在景观上。如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景观应该是熔融于自然之中、文化之中。希望通过文中造景手法的融合,能为城市生态型河岸带景观带来新活力,为城市的景观生态研究进展与城市文化的建设带来便利。但限于个人能力,及如今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难免还有不足,疏漏之处还希望得到专家老师们的指正。

[1]陈珏.堤坝景观设计手法探讨一一以嗓州环堤路以西沿江景观设计为例[D].浙江杭州:浙江大学,2010.

[2]潘宏图.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游小文.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潘宏图.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5]王洪霞,金德钢.宁波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 2006(1):52-55.

TU983

B

1009-7716(2017)07-0095-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7.028

2017-04-25

柳少华(1991-),女,上海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生态型造景手法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七步洗手法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