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菁 许 玮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国内社会管理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杨 菁 许 玮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四本期刊在2006~2016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研究,利用citespaceⅢ可视化软件从研究机构、文章作者、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分析几个方面对国内社会管理的研究做总结分析。研究发现,社区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社会的协同治理是国内社会管理研究的三个主题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协同治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当前中国社会管理领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在此背景下,关于社会管理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社会管理的概念在2008年正式被提出,此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多是用公共管理、管理体制、社会秩序等词语来代替。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管理的研究在逐渐的加深和丰富,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前沿分支。因此对国内的社会管理进行计量分析,有利于学者了解社会管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从而为国内社会管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和视角。
本文以CNKI中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为检索源获取样本,时间范围都锁定在2006~2016年之间。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以“社会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得11条结果;在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得7条结果。在公共管理学报期刊中以“社会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得19条结果;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中以“社会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得76条结果。同时以“社会”“管理”为关键词,在四本期刊中进行模糊搜索,共获得185条结果。剔除会议启动报告、录稿通知和要求等非研究类文献后,整理出关于社会管理的文献268篇。对上述文献基本信息进行下载并保存为TXT格式,基本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出版年代、研究机构等。下载时间为2016年10月3日。
(一)研究机构与合作情况分析
通过对研究机构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在社会管理研究领域的学术分布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两个发文量比较多的研究机构。同时,不同的研究机构之间也有着合作,根据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上海高校社会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着较多的联系合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NGO研究院有着较多的合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上海行政学院有着较多的合作。通过合作院校的合作不难发现,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地域因素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度水平。同时,合作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从侧面说明一个地区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过对研究机构的分析和信息表(表1)可知,2006~2016年间在研究机构发文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最多,为32篇,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26篇,其他机构的发文量相对少一些。
(二)文献被引分析
高影响力、高被引频次的文献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风向标。表2是整理出的国内社会管理高被引文献信息表。
表2 国内社会管理高被引文献信息表
国内的社会管理研究中对论文的引用较多,可能因为社会管理的研究领域本身就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概况,所以论文中涉及到的前沿性的研究相对较少。高被引文献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是陈家健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被引次数高达114次。作者在文中创新性的提出了“项目制”,项目制使得上级部门拥有集中的资金管理权、特殊人事安排权以及高效的动员程序,从而更快的见到成效[1]。
在几篇高被引文献中,《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根据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2]。《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宁波市社区案例研究》谈到:当前我国的社区治理,不仅要求政府更有效地履行职能转型,而且要求公民社会积极成长并与政府合作共治。政府职能转型和公民社会成长是关系到社区得以有效治理和长足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基于宁波市的社区案例,分别从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合作治理、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的介入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3]。《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总结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也必须针对“双模式”变迁,归纳出群众工作(基层党建)、科技创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四类创新路径[4]。《论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认为在当今社会管理体系中,公众参与是基础、社会协同是依托、法治保障是根本。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基础和前提是培育社会力量不断成长成熟,关键和核心是建立健全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根本保障是协同治理机制的制度化与法治化[5]。
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社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居环境、城市文化、城市人文生态的主要载体。在中国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城市社区受到了重创,新的社区还没有全面建立。在梳理社区的定义,揭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被破坏的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创新社区管理与发展的方式,为科学社会管理建立和和谐城市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社会变化,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看,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一些重大变化的挑战。一是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挑战;二是城乡结构变化的挑战;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挑战;四是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五是社会组织方式深刻变化的挑战;六是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变化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核心议题和突出任务[7]。
(三)研究主题分析
研究主题的分布和变化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现出不同阶段,学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和研究程度,而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的精炼表达,对关键词共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本文运用citespaceⅢ对四本期刊中的文献信息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将阈值设为top50,通过pathfinder进行精炼化,对国内社会研究的关键进行分析和研究。
表1 2006~2016年间 社会管理研究机构和高产机构信息表
在基于四本期刊关键词研究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高频关键词信息表(表3),对各个时期的社会管理研究主题进行辨识。把社会管理的研究分成3个主题:社区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社会的协同治理,并且形成了以“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和“公共管理”主题为中心的两个集中研究。
表3 2006~2016年间 国内社会管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信息表
首先,2006~2010年的社会管理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社区管理对社会管理的影响。与社会管理相关的研究有社会组织和公共管理,说明在这个期间的研究领域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且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社会管理”相联系的关键词有:机构纽带、社区管理、社会管理体制、城市化、法团主义、中国特色、管理结构、服务型政府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的重点是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管理建设的基础[6]。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学者们开始思考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如何注重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创新社区管理与发展的方式,为科学社会管理、建立和谐城市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6]。十六大之后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来使社区得到有效的治理[3]。
其次,2011~2014年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更加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围绕着社会管理创新这个中心度比较高的主题,出现的关键词有:体制改革、中国特色、人类社会、路径创新等。在这一个阶段,学者们纷纷认为,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对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还有对社会风险防范和社会矛盾的化解。主张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重点在于对风险社会、开放社会、多元社会、虚拟社会的管理,以满足民众的安全、融入、公平、表达诸需求[8]。同时有学者提出,社会管理的创新在于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应由管理转向服务[9]。这与上一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创新路径的选择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四类基本创新路径[4]。
最后,2014~2016年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着社会的协同治理主题展开的,由于年限较短,协同治理的观念提出没有稳固的研究基础,还未形成一个大的体系,但是这代表了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前沿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出现新的主题的关键词有:合作治理、城镇转型。这个阶段,学者认为:政府主要应该站在共同体的立场上,对涉及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实施必要的管控与协调,而把那些涉及地域性的、群体性的、基层性的公共事务留给社会自治、让公民通过社区、合作社、民间组织、社会企业等多种自治组织方式实施自我管理[10]。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学者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同样的含义,即“再组织化”的提出,由于社会固有的组织化的形式,特别是“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形态及二者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进一步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中仍然需要冲破社会原有的组织化的障碍——不只是关涉政府(国家)组织的自我重塑,更为关键的将是社会自身的再组织化的实现[11]。
(四)研究前沿分析
对社会管理的前沿动态进行追踪,有利于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识别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研究中,如果代表该领域的某些词汇或短语的使用频次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显增多或者突然出现),那么我们就把这些词汇和短语称之为burst terms(突变词),突变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自带的burst detection功能,可以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频次变化速度快的突显词检测出来,遗憾的是,在对CNKI的四本文献进行突变词探索分析中,没有发现突变词,这说明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研究前沿点,这可能是由于文献数量较少的原因。
通过对2006~2016年10年间国内社会管理研究的文献信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发文量、研究机构和地区、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几个方面,梳理了国内社会管理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国内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目前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状态,研究的主要内容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研究社区管理到研究社会管理的创新,再到研究社会的协同治理。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与此同时,国内的社会管理研究也存在些许不足,前沿性的观点提出较少,此方面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微观上的,针对国家社会管理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缺乏一些宏观性的指导。
[1] 陈家建. 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2): 64-79.
[2] 郑杭生.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J]. 社会学研究, 2011(4): 12-21.
[3] 李慧凤.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4] 张欢, 陆奇斌, 王新松. 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1): 30-33.
[5] 严国萍, 任泽涛. 论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J].中国行政管理, 2013(4): 70-73.
[6] 蓝志勇, 李东泉. 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10): 71-74.
[7] 李培林. 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J].社会学研究, 2011(4): 1-2.
[8] 童星. 社会管理创新八议——基于社会风险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 2012, 9(4): 86-94.
[9] 祁凡骅. 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2012(5): 122-124.
[10] 燕继荣. 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2): 58-61.
[11] 胡重明. 再组织化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例[J]. 公共管理学报,2013, 10(1): 63-70.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Social Management:Based on Bibliometrics
YANG Jing XU We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from 2006 to 2016, the citespaceⅢ visualization software is used to study the domestic social management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the co-occurrence, and the burst terms of the keywords in four journals, namely the Chines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hina Administr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impac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management,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research,and social co-governance are the three themes an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that the domestic social management research focuses o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D63
A
10.14071/j.1008-8105(2017)04-0038-04
编 辑 张莉
2016 - 11 - 28
杨菁(1980- )女,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玮(1992- )女,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