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东
(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日本仙台9808576)
管理理论与创新
从社会资本的观点看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例
李浩东
(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日本仙台9808576)
文章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事例对中国东北中小城市养老机构的老人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在考虑社会资本影响的基础上,对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用多层次模型分析了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加入交互项检验了不同层次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养老机构的组织规模对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有影响。文章同时通过加入交互项探讨了这种影响的作用机理,即规模通过影响入住老人个人网络社会资本来影响入住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文章的政策启示是:首先,在养老机构管理方面,只有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要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人福祉;其次,在政策制定方面,不能拘泥于体制分野,要面向全社会来发展养老行业。
社会资本;生活满意度;组织规模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很多人认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行为。过去,人们对敬老院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一般都是无儿无女遭家人遗弃的“三无”老人。然而社会发展到了当代21世纪,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猛的经济发展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节奏加快的影响,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有更多的人接受了养老机构。截至2014年末,全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亿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3 3043家,职工人数33.4万人〔1〕。随着国办敬老院渐趋式微,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
本研究所调查的铁岭市,是中国东北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事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滞后。全国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4 832元,辽宁省为4 036元(2013年数据)〔2〕,铁岭市则为3 092元(2013年数据)〔3〕。辽宁省共有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 520家(2015年数据)〔4〕,铁岭市民政局管辖下只有43家(本调查数据)。可以说,在养老问题上,铁岭市在东北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农村敬老院经历取消各乡镇敬老院,合并成立中心敬老院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城市的国营福利院,在收留少量残疾人、孤儿的同时,主要也担负养老任务。在近年政策放开之后,国办的福利院也逐渐容纳一些自费养员,以此跟市场接轨。民办养老院无一例外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市镇。尽管近年国家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力度逐渐加大,政府购买服务也逐渐铺开,展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农村敬老院和城市民办养老院的经营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压力,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盈利模式等多方面困难。
另一方面,铁岭市的养老行业在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是一个计划与市场的二元结构,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同时存在,国办机构和民办机构的边界逐渐模糊,两者共同面临人才和资金的两难。因为工作强度大,工资低,大部分护理员在之前是家庭主妇,无职业者,或者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期间下岗的人员。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受到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在养老行业的实践中,从业人员往往更多关注老人的居住、饮食和医疗等硬件条件,对老人的精神层面关注较少。在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中,社会资本成为观察老人的满意度、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一个新角度。特别是在养老机构中,用多层次数据来分析入住老人的社会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这一角度做一种新的尝试。
(一)社会资本与满意度、幸福感
本研究所涉及的社会资本,基本是指社会网络而言,因为Lin(2001)〔5〕用网络资源来定义社会资本,本研究采用了Lin的社会资本定义,即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网络中的社会资源。社会网络对满足度和幸福感的影响已经被反复讨论了,特别是对本研究所关注的老人生活满意度,社会网络能起到重大的作用。Pollack和von dem Knesebeck(2004)〔6〕用美国和德国的比较研究确认了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与老人健康状况的正相关关系。Portela等(2013)〔7〕用欧洲的数据确认了社会资本(信任、规范、网络)与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关系。Haines等(2008)〔8〕用定名法(name generator)认清了个人网络内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或者网络密度高的话,对个人精神健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既有研究还表明,用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调查得出的网络资源越高的人,他的健康自我评价和精神健康程度越高(Song和Lin,2009)〔9〕。马丹(2015)〔10〕使用京、沪、粤三地2008年和2009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型,揭示了生活满意度与拜年网规模呈现倒U型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关于养老机构老人满意度的已有研究有很多,但是这些研究限于期待、服务品质、对养老机构的信任等观点(石桥和河谷,2006〔11〕;铃木,2014〔12〕)。在这些研究中,关于社会资本与养老机构的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服务领域,因为客观测定或者事先测定服务的价值很困难,所以这种交易往往伴随市场失灵,因此为了使服务价值最大化,生产者—消费者的个人关系作为服务的副产品产生出来(铃木,2014)〔13〕。这种个人关系被看作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石桥和河谷,2006)〔14〕。另一种观点是老人个人的社会网络,或者说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观点。已有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或者社会支持对健康有正向的影响(川上等编,2015)〔15〕。在养老机构中,这两者都对老人的居家养老的决定有影响(郝晓宁和薄涛,2012)〔16〕。特别是来自家人、朋友、熟人的非正式支援(物质支援和精神支援)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张友琴,2001)〔17〕。但是,在非居家养老的情况下,一旦进入养老机构,老人便与家人、朋友、熟人断绝联系,这时的社会网络特征和其作用机理如何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因为养老机构的规模各有不同,可以想见,老人的个人网络规模也会随着机构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组织规模可能对个人网络与老人满意度之间关系有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社会资本的观点,考察在市场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中,中国东北中小城市养老机构中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
(三)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结合2.1节的已有文献,可以推测机构越大,入住老人社交活动的机会越多,生活满意度会越大,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设1和假设2。另外,养老机构是个封闭空间,老人个人社会资本的规模和其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可能受机构规模的约束,因此提出假设3。
图1 分析框架
假设1:实际入住数越大的机构其中的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越高。
假设2:交朋友越多(朋友总数越大)的老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假设3:朋友总数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机构实际入住数的变化而变化(交互作用)。
假设1用来检验组织规模与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假设2用来检验老人个人社会资本与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假设3用来检验朋友总数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效应是如何随组织规模而变化的。
(一)调查概况
为了认清社会资本与养老机构的管理之间的关系,笔者从2015年8月开始在辽宁省铁岭市针对养老机构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调查对象设定为在铁岭市民政局登记在册的全部25家养老机构。根据铁岭市民政局的数据,2014年在铁岭市民政局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虽然有43家,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两家已经停业,还有6家在同一个机构下面有多个法人实体,这样笔者按照机构数来重新计算,最后确定调查样本数为25家。具体调查的对象为机构的法人代表、护理员和入住老人。对法人代表,笔者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护理员,笔者采取自由访谈和调查问卷结合的方法。对入住老人,笔者只进行了调查问卷。对法人代表,主要的调查问题是法人代表社会关系、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收支状况。对护理员,主要的调查问题是服务质量、服务意识和护理员的自然情况。对入住老人,主要的调查问题是入住期间的生活满意度,机构内的活动,交往圈子和老人个人的自然情况。同时,为了掌握政策方面的情况,笔者还对一位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国家、省和地区对养老行业的相关政策。本调查中,国办养老机构占13家,其中农村国办养老机构7家,城市国办养老机构6家;民办养老机构占12家。
本研究中的所有分析都基于以上调查所得的数据。
(二)数据
本研究中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见下页表1。
从整体规模上看,最大的机构有1 200张床位,次之的只有350个床位。除掉规模最大的机构,其余机构的平均床位数是170个,也就是说,1 200张床位是一个极端异常值,所以,本研究将1 200这个异常值排除之后再进行分析。
从属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五阶段的定序变量,其中下页表1中表示老人对所在养老机构的生活满意度,不满意为1,5表示非常满意。
表1 变量的描述统计表
关于机构层面的独立变量,首先是组织规模。用实际入住数作为组织规模的代理变量。实际入住数指的是养老机构的实际入住老人总数。笔者还加入实际入住数的平方用来控制非线性关系。
其次,为了控制不同养老机构之间的异质性,本研究使用了服务质量因子和横向联系这2个变量。关于服务质量,本研究使用了离职率的倒数、护理员职业资格取得率和娱乐设施数这3个变量生成了一个复合变量。离职率指的是调查年的上一年,从养老机构离职的护理员人数占总护理员人数的比例。为了与其他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一致,取离职率的倒数。护理员职业资格取得率是护理员中拥有护理资格证的护理员的比例。娱乐设施数指的是养老机构娱乐设施(棋牌室、放映室、阅览室、书法绘画室、音乐室、舞蹈室)的数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6。对这3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抽出一个因子,命名为质量因子。关于横向联系,本研究参考了边燕杰和邱海雄(2000)〔18〕的三个指标,即纵向联系(与政府的联系)、横向联系(与企业的联系)和社会联系(社会交往的广度)。根据边燕杰和邱海雄(2000)〔19〕,组织的法人代表与外界联系多,能够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提高业绩。因此,与外界联系的多寡也是一个重要的异质性变量。但是,经过多次模型试验,只有横向联系跟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相关,所以只将横向联系放入最终模型中。横向联系是二值变量,1表示之前在其他企业工作过,0表示没有。
关于老人层面的独立变量,本研究选取了朋友总数,老人的健康自评这2个变量。朋友总数指的是入住老人在机构内外的朋友数的和。之所以选取机构内外朋友数的和,而不是机构内的朋友总数,是因为首先这两个变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5),都能够表示老人个人社会资本;其次,在此基础上,机构内外朋友数的和能够表达更多的信息,所以选取它作为朋友总数变量。健康自评指的是入住老人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是一个5阶段的定序变量。1是不健康,5是非常健康。
关于控制变量,本研究使用了民办虚拟变量(对照组为国营),农村虚拟变量(对照组为城市)和党员虚拟变量(对照组为非党员)这3个变量。
关于样本数,去掉1200床位的机构之后,法人代表样本数为24,护理员为95,入住老人为309(去掉缺省值为261)。
(三)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模型
为了分析影响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定序逻辑斯蒂模型(Multilevelmixed-effects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关于多层次定序逻辑斯蒂模型的使用理由,首先,入住老人满意度是一个5阶段定序变量,1为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一般定序变量作为从属变量的情况下,要选用定序逻辑斯蒂模型;其次,本研究的数据由24家不同的养老机构所取得,所得数据存在明显的异方差性,为了解决异方差性,并且同时考察独立变量的系数在不同养老机构之间的变化情况,要使用多层次模型。能将两个模型结合起来的是多层次定序逻辑斯蒂模型。
根据已有研究,老人个人层面的变量,例如经济地位、自然情况、健康程度、社会资本等对老人生活满意度有影响;养老机构层面的变量,例如服务质量对老人生活满意度也有影响(石桥和河谷,2006〔20〕;彭荣,2012〔21〕;Vemuri等,2011〔22〕)。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层次模型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和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独立变量分成机构层面的变量和老人层面的变量两部分。
首先,在规模大的养老机构中,老人生活圈子会扩大,社交机会会增多,根据前述的既有研究,这能够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因此,笔者加入规模变量来考察机构规模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同时加入规模的平方来控制非线性关系。
其次,讨论老人层面的变量。笔者选择朋友总数、入住年数和健康自评来考察老人的自身状况对其满意度的影响。朋友总数表示老人的个人网络大小,也就是老人的个人社会资本变量。根据已有研究,社会资本越高老人的居住满意度越高。关于入住年数,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入住年数越长的老人,越能发现所在养老机构的各种细微的不足,所以可以推测入住时间越长的老人越不满意。健康自评是一个5阶段定序变量,1是身体不好,5是身体非常好。可以推测越健康的老人对自己所在的养老机构越满意。
再次,为了考察随机系数效果,本研究加入了朋友总数与实际入住数的交互作用。老人的朋友总数会随着养老机构规模变化而变化,同时由朋友总数带来的生活满意度效果也会随之变化。
最后,关于控制变量,在老人层面选择了党员虚拟变量、年龄和性别,养老机构层面选择了农村虚拟变量和民办虚拟变量。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根据期待理论,对养老机构期待越高的老人入住之后越难感到满意(石桥和河谷,2006)〔23〕。已有研究一般用老人的收入或者社会阶层来控制老人的期待,但是本研究囿于数据,只能用党员虚拟变量来近似控制入住老人的社会阶层。
本研究用AIC(赤池信息量准则)为基准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度,以此来选取模型。AIC表示模型在使用较少的自由变量下实现较高拟合度的能力。通常AIC值越小,表示模型的拟合度越好。
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包括表3模型在内的3个相似模型来考察模型的优劣。这三个模型的回归式和拟合度如表2所示。第一个模型是表3所使用的多层次定序逻辑斯蒂模型,这个模型的AIC值为282,此模型称为模型1。第二个模型是从表3模型中去掉朋友总数的随机系数效果,重新估计所得到的模型,其AIC值为291,这个模型称为模型2。第三个模型是用与模型1固定效果部分相同的变量投入到一个单纯的定序逻辑斯蒂模型所得到的模型,其AIC值为295,这个模型称为模型3。可以看出,以上3个模型的AIC值递次增加,表3模型(模型1)的拟合度最优。因此,本研究选用拟合度最优的表3模型来考察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
表2 统计模型及其拟合度
续表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机构层面的变量中,实际入住数与满意度负相关,横向联系与满意度正相关。老人层面的变量中,朋友总数、健康自评与满意度正相关,入住年数与满意度负相关。以上这些变量都统计显著。同时,朋友总数与实际入住数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统计显著的。从朋友总数、实际入住数、朋友总数与实际入住数的交互作用这3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朋友总数的系数存在随机效应。
具体来说,实际入住数系数为负,实际入住数平方的系数为正,说明实际入住数跟老人生活满意度是U型曲线关系。如下页图2所示,生活满意度首先随入住人数增多而降低,当实际入住数到达U型曲线顶点之后,满意度会转而上升。这个U型曲线的顶点在实际入住数89处(对式[-0.209实际入住数+0. 00118实际入住数平方]求导,然后令导数等于0可得)。也就是说,在实际入住的老人数达到89人以后,随着入住老人人数的增加,入住老人的居住满意度会逐渐上升。因此可以拒绝假设1。
下面考察朋友总数的随机效果。因为实际入住数变量在3到303之间变动,笔者将其代入朋友总数的系数式中(朋友总数的随机效应表达式为[1.018朋友总数+(-0.00916实际入住数)*朋友总数])可以得出朋友总数对老人居住满意度的总影响。这里笔者关注的并不是总影响,而是朋友总数的影响由正变负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令随机效应表达式为0可得)在实际入住数111处。如下页图3所示,因为固定效应中的朋友总数系数为正(1.018),朋友总数与实际入住数交互项的系数为负(-0.00916),所以朋友总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一开始先随入住人数增加而下降,但是会保持正的影响(因为系数为正),在实际入住数超过111之后,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降,同时系数会转为负数,实际影响也就随之转为负。也就是说,朋友总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着实际入住数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朋友总数的系数为正,接受假设2;由于朋友总数的随机效应成立,接受假设3。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生活满意度的变动范围有限(1~5),实际入住数和朋友总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变动,所以图2和图3所表示的只是这种变动的趋势。
另外,横向联系与老人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因此,机构管理者的外界联系对老人层面的生活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
关于控制变量,可以看出,民办虚拟变量和农村虚拟变量在统计上都不显著。也就是在不同所有制之间和城乡之间,老人居住满意度都没有明显差别。
综上所述,笔者对此做一小结,即规模与入住老人的满意度呈U型曲线关系。朋友总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正相关。从实际入住数与朋友总数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随着实际入住数的增加,朋友总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斜率)呈现下降趋势。
表3 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图2 实际入住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图3 朋友总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总结
本研究用机构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组织规模与老人生活满意度呈现U型曲线关系。用老人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朋友总数对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从朋友总数与实际入住数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朋友总数的系数在不同机构之间并不相同。也就是说,拥有同样朋友数的老人,其入住养老院的规模越大,生活满意度越小。这一现象,可以用机构管理层面的因素来解释。首先,由朋友数增加引起的满意度提高是有限的。这是因为,(1)养老机构中的入住者基本都是老人,他们基本不会使用网络社交软件,在养老机构这种封闭空间中,交朋友的数量没有太大增长空间;(2)即使能够交到很多朋友,交友带来的边际效用也会递减。其次,对小规模的机构(就本研究来说,指的是实际入住数111以下的机构)来说,娱乐设施数很少,很难开展大规模的活动,只能让老人自行组织一些扑克麻将等活动娱乐。与之相对,在大规模的机构,娱乐设施很多,可以组织文艺汇演、礼拜、秧歌等活动,个人社会资本所带来的满意度增高的效果被参加活动部分地取代了。并且,老人如果过多,机构内环境会变得嘈杂,不善于社交的老人会受到疏远,甚至对频繁处理人间关系感到厌恶。
关于农村虚拟变量不显著的问题,可以用期待理论来解释。虽然城市养老机构的质量可能比农村养老机构高,但是农村老人的期待相对于城市也比较低,因此农村机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低于城市机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从民办虚拟变量的系数不显著可以看出,民办养老机构虽然要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但是在国家加大力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之后,并没有一味追求商业利益。
以上结果肯定了已有研究(社会资本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并在其基础上,加入了组织规模与老人社会网络的交互项,进一步发现了养老机构规模、社会资本对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施加影响的作用机理,丰富了理论。
(二)讨论
关于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探讨。第一,在对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只有物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老人的精神生活,比如机构的娱乐设施,老人的朋友圈子,各种有益的活动,都对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满意度有很大影响。在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饮食起居等服务的质量,也要同时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提高机构的“软实力”,进而提高老人的福祉。第二,在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办和民办,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界限逐渐模糊,政策制定不能再拘泥于体制内外的分野,要面向全社会,使整个养老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还存在若干局限。首先,虽然本研究是一个对铁岭地区养老行业的全面考察,可以说能力所及,必要的信息应收尽收,但是,因为全域只有25家养老机构,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多层次模型中机构层面的样本量过少,还是对统计模型的稳定性提出了考验。其次,对入住老人是否是非农户口没有进行调查,对城市养老机构中农业户口老人的比例把握不足,对入住老人的家庭收入、社会地位的调查也不足。以上这些问题将在未来的研究中持续改进。
〔1〕〔2〕中国统计年鉴〔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2014.
〔3〕铁岭市统计局.铁岭统计年鉴2014〔M〕.铁岭:铁岭市统计局,2014.
〔4〕辽宁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ln.stats.gov.cn/tjsj/tjgb/ndtjgb/201605/t20160509_2196738.htm l,2015.
〔5〕Lin,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Pollack,C.E.,von dem Knesebeck,O.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among the aged:comparis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J〕.Health&Place,2004,10(4):383-391.
〔7〕Portela,M.,Neira,I.,Salinas-Jiménez,M.del M.Soci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urope:A New Approach onSocial Capital〔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3,114(2):493-511.
〔8〕Haines,Valerie A.,Beggs,John J.,Hurlbert,Jeanne S.Contextualizing Health Outcomes:Do Effects of Network Structure Differ forWomen and Men?〔J〕.Sex Roles,2008(59):164-175.
〔9〕Song,L.,Lin,N.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Taiwan〔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9(50):149-163.
〔10〕马丹.社会网络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社会,2015(35):168-192.
〔11〕〔14〕〔20〕〔23〕〔日〕石桥敏郎,河谷はるみ.社会福祉サービスに関する利用者満足度调査の意义とその问题点―アメリカの事例を参考にして〔J〕.アドミニストレーション,2006,13(1/2):1-45.
〔12〕〔13〕〔日〕铃木纯.経済システムの多元性と组织〔M〕.东京:劲草书房,2014.
〔15〕〔日〕川上宪人,桥本英树,近藤尚己编.社会と健康―健康格差解消に向けた统合科学的アプローチ〔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15.
〔16〕郝晓宁,薄涛.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的社会网络及社区养老分析—基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2):17-23.
〔17〕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16(4):11-21.
〔18〕〔19〕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21〕彭荣.我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满足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005-3008.
〔22〕Vemuri,A.W.,Grove,J.M.,Wilson,M.A.,Burch,W.R.Jr.A Tale of Two Scales: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fe Satisfaction,Social Capital,Income,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t Individual and Neighborhood Levels in Metropolitan Baltimore〔J〕.Environmentand Behavior,2011,43(1):3-25.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in Nursing Care Facilities from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ieli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LI Haodong
(Graduat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hoku University,Sendai9808576,Japan)
Taking Tieling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nursing care facilitie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of Northeast China,and condu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influencemechanism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apital influence.Based 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data,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with amultilevelmodel and adds interactive terms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ables at different levels.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organization size of nursing care facilities can influence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his influence by adding interactive terms,which indicates the size of nursing care facilities can influence life satisfaction via individual networks.The policy revelat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First, in themanagement of nursing care facilities,in addition tomaterial conditions,the spiritual life and the welfare of the elderly should also be cared about and improved.Second,policy formulation cannot be confined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ystem.It should be geared to the needs of thewhole society.
social capital;life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 size
C913.6
A
1002-3291(2017)04-0055-09
【责任编辑 裴鸿池】
2017-04-16
李浩东,男,满族,辽宁铁岭人,管理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资本和养老机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