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生命、知道生命的可贵,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进而提升生命质量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换句话说,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所以教育应着重关怀人的生命,帮助人们实现并完善自身的价值。而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根。所以要想教育这棵大树常青,必须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生命的尊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一、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提出
生命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很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和人文关怀,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初中语文不仅扮演着基础学科的角色,而且还扮演着综合性学科的角色,涉及的知识面广,还可以阅读到大量的好文章。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学科德育渗透这棵大树上最大的一个枝干,同时隐性德育中也有它的重要地位,里面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德育资源。语文学科说到底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洋溢着对生命的关怀。
初中语文教学一方面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多的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前者主要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传承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后者则需要我们引经据典,让学生的心去感受生命,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并加以规范。例如在苏教版《白杨礼赞》中,文章开头就写到“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一上来就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么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怎么会出现生命呢?这样使得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点化并润泽了生命。
二、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引导
初中语文教学在提出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思考生命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是生命,即对生命的阐释。生命不仅仅只是让我们活着,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实现生命的价值。思考生命的另一方面更是要我们去感悟生命,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生命中卑微且微小的小生命,快乐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痛苦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快乐和痛苦之于生命是相生相成的。苏教版《白杨礼赞》中这样阐释生命:“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白杨,实则是在对我们阐释生命。作者开头首先写到了麦田,在这一段中又写到了白杨树,这些东西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而言似乎看起来不起眼,但对于广袤无垠的高原来说就是一种奇迹,更加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更深的理解。文中还写到:“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通过对比,读者感悟到了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也不同,每个人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白杨一样,虽然它不美丽,这对于它自己而言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品质却是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一点恰恰是它的“快乐”所在。
三、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
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引起的思考投入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去。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实践生命教育呢?《白楊礼赞》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在全文中,作者通过对白杨树三个特征的描写,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向读者表达了所赞美的品质。文中“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是在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是说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高到丈许,对抗着西北风”是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作者全文都在赞扬白杨的不平凡,实际上是在赞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民众的品质。我们虽然身处在一个比较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我们扛着枪上战场,但是白杨树的精神却必须贯穿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作者通过托白杨这个物要言什么志,并让他们说说这种志在生活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让这种志继承和发扬下去。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有生命,而人作为生命金字塔中最上面的一层,也应对生命心怀敬畏。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原本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人生境界低俗化、浪费生命、自毁和毁他人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对生命的不敬畏。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白杨处在恶劣环境中不放弃的精神,对生命充满敬畏,面对困难顽强与之斗争。这也正是实践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意识: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现代教育理应如此。
(黄赛娟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