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域外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7-08-05 21:15王国彪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华教学内容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融入中国人的性格,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兆端:2017)在梳理域外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域外传播的角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并且将很多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讲授,学生的反响很热烈。因此,笔者以域外传播为切入点,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及体系的建设,并以此为核心陆续申报了学院和学校教改项目。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如何看待科研对教学的反哺?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24条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目前,高校教师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也程度不一,因此要完成《纲要》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科研一定要反哺教学才行。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讨论过,笔者思考的是,科研如何反哺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找准“点”是关键。“高校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林炎红:2017)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牢学生的学科基础,拓宽其文化视野,强调广度和架构,而科研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前沿,强调深度。很多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可能并不一致,甚至分属不同学科,因此有人认为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研无法对教学形成反哺。笔者觉得,看问题不可绝对。正如存在着很多交叉学科一样,要想解决科研如何反哺教学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二者的交叉区域,然后在这里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源,这些资源就是有用的“点”。例如,笔者的研究领域是朝鲜半岛古代文化及中朝文学比较,较为小众,而笔者的主讲课程是《外国文学史》,以欧美文学为主,二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针对性格、故事结构等方面的优缺点,可以把中国的相关思想、文学作品作为参照物来加以说明。当然,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针对文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需求,笔者与课题组的几位老师研究,相继开设了《比较文学》、《中西文化比较》、《文化传播学》、《中国文化对朝鲜-韩国文学的影响》等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传播与影响的相关科研成果进一步凝练,使其内容、风格适合并融入课堂教学,以新颖的内容、深刻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很多学生表示,过去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多是各个版本教材的综合,在本质上还是照本宣科,感觉“吃不饱”。而老师的研究成果则包含着很多新的信息,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上了一些“新菜品”,“色香味”俱全。比起单纯地灌输或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学生更愿意在科学思考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所以,如果找准了科研成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点”,围绕着这个“点”多做文章,多思考,使之变为“成长点”,就能使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教学内容,走进课堂,继而进入学生的头脑。而且,教师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引导他们以科学的精神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疑惑后再与老师探讨,从而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内容如何建设

前面说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的“点”非常重要。将这些“点”整合起来,就能形成课程内容的素材。以此为基础,再结合诸多文献、媒体的相关记述,深入拓展,课程内容的建设任务才能够完成。具体说来,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传播与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是教学内容构建与教育实践研究、相关课程建设重要的、基础的教育素材。遴选素材的时候,我们坚持两个标准:第一,与既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衔接的程度;第二,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更全面的思考。接下来把有用的素材归类整理,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模块,最终搭建出科学的教学内容框架。如很多学生表示,学习了《论语》,背诵过,思考过,但是对其域外传播情况并不了解,总感觉没“吃饱”、没学透。笔者研究《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撰写了很多论文,也以此为核心申请到了国家社科项目,应该说这个研究思路和成果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契合国家的文化战略,可以拿到课堂上讲授。所以笔者把自己的成果整理后,从政治、教育、伦理、文学、经学等五个方面介绍朝鲜社会对《论语》的接受,并与中国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由此得出“和而不同”的观点。学生们听课后普遍反映,這些内容很新鲜也很有趣,恰好可以和以往的认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很受启发,有了“吃大餐”的感觉。

(二)课堂设计的优化。合适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目前的教学设计比较强调多媒体的使用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促进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学任务而言,集中的理论宣讲固然重要,但是课程、课时均偏少,必须要相关的课程来协同,以多学科、多角度、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来完成。在课题论证及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要在突出思想性、互动性、可视(读)性的同时,以新材料、新方法为抓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其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而陶冶其情操,促进其成长。如学生对《木兰辞》、《赤壁赋》、杨万里的田园诗都非常熟悉,但是他们还不知道,邻邦的朝鲜文人也作了很多仿和之作,在内容、手法、意境等方面颇得原作的神髓。在《比较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当老师将朝鲜文人的作品展示出来时,很多同学马上就能辨识出其中蕴含的中国元素;接下来,老师再对朝鲜文人的模仿、创造情况进行点拨与讲解,同学们很快就了解了中国这些文学作品在朝鲜传播的情况。他们在佩服朝鲜文人创作的同时,会更加由衷地感叹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我校《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建设必须要提升高度、拓展宽度。“基于全球视野,希冀以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中蕴藉的智慧,面对人类共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是中国人的责任,亦为其在不同思想文化交锋交融中的生命力之挑战。”(萧梅:2017)优化课堂设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新方法的运用很重要。本课题的实施,就是建立在丰富的域外文献的基础上,以比较的方法进行诗意阐释,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域外视角,在国际视野里进一步审视中华文化。如现在的多个版本的《外国文学史》或《东方文学史》均约略提及了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朝鲜古代小说《春香传》和越南汉文小说《金云翘传》,但是没有将它们进行比较。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在《比较文学》的课堂上,老师将其与中国的程朱理学及古典小说如《西厢记》等进行综合的比较,从思想、艺术等层面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异同,并辅之以相关的视频、文本,使学生掌握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方法,同时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播与影响的具体情况。不仅如此,还要把课堂设计与课外(延伸)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如选修课《中国文化对朝鲜-韩国文学的影响》的期末考察以小论文的形成完成,很多同学面对陌生的朝鲜诗文,查找资料,结合中国的文学、文化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比对,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过程很辛苦,但是感觉很有意思,锻炼了学术思维,更加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方法,使大学生想听又爱听、听了容易懂又可执行,同时也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针对性、时效性都很强。与此同时,还要鼓励、指导那些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协助教师完成总结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相互促进和转化。这些“科研型”的学生助手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课程体系如何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由于本课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搞大而全,而是要立足自身实际,抓住热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密切相关,课题组将突出特色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授课教师、教育管理者不能一味追求课时、课程数量,应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质量,不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完善课程体系。”(李美求:20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播是其国内发展的天然延伸,它不仅是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新的支撑点。我们立足于这个坚实的支撑点,从域外的视角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情况,改造、新设多门相关的课程,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域外魅力。我们将立足东亚(汉字)文化圈,在朝(韩)、日、越、琉(球)等国的古代文献里寻找中华文化传播与影响的诸多“痕迹”,使这个课程群重点突出东亚特色。

具体说来,这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完善原有课程,融入更多的科研素材,补充更多的教学内容。如对《比较文学》、《中西文化比较》、《文化传播学》、《中国文化对朝鲜-韩国文学的影响》等已经开设的课程,进一步增加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进一步丰富表现的手段,并注意联系时代热点,在更广泛的领域、更具体的层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真善美的角度更加靈活地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也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水平,争取在学生中间建立更好的口碑。第二步,开拓思路,争取开设新的课程,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日本、越南、琉球等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很多,中华文化在那里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留下了很多文化遗存。课题组的成员正在收集资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其成果将成为《日本文学与文化》、《越南文学与文化》等课程的重要内容。以上的课程目前都是在文学院开设,学生、同行的评价都很好。这为课题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笔者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内容进一步提炼、整合,革新课程设计,不断完善,最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选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注:本文是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教改项目“域外传播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文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基于域外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构建与教育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兆端.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林炎红,张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萧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N].文汇报,2017-2-7.

[5]李美求.学分制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

(王国彪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中华教学内容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