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学活动安排的基本依据,也是集中体现改革思路的重要文件,直接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成败。试点单位从理念、方法、结构、内容和程序各方面细化工作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试点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的分析,提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核心关注点是体现双主体性,实现校企之间的合理分工;学徒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轮岗学习;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需要具有合法性,兼顾各相关方的利益。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企业;学徒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教育‘典型工作岗位标准研究”(编号:BJA120081),主持人:崔发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9-0030-06
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学活动安排的基本依据,也是集中体现改革思路的重要文件。如何制订一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试点院校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试点工作中一些突出问题的分析,笔者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双主体性及其表现形式、方案的制定程序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问题提出一孔之见。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双主体性
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育人主体,师傅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教学主体,这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首要的问题就是制订一份校企明确分工又相互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思维定势和主体利益的影响,目前一些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较多问题[1]。
一是学校本位特征明显。目前试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未能充分体现双主体育人特征,将企业作为职业院校附属单位;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校内实施的“理实一体”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内“双师型”教师为基本教学条件。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本来目的是解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找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但这种内向性的“校园式现代学徒制”剥夺了企业人员的教学主体地位,是“理实一体”课程改革的翻版。
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在过去的课程改革中,过分强调了实践教学,一些学校实践课时达到60%以上。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一些学校将2/3以上的时间安排在企业学习,弱化了理论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强,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种企业全程式学徒是与“校园式现代学徒制”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学徒很难掌握较为系统的技术基础知识,失去了学徒制的“现代性”[2]。
三是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特征不明显。学徒制是最具个性化的职业学习模式,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习惯采用班级课堂教学,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中一般都没有打破班级教学形式,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时又沿袭了这种集中教学形式。突出特征是所有学习者都采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内容和时间顺序基本没有差异。这种以“统一”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失去了现代学徒制的个性化优势,严重影响试点工作效果。
四是企业缺乏单独实施的方案文本。企业是与职业院校并行的教学实施单位,而且培养对象是试点企业未来的员工,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多地满足试点企业教学需要。但是,目前多数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方案结构上基本相同,而且一般没有企业实施部分的单独方案。
五是方案实施缺乏有效监督。不少试点单位随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教学活动与方案是“两层皮”。尽管试点工作方案可以边研究边完善,但应充分尊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对方案的任何调整都应该有严格程序和科学依据,否则就无法通过试点发现现实条件下的现代学徒制规律。
(二)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
现代学徒制是一種校企分工协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学校部分的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非生产性项目课程,企业主要承担生产性项目教学。
1.总体结构。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具有两个教育主体、两个教学主体、两个教学场所、两个教学监控主体,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分为学校实施部分和企业实施部分;为了保证两部分方案的协调,还需要制订一份综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部分和企业部分的方案都应根据各自特点,明确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突出实效性,防止出现形式主义。企业主要承担实践教学,重点是生产性教学项目,需要解决企业学习岗位、符合标准要求的师傅队伍建设以及学徒岗位轮换等问题;学校主要承担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不安排生产性实训,需要解决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生产性项目实施进行知识准备等问题。
2.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校部分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大体相同,但企业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难点。根据试点经验,企业承担部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招工要求、学徒年限、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与岗位描述、人才规格及证书要求、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含轮岗安排)、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实施建议等内容。
(1)相关职业岗位。描述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工作岗位和发展性工作岗位。一般而言,学徒岗位即为出徒后的职业工作岗位,学习内容即为将来工作内容。职业岗位描述应包括职业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和岗位职权等内容,依据企业实际规定撰写。
除了对毕业初期的就业岗位进行描述外,方案还应对发展性职业岗位进行描述。所谓发展性职业岗位,是指学生毕业5-10年的时间内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3]。发展性职业岗位的需要决定着技术知识的深度和关键能力的重要程度。
(2)人才规格。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决定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取舍。人才规格一般按照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分别描述。
知识规格描述采用“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的范式,主体应该是学生;不使用“掌握”“学会”等模糊性语言。
职业能力规格描述采用“能够利用XXX(工具、材料、方法)完成XXXX(产品、作品、任务、工作)”,不采用“具有……能力”的范式。
职业素养规格着重描述毕业生应具备的工匠精神、绿色意识(节能、环保、成本)、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等,注意体现专业特点,如:在数控加工中合理选料,尽可能减少材料浪费,能够对冷却液回收利用;在陶瓷装饰设计中注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注重个人风格的形成,等等。
(3)典型工作任务。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程师和操作加工人员等实践专家预测确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5-10年间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描述通常包括典型工作任务概述、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工作组织与要求等方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由于典型工作任务具有未来取向,可能为目前尚不存在的工作任务,教学中需要采用新技术知识和生产设备、生产工艺。
(4)主要课程内容及要求。企业课程是典型工作任务和非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育化改造形成的,既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学徒发展规律。企业课程描述主要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组织形式(班级、小组、个别培训等)和内容要点。
课程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前者学习职业岗位必须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后者学习拓展性的非典型工作任务(如数控技术专业中的生产管理组织、工业机器人运用等)。在企业学徒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通常一名师傅指导2-5名学徒,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学徒之间的相互交流掌握工作流程和技术细节。
在学习典型工作任务之前,需要经过职业道德培训、产业发展培训、厂规厂纪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
由于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发了“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需要将其中的理论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综合性学科课程,主要在职业院校实施;项目教学主体过程在企业实施,由师傅进行指导。企业进行的理论教学主要为实践教学服务,学校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毕业设计可以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完成。这种安排由“理实一体”转变为“理实结合”,降低了教学条件准备的难度,更加具备现实可行性。
(5)教学基本条件与实施建议。为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应选用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供学徒学习,并选派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学徒。
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提高学习效率,便于学徒管理,应构建校企共用的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在线招生、在线辅导、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讨论、在线考评等功能。
(三)单独编制企业培养方案的优点
对于单独编制企业培养方案,许多人很不理解,认为这样破坏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性,容易造成混乱。其实,这是对現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入理解,传统的学校本位思维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从实践效果看,单独编制企业方案至少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职业院校转变观念,树立校企协同育人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以统一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尽管安排了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但许多学校实际上已经演变为提前就业,并没有成为一个教学环节。将企业培养方案独立编制出来,是现代学徒制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可以促使职业院校改变封闭教育模式,真正走上校企协同育人之路。
2.有利于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落实企业育人责任。目前,许多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还没有走出“顶岗实习”的定式,将学徒当做“别人的孩子”,育人主体意识不强。单独编制企业培养方案,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强化了企业育人主体作用,使双主体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由于职业院校在企业培训部分“放手”,企业真正体会到与职业院校并行的育人责任。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徒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在生产中学习生产。企业培养方案最能体现学徒制本质,是学徒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4.有利于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培训教学条件。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规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还规定了必要的教学条件,这是企业建设师傅队伍和培训体系的基本依据。通过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促使企业分析职工队伍状况,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人才强企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形成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5.有利于推进现代学徒制走向标准化、制度化,保护学生权益。一些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所以将学徒作为廉价劳动力,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企业培养方案。规范的企业培养方案不仅关注学生切身利益,而且还要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革。由于培养方案所具有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可以兼顾企业利益、学徒利益和学校利益,有效防止因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过度关心自身利益而影响试点效果。制定校企协同的两份人才培养方案,也为教学质量全程监控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时间安排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时间安排涉及到两个教学场所、两部分课程、两部分教师的教学时间分配,在企业又有多个学习地点,因而要比单纯的学校班级教学更加复杂。
(一)总体时间安排
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时间安排确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比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以及校企之间交替的方式。
1.课程的调整。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需要对传统的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方案做相应调整。
(1)删减部分课程学时。因学徒制是培养制度与就业制度的结合,就业指导已经融入招生招工之中,且在企业还要进行公司文化教育,一般不必再安排就业指导理论课程。学徒过程与工作岗位结合紧密,本身就是工作本位的学习,一般不必再单独安排“顶岗实习”。
(2)增加部分课程学时。由于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适当增加和强化对职业发展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的核心课程,如电气工程类专业中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等,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在过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一些院校开发了大量学校本位的工学结合项目课程,并将原来的实验楼、实验室改为实训楼、实训室,弱化了技术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技术理论课程,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战略措施。
(3)毕业设计实施方式与学时调整。毕业设计是职业院校学生运用所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术经验进行的一项综合训练,对于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指导人员主要为学校教师,实际效果不佳。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条件下,毕业设计可以由企业人员出题,或者学徒自己选题,在企业完成并直接在生产中进行检验。经评估认为毕业设计选题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可以相应减少其他学徒项目,让学生重点完成项目设计。这种方式不仅强化了毕业设计的针对性,也增强了学徒制对企业的吸引力。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发展,对企业一线操作者的知识素质和实践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当适当加大理论教学课时比例。理论教学安排过少,既不利于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各个试点院校的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应该在1∶1左右。对于“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应该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理论教学的比例提高到60~70%;对于生活服务类专业,可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应适当加大理论教学比例,而中职学校需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东部发达省份院校应适当加大理论教学比例,而中西部学校需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交替周期越短越好,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典型的情况为每周在企业学习2天,学校学习3天。条件允许时,可以采用上午在学校学习、下午在企业学习的方式。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以学期为交替周期。目前有些试点单位安排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在企业学习,从形式和实质上与传统的顶岗实习并无太大区别,未能较好地体现“理实结合”的特点。
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应该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学校部分可安排与其他专业相同的选修课,企业部分可安排一定的选修项目。增加选修项目,也有利于学徒轮岗方案的制定。
(二)企业教學时间安排
在保证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学徒需要在企业不同岗位轮岗,获得跨岗位职业能力。为了使得学徒过程更能体现个性化需求,需要根据师傅配备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学徒小组,并在企业培养方案中列出不同组别的教学时间安排和轮岗安排表。
1.理想模型。为了分析方便,这里提供一个理想模型。假定学徒分为5组,企业恰好可以提供5个学习性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需要的学习时间也完全相同,且学习效果不受学习顺序的影响,可以采用“循环轮岗”的方式(表1)。
“循环轮岗”方式便于编排,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学习条件,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2.一般情况。学习岗位数量与分组数量恰好相等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当分组数量与岗位数量不等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轮岗,但要保证所有学徒遍历所有岗位。
譬如,3组学徒需要在5个岗位轮换时,可以在前3个时段实现3组轮换;剩余的两个岗位,每个时段分别安排两个组,另一个组“轮空”,轮空组可以选学上不熟练的项目,也可以回校选学理论科目(表2)。
当部分岗位(任务)对排列顺序有严格要求,且任务所需时间差异较大时,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计划法”[4]安排轮岗。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效果的重要工具,具有严格的制定程序。一些试点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不够,制定工作中存在着调研不充分、主体不完整、课程设置依据不足、课时分配随意性强等问题,影响试点效果。由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还缺乏经验,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的方案制定程序。
(一)前期调研
在确立试点专业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产业需求、合作企业选择、企业现实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趋势、学徒岗位数量、学徒学习意愿、教师教学能力、资金保障能力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等问题,以合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发展规划人员以及准备进入学徒制的学习者为重点对象,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研工作不充分的条件下盲目制定方案,可能会造成方案的反复修改,反面降低工作效率。
调研主体应选择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的职教研究人员和试点专业教学人员。以制定高水平人才培养方案为直接目的,尽可能不要将其他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教师企业实践、技术研发项目等内容混杂在一起。调研方法主要采用深度访谈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以写实方法为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譬如,企业认为产品质量和技术工艺为国际领先,需要同时考察企业是否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企业可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应该与设备数量、职工队伍发展规划相符。调研最终成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问题调研表”(表3),经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委员会审核确认后作为方案编制的依据。
(二)合作企业的选择
人才培养方案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的,也需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选择一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的前提。如果一个企业本身技术和管理落后,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学徒就不可能在企业感受到典型工作过程,更谈不上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熏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失去了基础。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企业应该具有行业代表性,具有一定规模,对高素质人才的用人需求较为强烈,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企业、学校和学徒三方的沟通,明确学徒的职业目标,包括短期就业目标和终身职业目标。确定职业目标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同时提高学徒制试点的针对性,预防因学习者工作懈怠或将来反复“跳槽”降低学徒制效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习者职业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眼未来、注重发展,让目标起到引领和标志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5],这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理念。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是毕业后5-10年所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毕业后的前三年,更不是学习期间流行的内容。短视的目标,受到损失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企业。因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依据企业产品设计人员的预测,这些人最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经验的实践人员只能了解过去做了什么,而不清楚将来要做什么。
(四)生产性项目的确定
在企业实施的生产性项目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现代学徒制特色的重点教学内容。生产性项目的选择由企业产品设计人员、一线实践专家、学校教师和职教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避免单纯由对应工作岗位的一线人员确定。
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生产性项目大约设置10-15个[6],每个项目大约需要0.5-2个月完成,应避免项目过大或过小。根据职业特点和由易到难的顺序,合理确定生产性实践教学项目的节奏,即每周学习时数和项目间隔时数,明确设备和场地要求,形成企业培养方案。为了实施生产性项目,必要时企业应设立学徒中心,配置专门用于学徒的新一代生产设备,为转型升级先期准备技术技能人才。
实践教学项目可依据近期就业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但学科教学内容不仅要满足近期工作岗位的需要,还要满足终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
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两个责任主体,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学生及其家庭多方利益,不能由职业院校或企业单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更不能由少数教师确定。在行业组织较为完善的条件下,应该由行业组织专家审定学徒制培养方案。在当前行业组织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应该组建职教集团理事会,由相关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代表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多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折中的方案,完全偏向任何一方都会损害其他方的利益。
经学徒制工作小组审定后,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应认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相关方利益的根本保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法律关系不亚于一项博士后培养方案。未经合法程序任意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或者将人才培养方案束之高阁,不仅是严重的教学事故,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方案实施中,应根据要求全面准备教学条件,汇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而不能以条件不足为借口改变方案。
总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试点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成败。试点单位应该从理念、方法、结构、内容和程序各方面细化工作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崔发周.现代学徒制何来企业“不参与”[N].中国教育报,2016-10-11.
[2]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0(10):99-101.
[3]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職业,2013(2):5-7.
[4]网络计划法[EB/OL].http://www.doc88.com/p-506935711656.html.
[5]马宏,朱志,杨圣春,张宏飞,黄建,许戈平.借鉴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2013(1):166.
[6]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18):1.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