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遥
香界
(宋)朱熹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释义
幽雅迷人的香气散发在空气中不尽相同,像种植的兰花散发出雨后初睛时风的香味。在香味的笼罩下,佛国香云界仿佛就在眼前,不逊色于淮山上那些桂花树丛。花的香气漫无边际,让人沉醉其中。静心凝神地品味每一点香味,人都觉得通明起来。客居他乡的人想品味这清新雅致,不必捻缀秋兰,佩戴在身,只需静坐静卧或沿着小径稍走片刻,便能体会那其中的意境。
赏祈
香界,香界,既是佛家香火的世界,也是香气云绕的天下,可以闻之让人迷醉,也可以读之让人神往,更可以尝之让人饱足。香,就是网罗天下美誉的世间瑰宝。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世更多记住的是他的理学而非诗名。其实朱熹早年间就是一个诗人,清代李重华认为朱熹的诗“雅正明洁,断推南宋一大家”,這首《香界》便是他众多诗词中的一首。朱熹崇尚自然,他的诗词更多都是一种对自然的纯粹描写,很少有精雕细琢的诗词,也不会在诗词中炫奇斗巧,主张“以性情为本,有言志之功”,与陶渊明一样具有高洁的诗风。《香界》在自然高远中蕴含着趣味的境界,情与景的结合,微婉而谐趣,融意于诗。
炉香绕梁,满室生香,缘起缘灭,缘生已空,在缭绕的炉香中,我们总是充满虔诚与忐忑,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内心祈愿,思绪早已飞出天外,不再局限于小小佛堂,而是那广阔无垠的香的世界,还有那浩瀚的宇宙;香也早已不是炉香,早已不再是一种物质和气味,更是一种情义与灵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切的因果造化皆是思绪所致,目之所及心之所向,宋朝时期的“香”早已不是炉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希望被现实束缚的自己可以如这无拘无束的香一样,肆意遨游于世间。陶渊明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朱熹也希望自己可以“坐卧经行向此中”,只有内心真正渴望自然的人才会在点滴的诗句中展现。屈原一生为国,最终也只能抱憾而逝,朱熹寄语屈原,“何须纫秋佩”,只需在这沁人心脾的炉香中“灵风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这一句意与景融合在一起,意趣洋溢,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感情衬托出来,达到感动性情,意与景融,辞与意会,一吟风倾,悠然可见。凡世中的人做不来李白的放荡不羁,也学不会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朱熹的自然闲适也难以模仿,我们只能在简陋的思想中踽踽往前。
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以自己独特的气息来表达,或清香扑鼻,或馨香四溢,提起香,最先想到的就是花。雏菊清淡,丹桂香甜,每一种花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香味,也正是因为这些香味而让花儿有了自己的花语:鸢尾热情,白菊哀悼,月桂光荣,似乎香已经不再是一种气味而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通过花儿传达。香,更是一种续存的文化,香客往来成就了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国香云界,无边熏欲醉,玄奘西天取经,《西游记》成为经典,这些无一不是由香引起,充满浓浓书香的佛经惹得子弟虔诚求学,氤氲的炉香了却俗世心愿。香,作为文化一直延续着,无论兴衰荣辱都静静缠绕在梁间,随风儿游走。
“格物致知”的朱熹大师,用一首《香界》来渲染炉中香,不仅是炉香,还有整个香的世界,袅袅香烟,飘逸灵动,上达苍穹,通神化古,下抵鬼府,感格鬼神,中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美化环境。朱熹大师所著《香界》,从诗的意境来说,就是整个香的世界和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的情感世界也是带有淡淡香气的,他在对自然的追寻中寻找自我,清淡高远的情怀让人觉得如以春风,清香阵阵。
乍暖还寒时候,最是那一抹香气袭来,如风如雾,似喜似诉,让人闻之迷醉,尝之忘神,好似美酒香而不醉,也好似蜜糖甜而不腻。香,就是那一瞬间的鼻尖掠过,成就了千古奇名,朱熹在《香界》中微熏欲醉,却仍然乐向此中,寥寥香气,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