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海+朱永强
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真实写照。在曾经孕育诞生红色经典的吕梁山上,有一位拄着单拐的残疾人。多年来,从他有经济收入的那天起,就把资助残疾人视作己任,无怨无悔地为残疾人奉献爱心;在资助残疾人的过程中,他发现仅是靠输血还不能使残疾人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他又从2000年开始,倾其所有,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办起了迄今为止华北地区最大的、设施最完备的民办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并实行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三免的关爱政策,为吕梁市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学有所长、业有所能撑起了希望的蓝天。他就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董事长、吕梁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高民。
自强不息 不向厄运低头
高民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医生。他从小向往成为一名军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6岁那年,他因一场腿病无钱医治,使左下肢落下了永远的残疾。在看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生命的支柱》和《黑暗的光明》等励志书籍之后,他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并立志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初中还没毕业,父亲就托人将他安排到木器厂做学徒,希望学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拿起了画笔,从此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工作之余就挥动着画笔,刻苦练习绘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勤奋的汗水赢得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闪光:一幅《昭君出塞图》受到了周围人们的赞美和有关专家的认可。随后,他被调到离石的一所小学任美术老师,第一次凭着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教学岗位上,他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产生了强烈的拼搏欲望。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数次背着画夹,单骑游走陕北,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严寒酷暑。黄土高坡的大风、陕北农民那饱经风霜的脸,使他的画面更深沉,也更感人。1985年,他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次曙光,那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艺术系,迈进了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的大门。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立志创业 不畏挫折失败
大学毕业后,他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一个残疾人,照理说应该很满足了。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他觉得应该为其他残疾人做点事,做社会有用的人。也许是因为父亲的教诲,也许是因为身为一个党员的信念,他说干就干,凭着朴素的感情和执着的信念,他从贩卖衣服、开小门店,到装修承揽小工程、做煤炭生意,下广州、闯深圳,风餐露宿、吃尽苦头。他上过当、受过骗,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为了追一笔欠款,他曾獨自驾驶着对方顶账的旧车从几千公里外冰天雪地的哈尔滨驶回吕梁。
艰苦的奋斗,不断的努力,终于赢来了丰厚的回报。到1995年,他已有了一些积蓄。他着手创办了吕梁地区残疾人煤焦有限公司、吕梁地区大众服务公司、残疾人墩布厂,先后容纳残疾人100多人。看到原来衣食无着的残疾人在自己创办的公司里凭劳动养活自己,高民感到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在。这些残疾人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冷遇,有的是友爱和相互帮助。每逢节日,他更是精心筹划,开展多种集体活动,和大家一起聚餐,中秋节大家分享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月饼。那种幸福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是无法言表的。
在这期间,他还坚持每年春节慰问残疾人。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的时候,他却顶着寒风带着大米、白面、食用油及慰问金一户户走访特困残疾人。别人都说他傻,拿上那么多钱白白送人,但是当他看到他们眼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时,他心里特别满足。
援残助残 创办残疾人学校
多年的打拼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仅靠输血式的扶残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生存发展问题的,要从根本上使残疾人自立自强,必须让残疾人接受教育,学会一技之长。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引下,他有了创办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的念头。
创办民办特殊教育在吕梁山是首例,审批难,找场地难,筹资更难。他求过人,落过泪,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朴素执着的念头支撑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那就是“不让残疾儿童像自己一样痛苦,要在生命的废墟上播种希望”。
为了建设好学校,高民从图纸设计到施工质量,事无巨细,样样亲自把关,经常吃住在工地,五层的教学大楼,他拄着拐杖一层一层地上下,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检查。学校规模大,标准高,一切都按国家最先进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来,一切都着眼于百年之计。在建设资金出现较大缺口后,他把家里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亲戚朋友能借的地方都借了,年仅12岁的儿子把积攒的压岁钱也交给了父亲。
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自从2004年9月19日主体教学楼奠基,到2005年10月20日第一批新生带着灿烂的笑容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又经过4年不断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校园屹立在吕梁大地。而且,凡是来学校就读的学生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簇拥在400余名残疾孩子中间的高民终于圆了多年的梦想,脸上绽开幸福的微笑。
高民个人荣誉
1996年荣获“吕梁地区残疾人自强模范”
1999年荣获“吕梁地区自强奉献奖”
2000年荣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联合授予“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称号,并评为第三、四届残联主席团委员
2003年7月被选举为吕梁地区第一届肢残人协会主席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三年被吕梁市人民政府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2006年12月被山西广播电视台评选为“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
2007年5月被中共吕梁市委、吕梁市人民政府授予“吕梁市特级劳动模范”
2007年12月被吕梁市教育局授予“投资建设民办学校先进个人”
2008年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成绩显著,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誉
2009年5月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6月被选举为吕梁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15年12月,被选举为第三届人大代表
2009年7月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并受到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亲切接见
2010年3月被吕梁市人民政府授予“吕梁市自强模范”
2010年4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1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1年9月荣获“十一五”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2月被吕梁市人民政府授予“投资建校先进个人”称号
2012年10月被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
2013年3月被山西省教育学会授予“三晋课改名校长”
2013年4月,被离石区委宣传部评为“2012年度优秀文艺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3月,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2015年度全国慈善会系统基层慈善工作者感人事迹宣传活动,十大感动人物”
2016年3月,被离石区委、区政府评为“2015年度优秀农村‘第一村支部书记”
2016年9月,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司法厅评为“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2017年1月,被吕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四届吕梁助人为乐模范”
2017年2月,被离石区吴城镇委、镇政府评选为“优秀第一村支书”
2017年4月,被离石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政法干警,敢担当、敢作为”特别奖
执着为梦想从不放弃
谈到未来,他觉得学校的培养目的是学生学好技能、拥有自信,能够自强不息、享受人生。他希望残疾人的痛苦和无奈在他的视野里消失。他计划在现有办学体系的基础上,创办更多的校办企业,以学校为龙头、校办企业为基地,孤儿院、福利院为两翼,努力为残疾人营造学有学校、劳有工厂、疾有医院、穷有福利院这样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高民自己总结了20个字的联合办学方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以产促教、以产养教、医教结合。”
专访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董事长、吕梁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高民
记者:在什么机缘下,你想到办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
高民:其实办这个学校,首先刚开始是小概念,是我的爱人给了这个力量,促进我去努力奋斗,就是我应该比正常人更加优秀。像我为啥办这个学校,其实起因一是我本身是残疾人。二是因为这个婚姻促就我上大学,促就我要比更多的人付出更多,你才能跟她走在一块对吧。通过她的这种善良,她的这种付出,最终我就想让她过得好一点。当你生活有所依托,保證生活来源的时候,你作为一个男人,你也想做点事,不单单在她身上证明,想在社会上证明你的价值。
我为什么办这个学校,更多的就是要让残疾人彻底脱贫致富,走向富裕或者解决他个人的问题,他学会个技能比啥都强。我父亲经常就跟我说:“哎呀!你看你这腿有毛病了,身体不好。”我父亲早早的十几岁就给我买那个钉鞋机,给我安排我以后的生活。我觉得他就小瞧我,他就觉得我一辈子啥也做不成,他就看我就不行。他积攒了点儿钱,就给我准备这些东西,干啥呢,就是对我不放心,父母的这个牵挂嘛。他经常说:“我走了以后你怎么办?”他就撂不下这个,对吧。这就是他的牵挂,所以我从他们对我的这个教育,跟他们对我的这种认识,“你一定要学会一种技能”,我才逐步地走上这个道路。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值得回味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动力推动你一路坚持残疾人事业这么多年?
高民:做这个事,通过自己的手能帮助更多的人,我觉得这个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我们从小就接受帮助别人啊、助人为乐啊这种教育,但这个字的含义那会儿你理解不了。为啥,他有感触,通过事情才能有感受。2005年学校成立招生的时候,你看,通过自己挣钱,办这么个事,可激动了,承认自己的这个价值。那时候,学生刚来就八九十个,家长学生来了,高兴的,我做了这么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后来接触这个,哎呀!帮助别人,真是快乐,体现你价值。那你比别人生活得好,你才能帮助别人。有的家长我从门口走来“高校长,谢谢你啊,全凭这个学校,没有这个学校我就连打工也不能打了”。这个学生交给咱们学校,咱们给他照顾好了,有啥事还跟他通气。他全身心地能出去挣钱呀!打工呀!一个月挣一千多,他能离开家,出去打工,孩儿在跟前儿,打工都没有。所以这个学校不但解决了孩子们的问题,连同这个家庭的稳定、家庭的收入全解决了。所以这个事儿越做越忍不掉,是越做越有意思。上瘾一样,你就觉得有个人一说,你觉得挺美。
记者:你曾说过“作为一名慈善工作者,我希望我们是播火者、薪传人”,你是怎样理解慈善的?
高民:我的感觉慈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传统内涵,或者一种共同的美德。走上了这个慈善事业,我觉得更多的人需要我们理解的“慈善”的含义,才能知道,你的未来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怎么去安排。我现在对钱对物质没有什么追求,我从来没有存过一分钱直至今天,银行没有一个儿卡,从来没有。我觉得就是我能生活了,能做点儿事,留下来的最有意义。啥能传承下来,就是文化,对吧,原来有钱人的、有知识的人写下来的书传承到今天,一代代几千年下来,只有文化才能传承下来,就像我现在做的事儿,能够传承下去,就没有白做。所以,我现在对这个慈善的理解可能这个层次就更高了,比以前高得多啦。
因为我的年龄已经是五十知天命之年了,就是,对这个宏观世界的形成,对人的相处,真正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就是可能更多的人理解不了我,对物质的追求、对金钱的追求,这些房屋、建筑呀有多少呀!自己有多少呀!我就理解不了这事,很多企业家,很多当官的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就理解不了,但是人家也理解不了我。只要我有,我就愿意去付出这个。只要我有一碗饭吃,我就觉得我应该做这些。你比如讲这个餐厅也好,还有其他的,并不是为了我的生活,是为了更多的人走进学校,减轻我们的负担。在外面吃饭啊、住宿啊就比较贵。可以让更多人走进学校,了解这些孩子,来关注这些孩子,因为这个慈善不是一个人能做起来的。
现在我们缺乏的就是人们对我们的支持与理解,残疾人办个事儿那是比登天还难。为了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学校,还得注重自己的形象付出更多的时间。你比如说,隔天出去看个电影,喝喝酒、唱唱歌、品品茶等别人喜欢的,咱都喜欢。但是你选择的这条路,你就得去放弃更多别人能享受的,一是时间,二是物质。时间你肯定要失去,你都为这么多孩子去奔波,那么你就不能看电影,你不能去享受,打个麻将,唠唠嗑,全是每天在工作。最后你问自己,我这辈子做的为啥?你觉得一点不是为自己,好多人、家里的兄弟姐妹、外边的朋友说:“哎呀!你老了,不要做了,多善待自己。”但是每当这个事业在我脑子里旋转,我有个目标,我觉得我办个残疾人大学、办个残疾人集中的场所,让更多的残疾人通过我办的这个事情,走出去啊,能面带笑容、面对生活,从一个残疾人,给他康复,成为一个几乎正常人。从一个没有技能的,让他学会技能,能自立生存。10年以后、15年以后、20年以后,我召集这些孩子回来,他们生活得非常好,那种幸福跟快乐,不是用金钱能达到的。
记者:你也是吕梁市慈善总会的副会长,能介绍下慈善总会的情况吗?
高民:吕梁市慈善总会是2013年4月成立的,吕梁成立慈善总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呼吁成立这个。我也动员解金亭会长,我说:“你一定要做成,因为这个太有意义了。”利用这个平台,你能为更多的人去服务。所以解会长也就让我去参与到这个工作当中。我就一步一步的,从那个拿一袋子面、拿一百块钱、一盒月饼,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我觉得能为更多的人,现在不只是这个残疾人了,连同孤寡老人、重大疾病的人,这些需要帮助的,咱至少能通过咱们这个平台,募集更多的东西来为他们办事,这就是小慈善做成大慈善。我觉得,挺有意思,但是挺累的,挺有意义的。
我觉得,也许多少年以后,好多人都不认识他,他这个名字没有啦,而我的名字,也可能在这个吕梁残疾史上、吕梁慈善上,还能给他画上一笔。多少年以后,说起来,哪年哪月?什么人?是个残疾人,但是,做了个什么事。这个名字可能会传下来,这个要比你盖个房子盖个楼有意义得多。
我就觉得,如果100年以后,这个学校还存在着,可能还在这儿,那就有意思啦。这个留下来,后人他们在这个上面能享受到更多的东西,让这些残疾人通过这个学校,一批批一代代走出去,最后这个东西就传承了,这是给社会留下最大的财富。
记者:你的儿子叫高晟是吧?听说他也在学校代过孩子们的课?
高民:是的,他上大学放假那会儿,也做过学校的招生工作。我儿子这几年完全接受了我的思想,跟孩子们、跟我的慈善事业是密切相关的。他关心学校的每一个小问题,比方学校的拆迁,涉及孩子们怎么办啊。在学校做的事情,我可以看出他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对慈善事业的认识。我的内心是非常欣慰的,我做的事业是可以传承下去的,我做的事不一定在我的手里就可以做得非常完善,但我的孩子他热爱这个事业,他可以继续做下去。他和学校在情感上是血脉相连的,这是我感觉最幸福的事情。
高民的儿子高晟,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一个帅气小伙聊起学校的情况也是如数家珍。
高晟:我以前小时候特别不理解父亲,以前父亲在这个学校奔波忙碌,特别特别忙,一年见面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小时候的感觉是父亲只关心他的学校,对学校的孩子都和颜悦色、嘘寒问暖,对我反而很冷淡。当时的零花钱啊、买玩具的钱啊什么的都很少,有段时间学校资金紧张,家里所有钱都投进去了,连我的这些零花钱也拿走了。我还记得我因为这拿个鹌鹑蛋砸过他。
参加学校招生时,遇见的一个小女孩给我印象最深刻:这个女孩没有父母,由她的奶奶一手照顾,家里给她做了一个小轮椅,类似一个小推车的。然后她推着那个小轮椅,在招生人员要走的时候说还要再考虑一下。我们走的时候她就推着那个车出来了。然后我回头跟那个小女孩儿说:“想念书的话,给哥哥打电话,学校的宣传单上有电话,可以给咱们打电话,我们可以车过来接。”在我回头的一刹那,小女孩把那个车就推开了,一把推开了,很用力的。没有车的支撑就摔到地上了,趴在那里,然后用那小拳头啊,砸那个地。给人感觉那个老天不公嘛,内心那个很痛苦,就使劲地砸地。我一回头看,瞬间泪崩。
我们学校的其他老师也都很难受,因为我们出去招生都是有定点的,身上带的钱也不多,我的一百加上其他老师的一些钱,我走回去一起交给那个小女孩。小女孩不要,我说为什么不要啊?“我没有给哥哥帮助做过什么事情。”小女孩儿答道。我问她你的理想是什么,她说她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榜样是张海迪。瞬间你就感觉有一把巨大的锤头在砸你的心,以前支撐你的那个情感破裂了。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和父亲从五楼的办公室下来。下来时遇见一个小孩儿,因为学校也放暑假了嘛,除了值班老师外学校楼道里应该是空的。一个小孩儿就蹲在学校教学楼门口,我问他在这里干什么,因为他是智障嘛,他说不清,只含混地说“要念书”。学校放暑假了啊,“你为什么要来念书”,小孩说“我不爱在家待,就想学校。”后来问孩子的班主任才知道这孩子是方山县的,离学校30多公里远,也弄不清楚他是怎么来的。
在学校上学的这些孩子很多都是这样,回家的路他不认识,但能找回学校。还有前段时间也是一个孩子是旁边工厂的一个保安送来的,他说是这个学校的,问他也说不详细,只是说来念书。当时明明是晚上10点多了,他说“两点半了,我要去上课,迟到了不好,老师说迟到不好。”后来把他的照片发到学校的群里面,才知道这个孩子已经毕业了。
这些孩子是很好接受老师的话的,问他们“你们会背什么啊?”孩子们就会围坐在地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地这么背下去。都是学校智障班的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不知道。”但是他会背。这些孩子内心很纯真,他们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
高民:他能对这个学校理解得那么深,跟孩子一起玩耍啊、嬉闹啊,对孩子每个小细节比我看得还要仔细。因为我吧,每天东奔西跑,都是学校管理层面的事情,而且现在兼着的职务较多,没有那么多时间了。以前还可以到餐厅转转啊、看看教室啊、检查卫生啊,现在很少了。跟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接触也少,这方面我的孩子比我接触多。我平常也就是看到孩子就摸摸他们的头,看到孩子鞋带松开了,给他们系个鞋带,裤子不对了,给提提裤子,裤子上沾上大小便了给生活老师打电话解决下。
孩子们在学校的快乐,需要有人去感受、体会。他吧,以前放学后没事,就到学校看看,跟孩子们玩一玩,吃个梨了给孩子们分一分。原来我为什么办这个学校,就是抱着这种心情,对孩子们的这种感情。他完全融入了学校,就像水管已经接通了,畅通无阻,没有一点点瑕疵,他对这个慈善和孩子们的爱心事业,所以他就能讲出来这么多,非常真挚,自然流畅。这要关注啊、关心啊,这还要有那种责任他才能观察到这些东西,体会到,讲出来,就是他对这个学校的理解。
参观学校的路上,记者见到通道两边的墙上贴满了孩子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老师和孩子们合作画的,有些是孩子们画好,老师找其他的孩子涂上颜色,分工合作,谁能够完成哪一部分就完成哪一部分,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快乐。”张春梅副校长介绍,“还有个好处,原来学校里楼道内都是学校统一贴上的,但因这些培智班的孩子还不懂得保护自己学习的环境,下课后有很多都被孩子们撕掉了,老师们想到让孩子们自己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孩子们一起创作作品并贴到墙上,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维护好了楼道的环境,也节省了学校的办学经费。”王春明校长补充道:“这些已经在楼道里贴了三年了,即便有时候发现他(画)掉下了,他(她)也会再贴回去。”
“这个学校条件不错,老师管得很好。我是石楼的,坐了四个小时车,刚过来,提前一天过来跟班主任联系,孩子在这学校上学三年了,挺好的,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很满意。”来自吕梁市石楼县的一个很朴实的家长如是说,记者追问再三也只有很好、很满意的表达。“石楼县的,离这里大概200公里,是我们吕梁最边远的一个县。”王春明校长介绍说。
“咱们这儿的孩子都是聋哑学生,今天刚表演的是为助残日准备的舞蹈节目,这个叫高婧的孩子是最小的。这些孩子特别能吃苦,练习舞蹈也特别努力,上课的时候也特别认真,尤其是其中领舞的这孩子叫杨文瑞,她特别聪明,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在舞蹈方面特别有感觉,悟性特别高。有时候咱们下了课,让孩子休息啊什么的,她们都会自己两个人一起在那里练习,照着镜子练习动作。孩子们都来自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家长辅导啊什么的,家长也辅导不了,有时候和她们交流不了,放了假作业家长也辅导不了,都是靠孩子自觉。”曹君宏老师介绍说。
“平时都是班里的孩子在这里活动,星期天没有家长接的孩子就在这里活动,平常时间孩子们休息时都可以来玩。学校还经常组织外出踏青,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到火车站学雷锋做好事,孩子们去擦座椅、打扫地,让孩子们融入社会,体会劳动乐趣。”王春明校长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