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功能作用进行探究。以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与影响作用为出发点,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困惑进行探究,并且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探析
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养成自我锻炼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此外,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学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是一种以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并且以体育活动为主体的文化类型;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文化一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广义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被限定于高校之中,主要参与者为教师和学生,教师通过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来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如通过开展全校性的体育赛事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以及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层面(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和精神层面(体育精神、学生心理素质)的东西都属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育人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凝聚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能力。娱乐功能,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调节情绪、释放激情、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达到放松自我、愉悦身心的状态是体育的魅力之所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困惑
(一)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不断下滑
每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不断的修订和更新,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的下滑却依然是一个无需掩盖的事实。可笑的是,一些高校虚报和编造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上级主管部门依旧在“相信”,所以大体侧的数据值得我们质疑! 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参与的主力军,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连年下降无疑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校园体育文化经费投入的匮乏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与之对比的高校薄弱体育经济基础,导致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加上一些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匮乏,造成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学生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减少以及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可能性下降,并使得高校体育经济基础与顶层设计渐行渐远。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意识缺乏
由于学生中小学面临着应试教育、特长功利等多重压力,所以中小学阶段思想上根本没有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应试教育对体育形成的负面影响延续到了大学阶段,导致大学期间学生们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不积极,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体育就是娱乐消遣、休闲玩耍,不觉得体育也是一种文化。现阶段,很多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注重于搞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努力的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外在的学习环境,却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的正确引导,没有着力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
(一)校园赛事的助推
通过组织一些校园精品赛事能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赛事能够吸引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并且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在这一系列赛事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的赛事进行培育,比如学校运动会以及学校的篮球、足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的比赛、体育达人赛等等。根据各个不同高校存在的体育项目的优势,将赛事活动做大、做优、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符号以此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比赛过程中安排学校领导积极出席,将赛事组织的合理有序,对赛事的物资和精神奖励等方面加以促进,将学校精品赛事的“精品”内涵充分展现,使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助推器。当然,校园赛事的充分展现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高校做好长期开展的规划,并做到延续性的连贯,切莫一时兴起。
(二)舆论宣传的推广
高校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时,应充分发挥媒体与舆论的宣传作用,积极宣传和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与优势,使老师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以全面认识。可以借助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等工具来普及体育知识,对从事体育锻炼与参与健身的益处加以详细介绍,宣传和报道热门的国内外体育赛事等。高校举办的学生体育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营造出和谐的体育氛围,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
学校俱乐部和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主要载体,它是为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而设立的。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符合本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特色的“本土化”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如沿海地区高校可创设与水上体育项目有关的社团或俱乐部,东北地区高校可发展与冰雪类体育项目相关的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等,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 钟智明.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4):101-102.
[2] 郭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152-153.
[3] 张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与建设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122-123.
[4] 朱德有,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J].科教创新导刊.2017(2):184-186.
[5] 鄭继超,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困境与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2):51-53.
[6] 王传友.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