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017-08-02 09:42徐海英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对数数感数学

徐海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153-02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这对于每位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下面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发展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例如,教学“数一数”时,通过出示书上欢快、富有童趣的开学主题图,给学生带来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由于幼儿园的基础,孩子会兴致盎然的去数数: 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之后,还可让学生再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并数出来。如:1本书、1个班级、1支铅笔、1个小朋友、1个苹果……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个小朋友),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个班级),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理解的同时,也体会到它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又如: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发现的结果是令人惊喜的:我家的楼号是12号;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花15分钟;今天是25日,今天的气温是4-17摄氏度,爸爸的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表示一个序数,还可以表示一个范围和编号。学生对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

二、注重交流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知识点时,我创设了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4个苹果,要分给小明和弟弟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分呢?怎样分才公平呢?有的学生说:每人各2个,因为这样公平;还有人说:给弟弟3个,自己1个,因为弟弟年龄比自己小,应该让着弟弟;也有人说:我3个,弟弟1个,因为弟弟小吃不了太多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三、利用运算教学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们二年级一班有59个同学去体育场看足球赛,每辆车限乘8人,至少需要乘几辆车?”学生通过计算得出59÷8=7……3,在计算中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7和余3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剩下3人必须再乘一辆车,共需7+1=8辆车才行。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四、在实践中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认识”时,课后安排学生到超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不妨告诉学生,操场1圈200米,5圈就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去操场上去走走、量量、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距离,深深体会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以及走了多长时间等等。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了乐趣。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沉淀积累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去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的数感就能得到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就会逐渐提高。

猜你喜欢
对数数感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