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红
摘要:观念与实验影像是一种前卫的、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观念与实验影像是艺术家们通过实验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一些特殊的媒介,并通过一些超现实的思维方式和个人主观意向表达创作者对艺术、文化以及人性的诠释。在实验影像的观念表达中,艺术家为了用主观意识审视现实生活,需要使用多种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阐释图像的内在信息语言。
关键词:观念;实验影像;表现形式
一、观念与实验影像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挪用与拼贴
挪用艺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是后现代摄影的特征,其中也包括摆拍方式,这类作品被成为“后现代的戏拟”。表面上,这种戏拟不仅是照办名画的形式与内容,而是艺术家从古典原作中获得创作灵感,通过夸张、篡改等手段解构隐藏于原作中的观念。在深层次的观念上,这类作品都与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忠实于古典原作,但作品内容却与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状况发生关联[1]。
拼贴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运用一张以上的底片,对同一张相纸进行多次曝光,使相纸上呈现出来自不同底片的形象的意外组合。当然,还可以在拍摄时就用多次曝光的办法,在同一张底片上汇聚来自不同场景的图像。另一种方法是将一次曝光的常见的相片进行拼贴组合,这时它所关心的是相片和相片之间的关系,每张相片保留了自己完整的边框。这两种办法中存在着过渡地带,那就是将相纸沿着造型的轮廓进行剪裁,然后将图像进行拼贴,最后仍然形成完整的画面。貢布里希说:艺术再现的历史就是对几何图形进行修正的历史,而装饰的历史则表明,人们仅仅把几何图形堪称几何图形,并使它们以无数不同的排列方式相互组合、相互作用,以愉悦眼睛[2]。
(二)行为与摆拍
行为艺术照片是中国观念摄影的溯源,自然属于观念摄影范畴。实际上,这类照片带有一定主观性成分,跨越了摄影记录客观世界的属性,摄影在此起到了传播行为艺术的最佳载体和展示形式。行为摄影主要指艺术家强调拍摄照片的行为,或者说是用摄影来搞行为,即拍摄者的动作和过程影响到摄影,不但是对于行为表演的记录,主要探索拍摄者、被拍摄客体、照相机、拍摄行为与过程的关系。摆拍是观念摄影家最常用的作手法,从而使拍摄观念成为拍摄客体本身。观念的拥有者并不一定是相机的操作者,正如邱志杰在他的《摄影之后的摄影》一书中说的那样:在非技术原因的这个新的摆拍时代,这样的摄影其实很接近成熟期的古典主义油画,内容、题材上的考虑大大压过了形式上所能做的手脚。事实上,这类摄影家是要为作品画草图的。
(三)解构与重建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词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词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加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有序的拆解到无序的重构。大卫·霍克尼的解构与重建不同于普通照片裁成数张小照片拼合,他的作品给人以奇妙的拼贴快感,而身为画家的霍克尼亦赋予解构与重建作品以绘画般的感觉[3]。在大卫·霍克尼的解构与重建摄影作品里,形体的重叠和拼合带给人如同马赛克拼贴游戏般的快感,如《椅子》1985年《母亲》1982年。色彩在不同照片上的微妙差别,使小图片具有绘画笔触一般的趣味性。但是真正重要的区别是多幅小图片存在着多个焦点从而也带来了不同镜头变形效果,霍克尼的重构乍看之下是以“还原”为宗旨,重构的结果却创造出了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四)新媒体与装置
新媒体艺术运用“多媒体”的概念,把图像、音乐、文字等中国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电视、幻灯、投影等媒介的形式讲艺术思想传达给公众。另外,新媒体艺术作品不同于传统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具有交互性。新媒体艺术作品内容与传统艺术相比较,更为大众化,通过电视、录像、投影、音响及计算机营造的多为信息环境,是公众在欣赏作品是沉浸其中。
装置艺术有它自身很长的发展历史,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点较明显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是现成物的使用,二是对场地强调。也就是说其他艺术方式更经常是观众围绕着作品,或者面向作品,而在装置中,观众往往能进入作品之中,是作品围绕人而不是人围绕作品,摄影装置作为一种装置,当然沿袭了装置艺术的很多特点,但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二、观念与实验影像的内在思想意识
(一)后现代思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摄影进入后现代阶段。后现代摄影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实际上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其实我们可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可以寻找到它的先兆。艺术的时段性变化,不管是迫于被动还是主动源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其本质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此可见,后现代艺术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观念摄影属于后现代艺术的一种,因此,它也具备了后现代艺术的许多特征[4]。并且,通过早期观念摄影家们的不懈努力,以观念作为核心的摄影潮流最终得以确立。摄影家们不再把自己的创作目标定位在塑造现有的物质形态上,而是开始越来越强调摄影在表达摄影家思想时所发挥的“视觉寓言”功能。同时,他们也不仅仅在反叛传统概念以及突破传统的体制上下功夫,而是更多的考虑作品所具有的社会学或者人类学意义。
(二)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家注重观念突破并具体体现为前卫性、批判性、实验性的中国艺术创作。马良的作品《邮差》以邮差无法投递信件表现城市的巨大变化,超现实的画面中能看到些许执拗的滑稽,又能品到些失落的悲伤。姚璐的作品《中国式景观》,画面以中国传统的画面形式盛载当下建设的实况,远看仿佛是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水墨山水画,仔细一看,华中的高山外层都是绿色的防尘布,里面遮盖着的是巨大的垃圾堆,穿梭在青山绿水间的是头戴安全帽的当代民工。陆元敏的环境肖像作品《上海人》,以环境肖像的照片提示了一种正在城市中消失的表情。而王川的作品《燕京八景》,以历史上的北京“八景”为线索去寻找它们今天的面目,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对于数码摄影的表现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管是进行艺术虚构的马良、姚璐,还是实施摄影记录使命的陆元敏,或是介于艺术虚构与现实记录的中间地带的王川,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摄影师们的思想意识即观念,往往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先行,通过设计、消化、整合被拍摄对象,将摄影创作者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出来。
三、结语
观念摄影打破了关于摄影的传统定义,使历来的影像标准发生动摇。它给摄影家以一个参照,证明摄影其实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媒介,同时也预示了影像价值标准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它在的一个意义深长之处是作品发表渠道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为今后观念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我们今后继续学习观念艺术的“新语言”及创造观念影像提供新的研究领域。从多种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观念摄影已经进入在当代艺术中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是具有引导意义的。在观念摄影中摄影仅仅只是创作的媒介和手段,作品的创作理念才是其最重要的。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艺术家观念的不断转变,在今后观念摄影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将会呈现出更加多的种类和创作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传东,夏洪波.观念摄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2]贡布里希.秩序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姚璐解读大卫·霍克尼.摄影之友[J].2009(225).
[4]王端廷.什么时候现代艺术[J].文学视界,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