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
摘要:近年来,一些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的报道频繁出现,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开展挫折教育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并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 挫折教育 原因 方法
多数小学生抗挫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之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容易引发一些悲剧事件。如今,小学生的悲剧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他们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发小学生悲剧事件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过分溺爱。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些独生子女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对外显得较为懦弱,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脆弱。不仅如此,这些孩子还严重缺乏责任心,遭遇问责事件时,会习惯性地推脱责任。
第二,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疲于学业,没有时间和精力交朋友,性格变得孤僻。
第三,家庭经济因素。在学校里,小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连孩子的正常需求都无法满足,以至于这些家庭的孩子产生自己低人一等的错觉,产生挫折和自卑的心理。
2.学校因素
第一,评价体系单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通常都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使教师倍感压力,从而逐渐形成了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偏概全,必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缺乏特殊教育。具体来说,学校缺乏对特殊学生的关注。这类学生可能是残疾、留守、单亲,甚至是孤儿。这些学生的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而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度不足,让他们很容易变得自闭、冷漠、多疑,甚至产生抑郁、厌世乃至自残的情绪。
二、对小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因人施教,掌握规律
小学生在情绪上的差别往往很大,所以在开展小学生挫折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心理特点等,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人施教。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性格较为怯懦,面对失败时常常无所适从。针对此类学生,教师不应再对他们施加压力,而应尽可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
2.开展主题班会,解决困难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其主战场。因此,教师可以把主题班会作为对小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主要形式。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每月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设置一些障碍训练,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辩论的方式,问题会越辩越清晰,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班会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而且可以使他们找到自身的问题,学会坦然面对,从而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3.实现家校结合
教师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是其职责所在。为了提升挫折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对孩子实施家庭挫折教育。班主任也需要和家长多沟通,告知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同时提醒家长不可过分宠溺孩子,双方都要把在校孩子的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如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自行上下学,同时教给孩子交通安全常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之所以会忧郁、自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缓解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开展挫折教育,如因人施教、开展主题班会等;另一方面,家庭要全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挫折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代芬,陈科良.试论小学生挫折的成因与教育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5).
[2]苑青,成云.小學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三角中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