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在其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材料的运用,论述其独特的表现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探讨建筑表现与地域特色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地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我们国家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隈研吾;地域性;材料;自然
“安藤忠雄那一代设计师有很强的符号感,比如说大家一提到安藤会想到清水混凝土,他们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全世界,但日本新一代设计师会根据当地的条件做当地人需要的设计。”隈研吾这样分析两代设计师的不同。的确,隈研吾就是新一代设计师的代表,他将自己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亲和自然、本土的特点带入到他的作品中去,他的作品并不试图追求夸张、惊人的效果,而是在貌似平实的外表下,显示其深厚的功力,他的建筑思想与赖特的有机思想一脉相承。追求建筑要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建筑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大量运用了当地的材料,使其建筑呈现出浓浓的人情化和自然化。
一、隈研吾的设计方法在广重美术馆的运用
(一)场所精神的重塑
场所是有明确特征的空间,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各种有意义的场所。场所是因为人的行为而变得有意义,在隈研吾接到这个设计项目的时候,并没有急于定位其设计风格,而是来到这个项目所在地,观察其周边环境,而他被后山的美感动到了,这座山被成为“里山”,意思是和村民一起生活的大山,那座山所持有的静寂和人性的感觉打动了他,19世纪是日本浮世绘发展最巅峰的时代,安藤广重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浮世绘艺术家,他的版画给欧洲印象派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隈研吾最喜欢的是一副名为《大桥骤雨》的画,画中桥的后方是河川,更远处是城市,构成了层层叠叠的空间层次,隈研吾将广重这种层叠的手法转化为建筑语言,提取广重所绘的浮士绘中日本式的空间精神,结合到美术馆本身,构成了场所精神的重塑,并应用到现代建筑中。
(二)地域材质新用
隈研吾在观察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之后,就决定建筑的构造要使用杉木,与后山的杉木林相呼应。而杉木是非常不耐火的材料,为此,隈研吾还竭力的寻找了一种新型的耐火技术-远红外照射杉木技术,用于提高杉木的耐火性,建筑的屋顶也好,墙壁也好,基本上都是由杉木格栅所组成的,使建筑物全体都统一在一个秩序之下,这些木格栅以一种半透明的方式连接了建筑的内外空间,进入建筑物内部之后,杉木格栅就被职人手工的和纸包裹起来了,有一种不同于工业制品的柔和质感,当光从纸的背后照射过来时,呈现出森林中空气的质感与光的状态,和纸是日本传统的自然素材,但普通和纸比较脆弱、易破。为此,隈研吾研发了一种高强度和纸,和纸的背后换贴了一枚强韧的薄板,使它变得用手指戳也无法捅破,在做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在公共建筑中可能发生的事,越往里走,构成墙壁的材质就越发变得柔软,这是隈研吾在材质上的处理手法,而最后走出建筑物时,又能看到木格栅,甚至透过木格栅能看到更远处,在最初和最后,势必会看到木格栅,希望能以此让人们感受到安腾广重的精神和艺术手法。
在隈研吾看来,很多地域材料可能在现代人眼里,是脆弱的、有限制性的,但我们不要忽视我们的科学技术,科学的进步也为自然素材与地域材质提供了重生或再利用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地域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传统性,能与当地地域文化和谐的相容,充满人情味儿,所以我们要坚持发掘利用地域材料。
二、文化的传承一长城脚下的公社一竹屋
我国建筑史论学者刘先觉先生,把生态美学的评价标准归纳为两个字:“融”与“生”。地域文化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同样需要如生态美学这样的评价标准。深入理解地方性可以使地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一)建筑与环境之“融”
“融”即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容,并非简单的照搬或叠加于建筑本体上,隈研吾在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时,就考虑过这个问题,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古代就有“竹林七贤”这样的古典文化,中国劳动人民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气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而我国又是主要的产竹国家,自古以来,竹子就是就被运用到建筑和家具制作中去。可见,在古老的长城脚下,选用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最因地制宜,最符合地域文化的。隈研吾在谈到他选用材料的思考时说:“竹子是一种很传统的素材,它干净、简洁,很容易营造氛围,但它又很容易和现代的材料比如玻璃结合在一起。”在长城脚下的公社,隈研吾则直接将竹子用在外墙上,这就使得墙面的肌理产生了丰富的变化,而内部的生活环境又纯然是现代的,但谁也没觉得传统与现代会互相妨碍。但在建筑建造过程中,用竹子作为框架,往里面注入混凝土,作为建筑支撑和装饰的主要构件,使建筑拥有了文化归属感。
(二)建筑从环境中“生”
“生”则是地域文化发展的特性。一个好的建筑,应该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體,像是从地里长出来一样,与周围的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独立的存在,这一点上,伟大的建筑师赖特和阿尔瓦阿尔托已经做过相关的探索,他们的建筑都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传统,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和人情味儿。但我们也要避免把设计单纯的与地域材料附加,而是要像隈研吾在竹屋的设计之初所讲的那样:“要在中国种植中国的萝卜,”建筑与其说是工业产品,不如说更像植物,是与大地、本土、气候紧密相连的事物。
三、结语
在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设计,但中国设计存在着浮夸和浮躁的现象,很多地方存在过度设计,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像隈研吾学习,从地域材料的运用上,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问题,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与环境相融合,适当运用减法,营造一种简素的生活态度,从而满足人们最质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菁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小亚(1990.2—),女,汉族,籍贯:河南巩义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