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耕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今天,我们的教育航船正劈波斩浪、高歌猛进。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多一些清醒和冷静,越需要多一些反思和追问。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教育的本意。回归初心,教育本该如此。
我们必须直抵教育之初心。教育之初心在于激发想象,而不是灌输知识;在于发展理性,而不是讲授道理;在于鼓励崇高,而不是理解规范;在于丰盈灵魂,而不是掌握技艺;在于温暖心灵,而不是强化记忆;在于点亮人生,而不是预知未来。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当我们用功利的目标规范“生长”,实际上是否定了“生长”,其结果必然是压抑“生长”的。“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想象大胆的人、一个性情完满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一个灵魂丰盈的人、一个精神崇高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人吗?就算用功利標准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难道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回归初心,教育之前景一片明媚。对于教育,我们的初衷是: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灵魂高贵和干净,对多样的世界秉持宽容与尊重;他热爱学习,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他有自由的头脑,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他有丰富的心灵,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福祉,每个学生都有他的未来,你何苦担心他眼前的这点儿成绩呢?看得远一些吧,这是一位教师应有的深邃!
陶行知先生曾呐喊:“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这又何尝不是批评整个教育现状呢?
我们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评价标准。如此,学生的心灵已经物化,精神已经枯萎。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站着的先生始终处于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始终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的跪着的灵魂。当课堂教学被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参与,无须灵魂介入,无须心灵支撑,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并熟练解题的田地,只需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来代替思维品质的优化、能力素养的提升之时,教育已沦为扼杀灵性和藐视灵魂的工具。
不忘初心,方得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