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改变媒介形态演进的速度和方向,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促使广播在“后广播时代”重新定位、调整发展策略。广播作为一个被定义的媒介,其内核还是清晰稳定的:声音属性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始终不变。声音的陪伴性、思想性和想象性使得广播成为“富媒体”时代的“简媒体”。同时,传统广播的传播特征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正在发生迁移:从单向度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兼具网络传播、人际传播和社区传播的多向度复合型传播。
在传统广播中,声音既是一种传播信息的介质,同时还是一门艺术,广播文艺就是基于声音表现的艺术形式,我国的传统广播不仅是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同时已经形成包括播音艺术、广播剧艺术、电影录音剪辑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广播艺术体系,被称为“声音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曹禺先生曾称赞道:“诗有多少意境广播剧就有多少意境”。然而数字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正在颠覆传统的广播影视艺术理论,电影、电视、广播这些传统的艺术类型的边界日趋模糊。文字、图像与声音这些信息与审美符号之间的泾渭不再分明,超文本多媒体的审美环境与艺术形式向传统的艺术与美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构建声音艺术的数字化审美理论?既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探索。
广播“新媒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从传统的调幅、调频广播发展为网络广播、卫星广播、数字广播、手机广播等;其二是媒介形态的多媒体化,通过数字技术突破广播声音传播的单一性,使得广播的内容资源可以以文本、图片、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其三是传播类型的多样化,将先前单一的“大众传播”形式扩展到多种传播形式,满足人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多种需求。
新兴媒体与广播的共同演进,打破了传统媒体“受众”和“传者”之间壁垒,改变了以传者为中心的局面,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点,在传统媒体中率先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同时,传播对象的身份已经从“受众”转变为“用户”。
一、传播者和受众角色的变化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是融合统一,在信息激发的作用下完成传播活动;受众在传播链条中的主动性较高;在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受众具备信息的存储、编辑、传输的能力在网络支持下,传播活动的覆盖空间及范围可以无限延伸。这些都反映出新兴媒体背景下的受众,无论在地位还是在角色功能上,都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式。胡正荣认为:“实际上我们的听众是生产消费者,他不仅要听你给我的东西,同时也要上传或者传播我想要说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今微博流行的原因。”在发微博这一行为过程中,受众主体承担了二级传播者,或者实际上已经是N级传播者的身份。
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是动态变化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需求是引导受众付诸行为的最有力的内在驱动力,互联网提供的媒体环境是其心理行为的外部条件,用公式来表示,即“B=f(PE)”,其中P为受众个体的人格或个性,E为媒介环境。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是受众个体与网络媒介环境E的函数,随着个体差异和媒介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包括广播在内的融合媒体的受众心理特征将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二、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产品”较之“内容”内涵更为丰富,主要有两点区别:首先,“内容”对应的是“听众”或者“受众”,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而“产品”对应的是“用户”,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更加强调讯息的商品性;其次,“产品”不仅仅包括“内容”,还包括载体即聚合、承载、传播内容的媒介形式,以及规则即内容与内容、内容与载体、产品的功能流程、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之间的关联方式。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就是要改变原来简单的意义符号生产与传递,代之以包括意义符号、传播方式和内在规则在内的讯息系统使用价值的实现。
与传统广播的内容相比,数字化时代广播的传播内容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传播主体意识的淡化和角色身份的多元化;二是多点即时互动的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影响程度巨大,并最终成为讯息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超过新闻资讯本身;三是传播网络中观点之间的深度交流与碰撞以及由此累积的讯息沉淀形成了不可逆转的传播路径。
三、收听时间上的“碎片化”和空间上的开放化
流动收听使得广播环境的时空关系呈现出不同收听的新特点,生活中大量的“边角料”时间转化为“广播时间”,等车、坐车、逛街或者跑步机上运动,5分钟、10分钟,随时可以终止,这些场所的空间通常是开放的、不固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广播与自己的聽众之间,通过便捷的“私人接触”,并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不仅为听众提供信息,还提供深度服务。通过广播与新兴媒体的不断融合,受众不仅可以听广播、看广播、玩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和发布音视频并与好友分享,可以参与评论、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是真正意义的“参与式广播”和“互动式广播。”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
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
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
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
版.
[3]腾讯传播研究院. 众媒时代.中信出版
社,2016年3月第1版.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