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润令
县域经济和特色小镇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角,不应赋予特色小镇太多的功能。合适的定位,才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
上世纪末,我国严格实行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政策。但是,大城市人口并没有控制住,其经济与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而小城镇战略,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取得成功外,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具体来说,东南沿海部分小城镇已发展成为中小城市,面临着城镇管理体制的束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中部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西部和东北部的小城镇人口减少,经济空间日渐萎缩。而城市群内的小城镇,正融入城市群差别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当前,以上5类小城镇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发展目标相左且发展能力相异。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的发展就已经进入大城市主导阶段,以往10年,中国所有的省会大城市都得到了快速扩张。可以预计,未来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平台是即将形成8~10个千万级人口的省会城市,大城市将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因此,我认为,县域经济和特色小镇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角,不应赋予特色小镇太多的功能。合适的定位,才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进一步来说,大一统的政策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小城镇高度分化的现实,我们需要创新政策与发展的模式,要改变大一统政策一统天下的格局,重视区域分化的现实,加快差别化区域政策研究。高度的多样化,才是特色小镇最基本的特征。
在我看来,中国的小城镇可以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可以利用城市功能的外移、城市消费的外溢以及城市资源的外用,发展为城市服务的功能性县域经济和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的特点是科技含量较高,需要高层次人才、专业化机构、高端资源以及为大城市服务的县域经济,如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等。其次,中西部具有傳统工业基础的县域可以深度工业化,走县改市之路,工业强镇走镇改市之路,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变。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化模式,突出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第三,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准确定位和分类,重点发展粮食种植。严格禁止发展非农产品加工产业,特别是采矿业、化工造纸等污染型企业。最后,中西部城市群之外的县域、贫困地区,要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绝大多数的特色资源都分布在云贵、广西、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美食、特色古建筑和特色文化等。
那么,对中西部城市群之外的县域、贫困地区来说,特色经济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我认为,可以重点发展五大特色产业:第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古镇旅游、山水游、民宿经济等;第二,发展乡镇养生、养老产业,如康养小镇、中医养生谷等;第三,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养殖加工等;第四,发展以特色休闲创意农业、特色养殖、田园综合体、主题公园为主的生态型农业、畜牧、花卉、中药等产业;第五,开发县域手工艺、民俗、体育等特色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和功能产品,如华阴老腔。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