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框架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研究

2017-08-02 17:59王运东党秀静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王运东+党秀静

摘 要:基于第三次山东经济普查数据,从经济、自然、社会三方面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赋值法与PSR分析框架对山东17个地市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地区间差距较大、区域聚集效应明显,且自然和社会方面因素作用加强,成为影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并为地区均衡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PSR 区域经济 综合经济实力

一、引言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是从综合国力评价派生而来的概念,能够确切表述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状况,在于明确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情况,洞悉与其他区域差距,为区域定位和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优化和提升,保证区域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研究较多局限于GDP、三大产业构成等基本统计数据。欧俊豪、王建刚和于英川、武友德和刘冬英等在研究中虽选取不同评价指标,但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发掘关键影响指标直观对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刘馨和王虹、撒云添和孟晓娜在评价中则采用因子分析法,从多个方面探寻影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因素。以上兩种方法是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有不少学者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梅艳、韩兆洲和黎中彦分别采用TOPSIS法和模糊Borda法,对研究区域进行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与排序。以上研究不够完善,多数研究采用数据时间跨度较短,并且研究方法难以从动态角度体现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相关理论分析不足。本文采用David JRapport提出的PSR框架,即压力、状态和响应,经发展用于评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构建指标体系

PSR框架中,压力指标P表示区域发展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影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压力和制约;状态指标S表示区域在当前经济、社会和自然下的系统状态;响应指标R表示政府和社会等不同主体在相应压力和状态下优化和提升各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所采取的三方面对策。基于PSR框架的“成因—现状—反应”思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存在反馈循环关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指标选取

根据PSR框架内涵,结合十二五规划指标以及数据可得性,相关文献和相关领域专家建议选取影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压力、状态和响应三类指标,构建影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压力指标。经济压力指标,选取万元GDP电力消费量,它是衡量节能降耗和地区经济效率的指标,其值越低说明经济效率越高,经济压力越小;社会压力指标,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它代表地区经济状况,也显示社会压力,此值越小越好,说明该地区社会较为稳定,社会压力越小;自然压力指标,选取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它是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指标,刻画地区工业发展程度及代价,在环境问题突出情况下,该值越大说明环境较为严峻,环境压力越大。

状态指标。经济状态指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其值越高越好,表明地区经济状态较好;社会状态指标,选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此值越大越好,说明城市化程度较高;自然状态指标,选取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此值越高越好,说明该地区自然状态较好,破坏较小。

响应指标。经济响应指标,选取R&D经费占GDP比重,R&D经费代表地区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投入,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该值越高,代表地区越重视技术进步反映在经济响应方面能力越强;社会响应指标,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人口发展速度,数值越大反映地区人口压力越大,间接反映潜在人口红利;自然响应指标,选取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代表环保方面的投入,是正向指标,其值越大越好,表明在自然响应方面表现愈加突出。

(二)数据处理

由于指标量纲和属性不同,采取极值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对比多种指标权重评估方法,本文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将二者得到的权值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权重。研究中客观赋权法选取变异系数,主观赋权法选取层次分析法(AHP)。山东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

三、山东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结果

山东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指数越大,表示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即压力越小,状态越好,响应越强;反之则越差。山东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山东各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得分可分为五个梯队,见表3。

位于第一梯队的是青岛。青岛综合得分071,其值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由于青岛经济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发展,因此在经济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投入,反过来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青岛面临较小压力,并具有良好经济发展现状和响应能力,表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表现出较强的辐射作用,尤其是对胶东半岛带动作用明显,威海、烟台、潍坊呈现出较高得分,经济集聚作用明显。

位于第二梯队的是威海和济南。威海综合得分062,其城市规模较小,地理位置优越,在资源、社会和经济效率均有较好表现,各方面协调能力较强。且周边被青岛、烟台围绕,经济聚集作用不容忽视,表现出较强经济实力。济南综合得分050,虽是省会城市和老牌工业基地,注重科技支出,但未充分显示出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仅位于第三位。这是因为济南在环保方面做得不够好,在较大自然压力情况下,未能积极响应,其相应得分不高,拉低其综合得分,落后于青岛和威海。

位于第三梯队的是东营、聊城、莱芜、烟台、潍坊、泰安。第三梯队城市得分极为相近,均位于040—045之间,其综合经济实力位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前三位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位于第四梯队的是淄博、德州、滨州、临沂、枣庄、日照、济宁。淄博综合得分039,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虽经济基础雄厚,但在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社会得分也不突出,因而其综合得分较低,降低其位次。德州、滨州、临沂、枣庄、日照、济宁得分与淄博得分之间出现断层。尽管以上各地区面临压力不是很大,但其状态和响应并不突出,这源于其经济基础本身较弱,经济发展政策也不完全符合地区发展需要,因而其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较低。

位于第五梯队的是菏泽。菏泽综合得分021,位列末位。其经济基础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低下。在压力较小情况下,状态和响应得分较低,尤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因而得分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四、建议

基于PSR框架测度山东17地市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经济集聚效应有待扩散

山东各地区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且经济集聚效应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得分最高的青岛与最低的菏泽,差距达两倍多,且各指标均表现出较大差距。经济实力较强与较弱地区分别表现出强—强、弱—弱集聚效应,如青岛、威海、烟台和潍坊相邻地区,均呈现较强综合经济实力,表现强—强集聚效应;而菏泽和与之相邻地区则表现弱—弱集聚效应。可见,山东各区域呈现不同聚集效应,在各方面表现出差异。集聚效应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为加强辐射作用,应通过财政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调节等各项措施协调配合、优化配置各地资源,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补充各地所需因素。如可充分发挥胶东半岛经济优势,整合鲁西地区资源,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二)重视自然和社会方面影响

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日渐重要。随着山东各地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同时自然和社会方面问题也日渐突出。在新常态下,各地区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寻求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基础较为强劲的济南和淄博等地区,由于采取单纯依靠高投入、高污染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发展潜力受到限制直接影响综合经济实力。青岛和威海等地重视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协调发展,位于全省前列。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表现优异的地区,如聊城和莱芜等得分也比较高。因此,在发展经济时要兼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高度重视“质”的提高

在我国经济调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山东各地区须积极响应配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过去山东是老牌工业基地,高投入、高污染、高产出的經济增长模式已经十分乏力且不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已面临较大环境压力,严重影响山东可持续发展。因此,山东各地区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率,注重经济“质”的提高,绿色发展,尽量减少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压力。同时,应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经济有质量提升。

(四)发展民生事业,减少社会压力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压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建设,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优化软环境,注意社会精神层面建设,提高民生方面财政支出,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六宝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理论问题[J]中国统计,2008(9)

[2]韩兆洲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统计测度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3)

[3]欧俊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3)

[4]王建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研究[J]商业研究,2004(1)

[5]武友德云南省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与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5)

[6]刘东英湖南省市州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长沙大学学报,2011(6)

[7]刘馨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四川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J]经济体制改革,2002(4)

[8]撒云添基于因子分析之广东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研究[J]特区经济,2012(9)

[9]孟晓娜基于因子分析河北省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

[10]梅艳江苏省13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1]邓玲基于PSR模型的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宁夏社会科学,2012(5)

[12]张锐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生态学报,2013(16)

(王运东,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党秀静,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